<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奥维尔(Auvers sur d`oise)巴黎北郊一个小镇。如果不是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生命的最后七十天在这里渡过,恐怕不会有人关注这个小镇,因为它的长像太一般了,是无论如何挤不进法国百个优美小镇的行列。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走出精神病院的他,能去哪里?这个偏僻的小镇,可以以3,5法郎租给他一间7平米的房间,接纳他。而他却回报给小镇一个缤纷的画板,百余年下来,颜不掉,色不退,并因这画板赢来了小镇的美誉“梵高小镇”。小镇,从此不再寂静。</p><p class="ql-block"> 那是九月的一天,从南郊穿过巴黎到北郊的奥威尔小镇已是中午了,或许是疫情的原因,街上行人寥寥,本就不多的店铺也都上了锁,好在有餐厅营业,看起来还不错,选了靠窗户的位子,这种小酒馆一般会把当天的菜单写在小黑板上,而不是像餐厅会有纸质菜单递给食客,算是小酒馆的特色之一吧。我点了套餐小牛头肉,小牛法文称veau,是指还没有开始吃草的牛犊,和蘑菇炖在一起,很是好吃,一杯红酒不多不少,一块有热度的苹果派饼上面顶着香草冰淇淋球,完美结束午餐。</p><p class="ql-block"> 又是疫情的缘故,梵高居住过的旅馆(现称故居)闭馆,扒着紧闭的铁门往里瞅了瞅,拍几张照片,溜溜达达的去了镇上的教堂,转转里面转转外面,与梵高画中的教堂不曾有什么变化,说不定我踩到的石块梵高也踩过,我低着头这么想。小镇不大,不一会儿的功夫就走了个来回。看到有箭头指着梵高墓地的方向,犹豫,去吗?九月的太阳还是很烤人呢,但到了小镇又看见了箭头,似乎不去看看也有点不应该。经过了一片玉米地,梵高和他弟弟的墓碑在墓地的外墙下,并不像资料中的图片是在墓地内,周围是一片庄稼地,庄稼已收割过了,是麦田?不由得引人想着,或许梵高就倒在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梵高,淡然是我不懂你,本是带着谒拜的心情来访,却不曾有心动,平淡的像一次平常的旅游,与其说是旅游倒更像是一次远距离的散步更为贴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台湾学者蒋勋最近有个讲座,叫“美的沉思”仔细的叙述了梵高的一生,听到最后一讲:梵高住进了精神病院,放不下的画笔缠绕的这个年轻人,失去自由,不能背着画架四处奔走,病房唯一的窗户就成了梵高全部的世界,窗框就是画框,画框里有白天,有夜晚,有风动,有鸟语,有花香,斑斓的色彩在梵高的画板上每一笔都栩栩如生,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表达渴望,著名的画作夜的星空就诞生于此刻。可窗框里是孤独、伶仃、寂静、独卧,时而发狂,时而沉默…… 。何等量的凄美和绝望的交织!听到这里真的止不住泪盈满眶。如果生命的绚烂一定要寂寞来偿还,那辉煌就一定要分裂的精神碎片来编制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令人怜惜的梵高用短短三十七年的一生诠释了“绝望”二字。</p><p class="ql-block"> 他来到比利时偏僻的矿区做牧师,好好布道,体恤民情,用他理解的基督理念去关怀矿工的苦和难,贫和饥,这期间他用大量的炭笔素描记录了贫民的生像,生动感人,就像蒋勋先生说的,不曾专业学过绘画的他却用心在雕刻着这一幅幅众生,记录着他们,而不以色彩的美丽为主旋律。但这却违背了传统的所谓牧师的职责—高高在上于民众百姓,从而被不再聘用当牧师,失去职业,被人耻笑。</p><p class="ql-block"> 绝望!</p><p class="ql-block"> 他与妓女西燕同居,似乎是为了帮助带有五个孩子的西燕摆脱困境,却遭到了家里家外人的指责,是不是也让他对人是否善良有了“绝望”。</p><p class="ql-block"> 近三十岁,无业的梵高开始正式从事绘画,绘画是为了拯救他“绝望”的心情,似乎不太好理解。</p><p class="ql-block"> 梵高从巴黎到法国南方阿尔小镇,是要避开喧闹的城市,追逐田园风光;还是躲开与人的交际,找回独我的宁静,估计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不然没有朋友的他却三番五次的给高更写信,邀他来南方一起画画,为了高更的到来,他准备了半年,给高更买专用的椅子,粉刷墙壁,并在墙壁上作画用来装饰,一个饥渴的心灵渴望温暖的滋润。而几个月的共同生活却成了朋友的彻底分裂。绝望再次笼罩着梵高,彻底摧毁了他。</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一百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不同的人看梵高是不是也有不同的梵高呢?真想再去奥维尔小镇,或许在时空的隧道里与他相遇,告诉他,不要再绝望,我们爱他。回来吧!带我们一起去读懂你的一幅幅画,我们带你去看百余年后人们对你的尊重、爱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