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沟镇之藩篱关”究探

河东人家

姚学谋 董振民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23日,我们很敬重的李久昌先生发来民国九年(1920年)十二月印行、穆湘玥(穆藕初别名)编著的《穆藕初文集》电子版,内有《豫西灾况查勘日记》,文中载“由硖石西去,予与沈、潘二君或骑或步,吴、叶、汤三君则替换乘轿,行约四里,有关隘,上颜‘藩篱’二字,再里许即为庙沟。”并刊载有当时拍摄的“庙沟镇之藩篱关”照片。这是我们第一次听说有庙沟“藩篱”关隘。</p> <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14日,牛占亚先生又发来《清实录同治朝实录》卷之十一有关内容:“同治六年二月初六日(1867年3月11日)。据英桂奏称,河东蒲、解、绛三属,悉滨黄河,渡口众多,防不胜防。惟硖石驿迤西之庙沟,旧设藩篱关,有险可守,应由晋、豫、陕三省各派官兵协守,以杜捻踪西犯。”进一步佐证了“庙沟镇之藩篱关”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细读穆湘玥《豫西灾况查勘日记》,大致情况是,1920年豫西发生旱灾,穆湘玥欲帮助豫西灾民度过大灾,由于“观音堂至潼关之大道,窄狭偏陂”,借鉴“至兴修道路,现陇海路有修观音堂至陕县路线以工代赈之说”,欲修筑观音堂至潼关年久失修的道路,也采取以工代赈办法,既修了公路,又救济了灾民。以穆湘玥为首的考察组乘火车从开封到观音堂,10月8日晚上住观音堂。因为当时铁路仅修到观音堂,观音堂到灵宝这一段行程只能徒步前往。</p> <p class="ql-block">10月9日,他们一行六人,“由商会长代雇肩舆(轿子)三乘,轮流步行替坐;骡驮两匹,载负行囊”,过干壕、硖石镇、藩篱关、庙沟镇、五里河、张茅镇、位店岭、杨家窑,晚上住磁钟镇。10月10日,过汤店庙、横渠村、小渠村、师家渠、五里铺,到陕县城。因地方不宁,一路驻军又派10名士兵护送。当时,观音堂到陕县城,计93里,他们耗时三天。而现在,观音堂到陕县故城,计88里,也就一个小时车程。因此可见当年崤函古道观音堂至陕县城这段的交通之艰难。</p> “藩篱”,《现代汉语字典》解释为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藩篱”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于‘藩篱’之外。”《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相传为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作于春秋(前770年~前453年)末期,也就是说,“藩篱”一词,2670年前即出现在典籍里。 在古镇张茅,目前发现有关“藩篱”的地方就有四处: <p class="ql-block">一是大唐贤相姚崇在故里张茅题写的“藩篱”石匾,据说是原来属于陕县的谷水村姚氏族人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硖石镇土豪张瑞死后从其寨墙上摘下来的,现保存于三门峡市博物馆,并有拓片。</p> 二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张茅镇所修的西寨门上有镇人吕惟祺题写的“崤西藩篱”匾额(现无存)。 <p class="ql-block">三是五代(907~960年)时期所修的张茅董达桥,桥东、西二十根栏杆其中两根上有“藩篱固、销钥昭”刻字,1958年铁路修复线到张茅时董达桥被拆毁。</p> <p class="ql-block">四是民国九年(1920年)穆湘玥在《豫西灾况查勘日记》记载的“庙沟镇之藩篱关”之“藩篱”题匾,有其所拍照片为证。</p> <p class="ql-block">那么历史上的“庙沟镇之藩篱关”究竟在何处?带着这一疑问,2022年1月16日,我邀约原三门峡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健先生、张茅籍退休干部李群照兄、姚崇故里乡贤陈宝禹老师、热情并探究心切的董振民君一行,由董振民躯车,从市里直奔陕州区硖石乡庙沟村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关于庙沟村的村名,顾名思义,当是村名与庙有关,此后得到了证实。来到庙沟村桥涵,下至沟东侧,在河边洗衣服的60多岁热心村妇给我们引领到一墙之隔的庙沟村之老关帝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正殿坐东向西,倾废几尽,西边、北边还有房子,解放后曾做过村学校。</p> <p class="ql-block">庙南边两个桥墩之间下边那个涵洞位置为南北向的古道,至庙前拐向西边村里。</p> <p class="ql-block">她把我们领到78岁的郭转运老人家里,郭老说听说村里原来有个地方叫“梨花洞”,不知道是不是所说的“藩篱关”。</p> <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验证,又把我们领到同村不远91岁的褚保才老人家。褚老头脑清晰,记忆很好,他道出了我们访求的“藩篱关”的今世前生。</p> <p class="ql-block">褚老双腿不好,凭双拐勉强挪步,虽步履维艰,执意自己行走,带我们前去察看“藩篱关”旧址。</p> <p class="ql-block">大家扶褚老艰难地坐上车,迂回到庙沟火车站南侧东距庙沟车站约200米的南拐向村的沟口。褚老说,沟口西南身后边原有山神庙,对面路北山上原有玉皇庙。褚老指点,在沟口东边大约100米、煤台东边所挂石头滑坡东边缘、铁路南北中间距石头滑坡北边约20米的地方,就是当年“庙沟镇之藩篱关”所在。1920年后开始修观音堂至陕县段陇海铁路时,此关被毁,当地老百姓把关上的石条、砖瓦运回使用。</p> <p class="ql-block">从“藩篱关”往西出关,南北山间崤函古道旁有一五亩大的窄地。关帝庙南边的那两个桥墩,在没修铁路时是两座山的山腿,之间有10余米宽的那条沟壑下边的那个涵洞,就是今庙沟车站东南边那个村子的排水沟渠,目测距现在的铁路有10米左右的高差,古道就是沿沟壑边沿南北方向上去,拐向东边“藩篱关”。古道沿沟壑边沿往北过庙前,拐西至沟北庙沟老粮店那一块,就是当年的“庙沟镇”。这一段路呈“之”字形。</p> <p class="ql-block">当时张茅区内有5个铺,分别是位店岭铺、张茅铺、分水岭铺(今草地十里铺村)、硖石铺、驾车岭铺,虽然庙沟没有设铺,但硖石至庙沟段路途异常艰难,当年仍开有骡马行旅店,供客商住宿、租赁、打尖,原来所用水井如今还在。</p> <p class="ql-block">以我看来,“藩篱关”门洞匾额上有“藩篱”二字,故此叫“藩篱关”。按褚老的指认,“庙沟镇之藩篱关”,就在今庙沟车站站房东约300米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穆湘玥考察组走后不久,陇海铁路从观音堂开始往陕县修建,“庙沟镇之藩篱关”就被拆毁了。如今</span>已埋压在车站多股轨道南北中间段10米以下近一百年了,当年的雄姿已不可再现了!</p> <p class="ql-block">百科词条显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庙沟村的庙沟站,建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座四等站,现隶属郑州铁路局洛阳车务段管辖。离连云港东站797公里,离兰州站962公里。业务范围:客运办理旅客乘降及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货物发到及危险货物仅办理农药、化肥发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地人把“藩篱关”传叫成了“梨花洞”,与“樊梨花”扯上了关系,多半是把“藩篱”错当成了“樊梨”。“梨花洞”远近闻名,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听说过,世远年湮,时过境迁,具体位置都搞不清楚,错把“藩篱关”错叫成的"梨花洞”当成了那两个老桥墩下的过水涵洞。硖石南坡村88岁的刘彦丰先生在其《漫话硖石古县》中说,“梨花洞”建于北魏,也与“樊梨花”的故事有一定干系。</span>“樊梨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西凉人,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她与丈夫薛丁山沙场挥戈与共的故事家喻户晓,在当地广泛流传,阴差阳错也不足为奇。</p> <p class="ql-block">想当年,“藩篱关”两边山崖陡峭,古树参天,雄关挡道,为北崤道必经之地,称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点都不为过。而今,庙沟火车站由初建时的客、货运输变成了偶尔货运的过往车站。硖石至庙沟公路几经改线,已无险可守。</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人非常欣慰,深感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初步搞清了“庙沟镇之藩篱关”的来龙去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