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马鞍石

戴宪生

<p class="ql-block">多年来,经常听妈妈说起她的老家,那里有她快乐的童年。她说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水流潺潺,她和姐妹们喜欢在河中游泳、戏水,河里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形似马鞍,故称马鞍石,她们常爬到马鞍上玩,水下据说是一匹石马,水枯时能看见。</p> <p class="ql-block">今年暮春时节,妻、妻妹及妹夫和我从成都驱车来到妈妈的故乡— 四川邻水县观音桥镇白羊寺村马鞍石下坝。虽然只有三小时的车程,但这段沉甸甸的寻根之旅,我们将穿越一个世纪岁月的烟尘。</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川东农村寻常的风景:丘陵浅浅,水田连绵,青青竹林,袅袅炊烟。田畴阡陌,牛羊信步吃草;农家院落,鸡犬之声相闻。这里又有别处不一样的感觉:这里有妈妈的老屋,范家几代人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有他们儿时玩耍的地方,少年发蒙读书的学校,有祖先的墓地。</p><p class="ql-block">老家的表哥一家热情接待了我们。表哥范佐熙有三儿一女,一个儿子在家乡务农,其他的在外地打工。因为我们回老家,都从各地回来相聚。表哥家并不富裕,但准备了满满一大桌丰盛的午餐,全是纯天然原生态的菜品。品尝范家私房菜,体会浓浓亲情,讲百余年故事,聊几代人悲欢。</p> <p class="ql-block">我们虔诚崇敬地来到饱经沧桑的范家老屋。木质结构的建筑,甚为开阔的院子,一九四九年土改时,房子也被分给多户人家。后来有一个要饭的冬天躲在院子角落烧火取暖引发火灾,院子大部分建筑燬于一炬。幸存的一部分建筑堂屋栋梁上还能看到烧焦的痕迹。妈妈她们原来的房子已无人住,存放着一些杂物。窗棂虽已凋敝,但掩不住那些精美的木雕花纹。在这些窗户的后面,在这座院子里,当年的她们来到这个世界,牙牙学语,奔跑嬉戏。</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段,能看见掩映在林莽芦苇丛里学校的断垣残壁。这里大概没有中学,妈妈他们可能在这里读完小学。因为妈妈说过她的中学是在广安读的。妈妈回忆当年他们一群小孩走路去广安读中学,当时何鲁任校长。何鲁是著名教育家、数学家、书法家,后来曾任四川大学校长。见到这群翻山越岭不辞艰辛为求学求知而来的小孩很心疼,专门请她们吃了一顿饭。妈妈中学毕业,又步行跋涉到重庆考上了抗日战争时期迁至北碚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范家大院的后面小山上,苍翠繁茂的竹林里,是范氏祖先的墓地。历代祖先的坟茔次第排列,庄严肃穆的陵墓上,青苔覆盖着精美的仙鹤、貔貅、花卉雕刻,拨开藤蔓,看见好多“皇清例赠修职郎显考范公…”、“显妣范母…”等名讳,我很惊讶当然也庆幸经过多年浩劫这些陵墓还能保存至今!(我父亲家的祖坟就没有这么幸运,坟茔荡然无存,连坟上的石材都被拿走修桥铺路建猪圈了。)这里保存最好的是曾外祖父、曾外祖母的合葬墓,枕山面水,正所谓“前有照,后有靠”,前有绿水可以映照天光云影,后有青山为倚靠。墓碑有仙鹤、吉羊(祥)、花瓶(平安)、福禄寿三星、戏文等雕刻,内容丰富,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右边是曾外祖父,“清故显考范公讳季统号理卿老大人之墓”左边是曾外祖母,范母刘氏老夫人墓”。墓穴对联上联被人为破坏,下联:龙身穴正发千祥。横批:统绪绵长。墓由外祖父弟兄五人所立,即范月洪、月兴、月修、月银、月华。上面有书五位孝孙和两位曾孙之名。在孝孙名单中我们看到了新疆舅舅的名字,其他几位我们却不知晓。</p> <p class="ql-block">御临河从范家大院门前蜿蜒流过,青青的河水温柔不波,倒映着两岸的绿树、翠竹和山峦。我们去探望妈妈们说过无数遍的河中的马鞍石。路边一只山羊和两只可爱的小羊悠闲地吃草,看见有人过来,这一家三口便爬上旁边的山坡。我们看见一尊硕大光滑的石头静卧在绿水青山中,形如马鞍,离岸边很近,石身刻有“马鞍石上”四字,字体古拙,不知刻于何年何月,隐约可见水下还有文字。这就是妈妈们恋恋不忘的马鞍石,记录着他们孩提时代的欢乐,是故乡和童年的代表。我们仿佛看到当年他们在水中游泳嬉戏,爬到马鞍石背上,又潜入縹碧的水中……</p> <p class="ql-block">我打开手机视频,把镜头对着河水,对着马鞍石,联系上了远在珠海的妈妈,大声告诉她我们来到了她的老家,我们看到了马鞍石!听到老家,听到马鞍石,妈妈本来闭着的双眼睁开了,百岁老人的眼神变得像孩童一样稚气清澈,微微颤动的嘴唇好像有无数的话要诉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