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厅里的《繁星与河流》

荷塘月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知现在生活缺少诗意,还是年纪大了少了诗情,现在很少读诗了,很多过去写诗的人也都转而去写散文或其他文章,以至于贾浅浅之类戴上了诗人桂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昨晚一场音乐会又让我忆起曾经的诗情,其实这场音乐会也可以说是配乐诗朗诵,与传统诗会不同的是,音乐在这里不是陪衬,很难说谁占的比重更大。曲子是中外经典有巴赫贝多芬巴托克和《春江花月夜》,诗歌有裴多菲聂鲁达还有张若虚,杨琴是上海民族乐团的著名演奏家曹蕴,竖琴是上交的首席孙之阳,诗歌朗诵是上海电视台的著名主持陈燕华,音乐会主题《繁星与河流》定义格外的好,这些音乐家诗人一个个就象天上的繁星,闪烁在时间的河流也伴随着我们生命的河流,这是一场让人沉醉的音诗,是一场青春的感悟,也是一场生活的思考。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本场的音乐会很有意思,既是扬琴与竖琴的中西对话,也是音乐与诗歌的对话。开场先是扬琴竖琴奏起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燕子姐姐配以诵读裴多菲的爱情名篇《我愿意是激流》,优美的诗歌在动人的旋律中格外温暖,不由让我想起几年前在布达佩斯游船上,听着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穿过裴多菲桥的情景,可惜那天没人朗诵诗歌,他那首爱情与自由的名篇一直在我心里鼓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个曲目是是六首罗马尼亚的舞曲,在扬琴和竖琴的对话中,再配以打击乐,琴弦声如清澈的流水一般,充满爱的喜悦和青春的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着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但他的这首被无数读者追捧,有着"孤篇冠全唐"的美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描绘的场景幽远朦胧,一条江水,一轮明月,思乡与离愁跃然纸上,情感真挚非常有画面感,诗情画意在琴弦的拨动和诵读中徐徐展开,让人陶醉其中,仿佛让人看到明月江畔思妇的离别愁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贝多芬的《致阿德莱德》让我想起他那支著名的《致艾莉丝》,这位乐圣一生与命运搏斗,抒发的爱情也是那么甜美,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和巴赫的《西西里舞曲》,用轻松欢快的音符展示出异域风情,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聂鲁达的《我喜欢你是寂静的》,这首诗,让我看到了这位智利战士诗人的另一面,过去,我总会把他的名字与那首《伐木者醒来》联系在一起,总感觉他有一种无穷动的力量。原来,战士诗人也是可以柔情满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半场有日本作曲家《音乐的河流一一致武满彻》等作品,最后是叶芝的《当你老了》,这首名篇近年被配上歌谱后风传华夏大地,让人还以为是中国歌曲,可见情感的传递与表达不分中外,这首诗让陈燕华读的注满情怀,她磁性的声音和缓缓的乐音弥漫在音乐大厅,流入听众的心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的生活中,诗歌和音乐不可或缺,有幸欣赏到二者完美结合的呈现是难得的快乐,昨晚,上海音乐厅格外的安静,台下听众生怕漏听一个细微的音符、一声满含情感的吟诵,音诗交融,中外合擘,歌唱爱情,歌唱理想,感悟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其情其景,把我又拉回到了年轻的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听了这场音诗,会让人觉得生命真好。想起近日流行"躺平"一词,我知道那并非完全逃避,而是一种消极反抗。但这种代价同时也在浪费生命,精彩有很多方式。比方诗歌有田园牧歌,也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有聂鲁达的《伐木者,醒来!》,有短笛也有号角⋯,有了这一切,才构成我们生命中辉煌的乐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音乐真好,诗歌真好,生命真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