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汉字形义溯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8)</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虹吸龙腾——谈“虹”与“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虹”指的就是天上的彩虹,这个没有异议;那么“龙”的所指又是什么呢?因为人世间并没有“龙”这种动物,故“龙”究为何物可谓众说纷纭。其实“龙”并不在人世间,它也应该是一种天象。这一篇就来谈谈“虹”与“龙”这两个跟天象有关的汉字的构字理据及其字义本源,先谈“虹”字再谈“龙”字。 </p><p class="ql-block"><br></p> <h3><strong>一、“虹”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strong></h3></br><h3>有个成语叫“虹销雨霁”,这个成语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当中的“虹”指的是彩虹,意谓彩虹销散,雨后天睛。古人造字是怎样表现彩虹这一形象的呢?却原来这当中融入了神奇的传说与想象。</h3></br><h3>那么,“虹”字的造字本义与构字理据如何?这需要借助对“虹”的古文字字形的解读来认识。(参见下图) </h3></br><h3> <h3>“虹”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h3></br><h3>甲骨文的“虹”字构形基本一致,应该是一个象形字,至于象何物之形,则诸家解说颇有分歧。</h3></br><h3>最常见的解释是出自《梦溪笔谈》的“长虹饮涧”的说法,原文如下:</h3></br><h3>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余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余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穀。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烁,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h3></br><h3>这种说法虽然后面有较为科学的解释:“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但因为一开始便说“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那么能够“入溪涧饮水”者必为有生命之物,于是人们推测,“虹”就是古人所说的“龙”,像一条巨龙首尾各有一头,弯身弓背,两头低垂饮水之形。</h3></br><h3>《说文解字》卷十三虫部的解释为:“虹,螮蝀也。狀似蟲。从虫工聲。”</h3></br><h3>许慎把“虹”解作“螮蝀”。所谓“螮蝀”又作“蝃蝀”,《汉语大词典》“蝃蝀”条下引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虹》:“带孳乳为螮,螮蝀,虹也……虹形横而长似带也。”杨树达在《述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虹》中又云:“余初谓螮之从带无义也,既明虹字受声之说,乃悟螮之以其形似带也。……虹形似带,故谓之螮,又谓之虹也。”</h3></br><h3>由于《说文》说虹“状似虫”,故可据此言其为龙一类动物。又由于《说文》说虹“螮蝀也”,故杨树达认为“螮”字是由“带”字滋生出来的,于是便有“虹形似带,故谓之螮,又谓之虹也”的解释。</h3></br><h3>那么,“似带”者究为何物?龙的身形当然可以似带,此外还像什么呢?</h3></br><h3>古文字学家叶玉森先生释云:“象桥梁形,疑桥之初文。”(《股墟书契前编集释》卷七,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石印版第6页)</h3></br><h3>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认为是类似于杠梁,古玉璜的形制为“虹”之象形初文。(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h3></br><h3>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虹象龙形:“象雌雄二虹而两端有首。……盖古人以单出者为虹,双出者为霓也。”(《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卷二,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8页)</h3></br><h3>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认为:“卜辞虹字象两头蛇龙之形。”(陈梦家《股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3页)</h3></br><h3>综上可见,说“虹”似带状之物、似桥梁之形、似雌雄龙形、似两头蛇龙之形……都是据其甲骨文字形来推测的,跟天上的彩虹并没有形成构字理据上的联系。</h3></br><h3>再来看“虹”字在甲骨卜辞中的用例,主要有两种情形:</h3></br><h3><strong>其一是指天上的彩虹</strong>,例如:“……昃亦有出虹自……于河,在十二月”(前7·43·2),又如:“……大雨自东……虹西……”(乙8503)后一例意谓:大雨来自东边,虹在西边。</h3></br><h3><strong>其二是指“虹饮于河”</strong>,例如:“王占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云自东,母昃,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合集》10465) 又如:“昃亦有(霞),出虹自北于河,在十一月”(《合集》13442)</h3></br><h3>从甲骨卜辞的用例来看,“虹”字的彩虹意义与饮于河的意义应该是存在某种意象联系的。众所周知,龙与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其饮水的气势,舍龙其谁?《山海经·海外东经》:“虹虹在其北,各有两首……”,可见古人认为虹是长有两个头的龙,然而,两首之龙究为何物,此形象是如何产生的,诸家却都没有深究。</h3></br><h3>《韩非子•说林下》:“有虺者,一身两口。”可以推测,世上本无龙,龙之原型应为虺蜥或者蛇。问题的关键在于,“虺蜥”或者“蛇”怎么会是“一身两口”或者“一身两首”?除了个别生物发育异变之外,世界上并不存在“一身两口”或者“一身两首”的物种,因此我们只能怀疑那“一身两口”或者“一身两首”的并不是一个动物而是两个动物。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神话与诗》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中云:“谓之两头者都是两蛇交尾状态的误解或曲解。”据此可知,所谓“一身两口”或者“一身两首”的甲骨文字形,实为象两蛇或双虺交尾之形。</h3></br><h3>两蛇也好,双虺也罢,它们就是传说中的龙,因此可知“虹”字的构字理据就是象双龙交配之形。原来“虹”也是分雌雄的,据《毛诗正义》引《郭氏音义》:“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由此可见,“虹”之为物如龙而分雌雄,双出则有双首,虹的字形似双龙交尾之象。</h3></br><h3> <h3> “虹”字的籀文(大篆)字形(如下图)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证明它是“双龙交尾之象”,因为这个字形是不存在“一身两口”或者“一身两首”的形象的,而且确实是两“龙”纠缠交配的形象。而籀文大篆的“虹”字演变到小篆的“虹”字,其中一个图腾形象已经讹变为“工”字形了,于是“虹”字也就成了一个“从虫工声”的形声字了。殊不知它的源头构字理据确是“双龙交尾之象”。 </h3></br><h3> <h3>那么,如果再进一步思考,“虹”字的初文真的就是“双龙交尾之象”吗?这让我们不禁想到闻一多先生所解是出自《伏羲考》一文,为什么要在考证伏羲的时候说到“虹”字呢?却原来,所谓龙之原型的“虺蜥”似乎应该是人首蛇身的“伏羲”的图腾(可以把“伏羲”看作是“虺蜥”的同音异形词)。若问伏羲跟谁“交尾”?那么这一身两口的“虹”,就应该是切合伏羲女娲的传说了。</h3></br><h3>据《道志三皇纪第一》引《春秋世谱》记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女娲,伏牺之妹。在天下未有人民之时,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繁殖天下众生,且有交尾图传于世。如此看来,“虹”的甲骨文字形正是从伏羲女娲的故事演变而来。</h3></br><h3>那么,伏羲女娲的故事又跟天上的彩虹有什么关系呢?古人以云雨为万物化生之始,进而用云雨来指称阴阳之合。伏羲、女娲为主婚之神,促成了古人的联想,故甲骨文“虹”的字形从伏羲女娲图腾之象。“虹”有五彩,故又滋生了女娲以五色石补天的传说。</h3></br><h3>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繁殖天下众生,蕴涵着生命力的萌动和绵延,所谓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体现着人类生命的文明进程。然而这些上古风情在中国古代属于“不雅训”,是不可以广泛传播的。因此“虹”字内涵的性爱隐喻则被后人隐去或作别解,于是对“虹”字的构字理据也就若明若暗了。 </h3></br><h3> <h3><strong>二、“龙”(龍)字的各种古文字字形</strong></h3></br><h3>谈过了“虹”字再来看“龙”字。“龙”字象何物之形,至今是个待解之谜。本文试图从象形汉字的字形与字义联系方面对“龙”字的构字理据探究一二,以求正解。</h3></br><h3>有个成语叫“飞龙在天”,这个成语见于《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借以比喻帝王在位。若问龙为何物?何以会飞?既然会飞,也定有落地之时,那么,天上地上为什么看不见龙?“龙”字是个象形字,它究竟是象何物之形?固然人们想象之中的龙的形象是尽人皆知的,然而却没有谁真的看见过中国人意念之中的“龙”,可见“龙”究为何物,这一直是个千古之谜。</h3></br><h3>今天写的“龙”是个简化字,它的正体写法当为“龍”,它是一个独体象形字。“龙”(龍)字的各种古文字字形都很丰富,仅《甲骨文編》中就有40多个不同的形体,如果再加上它的金文字形、大篆字形、小篆字形、简帛文字形以及各种传抄的古文字字形,总数应该有近百个之多。要了解象形字“龙”的字形与字义联系方面的构字理据,就必须先从字形着眼,熟悉它的各种形体。下面先来看看“龙”字的各种古文字字形。(参见下图)</h3></br><h3> <h3>“龙”是“龍”的简化字,不足为据,关于“龍”的甲骨文字形所包含的构字理据,应以正体字“龍”作为解读对象。</h3></br><h3>“龍”字是一个象形字,它的各种字形中最主要的形体特征有三:一是“龍”的弯曲的身躯,二是“龍”头上的像是大“口”的符号,三是“龍”的头顶类似于“辛”字的含义不明的符号。“龍”字的这些形体特征都是在探讨它的构字理据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重要信息。</h3></br><h3>世界上真的有一种具有弯曲身躯和大口,并且头顶上还有大型装饰物的动物或事物吗?人们臆想中以及民间流传中的“龙”似乎也能够满足其上述字形的三大特征,但臆想与流传都不是科学的答案,人们追求的科学答案是“龙”究竟是哪一种客观存在的动物或事物。于是就有了各持己见的不同推测与解说。恰恰就是对这个“龍”字的解说,历来存在很多分岐。也许有人会说“龙”字象龙之形,这话完全正确但是等于没说。人们需要知道的是“龙”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h3></br><h3>“龙”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100多年时间里,面世的有关龙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著、论文已超过百余种,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专家学者们各自从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生物学等不同侧面来解读“龙”究为何物,“龙”是真有其物还是虚拟的形象。如果忽略一些虚假的看见真龙的报道或者伪造的真龙图片,那么可以说,至今还没有找到真龙的实体存在证据。</h3></br><h3>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古文字学的字形与字义联系的角度,分析一下上述问题,拙文观点也曾有人触及但未深究,愚以为切合吾意便试图加以阐述,一边献疑,一边寻求共识,不求公认,但求存疑待考而已。</h3></br><h3> <h3><strong>三、“龙”(龍)的形象众说纷纭</strong></h3></br><h3>对于“龙”字的甲骨文字形所描摹的物象的推测,目前至少有“巨蟒”说、“鳄鱼”说、“恐龙”说、“龙卷风”说、“图腾”说等诸多说法。但各种说法都未能做出完满的解释从而让人信服:“巨蟒”说,不能解释“龙”字头上的符号“辛”;何新先生著有《谈龙说凤》一书,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凤是大鸵鸟,然而“鳄鱼”说不能解释“龍”字为什么没有四足;“恐龙”说无法解释人跟恐龙并未曾谋面,也就是说恐龙时代并没有人类,人类何曾见过恐龙?更何况恐龙有脚而“龙”却没有;“龙卷风”说不能解释“龙”字头上的大“口”和“辛”,如果古人要表达“龙卷风”,应该会加上表示天象的形象或符号;至于“图腾”说认为龙是一种神物,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人世间本没有“龙”,“龙”存活在中国人的意识与信念中。这倒是一种便捷的辩解,因为它无需提供实体的物证。</h3></br><h3>那么,究竟孰是孰非,事实究竟如何呢?愚以为“鳄鱼”说和“龙卷风”说可以忽视不论,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这两样东西尊奉到“龙”的高度。至于“恐龙”说就更是不切实际,因为“恐龙”是近现代科学考古才认知的物种,在汉字造字时代还不曾有恐龙这一概念。而且恐龙化石只有在现代的系统科学发掘的情况下,才会有完整复原的能目测得到的整体“恐龙”形态,如果没有考古学家的摆弄骸骨的过程,一般人很难看到几块散骨(因为肌腱没有了,绝大多数恐龙化石不能保持原来相对位置)就能凭空想象出一只龙来。就算是古人偶尔发现几块恐龙化石,也是不可能悟出一条龙来的,而且作为汉字的重要部首的“龍”,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实物来强化传承,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哪怕是人世间本无“鬼”字,从字源上看也是有原始人的巫祝怪脸作为实物依托的。</h3></br><h3> <h3><strong>四、“龙”(龍)字究竟象何物之形</strong></h3></br><h3>“龙”究竟为何物?据说龙是一种神异动物。这是以《辞源》和《辞海》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种观点:《辞源》是这样解说的:“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辞海》是这样解说的:“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朱天顺)“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刘志雄、杨静荣)等等。然而,所谓“神异动物”毕竟也是可见的“动物”,可是有谁见过“龙”呢?至于这种“神异动物”又究竟是哪些动物通过“神异”技巧而变成“龙”的呢,哪怕是鸡犬升天之类的神话也可以,《辞源》和《辞海》却都没有讲清楚。</h3></br><h3>学者们的探讨则更是多种多样。本文此前提到过的“蟒蛇说”、“鳄鱼说或蜥蜴说”、“龙卷风说”等说法,因为其不尽合理,这里暂且不论,愚以为如下几种说法,有的有些许道理,有的则有相当多的合理因素:</h3></br><h3><strong>其一,“云纹”说。</strong>当代学者何新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龙:神话与真相》)</h3></br><h3>这种认为是人们把本不是动物的天上的云纹想象成一种动物的思维,已经向认识“龙”的本来面目迈出了坚实的一步。</h3></br><h3><strong>其二,“闪电”说。</strong>厦门大学朱天顺教授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h3></br><h3>这种认为“龙”不是因为天上的云纹而引起联想,却是因为天空的闪电而引起的神秘联想,并将其幻化为一种长有四脚的动物的思维已经切近“龙”的形成机理了。</h3></br><h3><strong>其三,“虹龙”说。</strong>胡昌健先生认为:“龙的原形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雷电的勾曲之状、惊蛰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化形象化。”</h3></br><h3>我比较认可这种龙为虹说,详见此前笔者的拙文《虹销雨霁——释“虹”》一篇的内容。只不过,“虹”并非是单纯的龙,而是两条龙交配之状,古人认为其呈彩虹的形状;而且,既然已有“虹”字,如果“虹”就是“龙”,那就没必要再创造一个“龙”字。因此,“龙”与“虹”是有区别的:“虹”是雨后的彩虹,虽然美丽但不是“龙”的原型;“龙”是“雷电的勾曲之状”,只有那“雷电的勾曲之状”方能够被远古先民认为是“神异动物”。至于胡昌健先生所说的“蠢动的冬虫”或者“勾曲萌生的草木”则不足以成为“龙”的构形依据。</h3></br><h3><strong>其四,“雷电龙三位一体”说。</strong>河南大学赵天吏教授在1983年发表的《说龙》一文中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龙之为物,果何指乎?曰:指天雷电之形象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h3></br><h3>拙文十分认同赵天吏先生的观点。愚以为,龙一定是跟雨和水有关,有时飞腾在天,有时潜于水中,若隐若现。只有在天空雷电闪射之时方能望见其形。 </h3></br><h3> <h3><strong>五、“龙”(龍)字的构字理据是由雨天的雷电幻化而来的神异动物的幻象</strong></h3></br><h3>龙是象形字,象闪电之形并伴以雷声。“龙”的形体像什么?像雷电闪烁之形。“龙”为什么称之为lóng?因为“龙”与“隆”是同音字。电光闪闪,闪电定其形;雷声隆隆,滚雷定其音,这就是“龙”字的字形与字音的来源。至于它的字义,则完全是由远古先民的神秘联想所决定。所以“龙”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动物,而是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幻象生灵。</h3></br><h3> <h3>再回归到前文谈到的判识“龙”(龍)为何物的几条基本原则:到哪里寻龙?答曰:飞龙在天;闪电在天,其形如龙。龙的姿态如何?答曰:龙舞龙翔;电闪光射,其姿如龙。龙的职责是什么?答曰:神龙治水;雷电交加,其势如龙。龙的功绩何在?答曰:龙兴天下;雷电惊蛰,其功如龙。《说文解字》卷十一龍部:“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就是在没有雷电天文知识的古代人们对“龙”(龍)的幻象认识。</h3></br><h3>许慎《说文解字》对“龙”字的解释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h3></br><h3>其一是“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这些对“龙”的状貌的描述,也只有闪电的形状才符合这些特征。</h3></br><h3>其二是“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中原地域来看,因为春分过后才会有雷雨天气,故言“春分而登天”;过了秋分就很难再听到雷声与看到闪电了,故言“秋分而潜渊”,这不正是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古人所见的“龙”(龍)就是天上的雷电吗?</h3></br><h3>另外,打雷时轰隆隆的声音和“龙”字的发音又相同,这也印证了“龙”就是指由雷电幻化出来的“神异动物”。</h3></br><h3>龙(龍)乃神物,闪电为其形;龙者隆也,滚雷为其声。请看下图的甲骨文“電”字与“雷”字,不难看出各自都有“龙”的身影。 </h3></br><h3> <h3>在上图的“電”字与“雷”字中都可以看出对雷电的白描痕迹,只是“雷”字在“電”字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雷声、雨滴或者滚动意义的符号而已,两个字的形体都含有一个简笔的龙形。</h3></br><h3>让我们再来看“龍”字的字形演变历程: </h3></br><h3> <h3>甲骨文的“龍”字,是在一个大口曲身的动物头上再加一个符号。有人说这个符号类似于表示刑具的“辛”字,也有人说这个符号表示“龙”头上长着锋利的角。因为“龙”字的构形只是对闪电放射电光的一种幻象描摹,我情愿相信后一种说法,“龙”就是人们意念中的天空中一只大口、屈身、巨角的“神异动物”的幻象。</h3></br><h3>金文字形承继甲骨文字形,没有多少变化,只是将龙头上边的符号演变为类似“辛”字的样子,这难免让一些人在解读时因想入非非而不得要领。</h3></br><h3>小篆的字形干脆将金文字形龙头上边的符号直接写成“辛”,将龙口龙须等讹变为类似“月”字的“肉”,然后将龙首与龙身分离开来,并在身上加“匕”加“彡”,表示“龙”有利爪、背上长鳍。</h3></br><h3>现代楷书正体字的“龍”字误将篆文的“辛”写成“立”,又将下边的“肉”写成“月”。而简化汉字则又省去正体楷书的“立”和“月”,并依据草书字形的态势将右边的构件楷化成“龙”。难怪许慎在《说文解字》卷十一龍部中将其解为:“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许慎解说的后两句“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完全是借助“龍”字的小篆字形的即兴发挥,因为他无缘见到“龍”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形体,故其解说也就偏离了初文的构字理据。</h3></br><h3>好了,重要的话再重复一遍,拙论认为:龙是象形字,象闪电之形并伴以雷声。“龙”的形体像什么?像雷电闪烁之形。“龙”为什么称之为lóng?因为“龙”与“隆”是同音字。电光闪闪,闪电定其形;雷声隆隆,滚雷定其音,这就是“龙”字的字形与字音的来源。至于它的字义,则完全是由远古先民的神秘联想所决定。所以“龙”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动物,而是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幻象生灵。</h3></br><h3>(全文完)</h3></br><h3> <strong>相关链接:</strong></h3></br><h3><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TYxNDYxMw==&mid=2247499472&idx=1&sn=67cd0b876779aa174eaa75ab774d5bca&chksm=ea31f52add467c3c3c1dcac52357a1d2e3c473a81920c6b987f95641ba26a399d08e59a1e393&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汉字形义溯源(47):龟缩黾噪——谈“龟”与“黾”"><strong> 汉字形义溯源(47):龟缩黾噪——谈“龟”与“黾”</strong></a> </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ZXIKaZfAu5DTc0XlGDnh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