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老骥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大门口里外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一方水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足两平方公里,弯弯曲曲的一条砖砌围墙把这方水土分割成了两大部分,生活区和生产区。利民人在这方水土上走过近七十个春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上午八点多,人们三三两两陆陆续续从八个大院往外走,见面时的一句话,去哪儿?回答:“大门口,买菜”。厂北大门实际上已经成了菜市场的代名词。一个铁栅栏门,长年关闭着,中间开启着一个小门,多少年了,从这个小门出出进进了多少次谁也不记得。人们也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普通的大门和利民人的餐桌联系起来的,在没有超市之前,这个熙熙攘攘、商品繁荣的市场带给我们是怎样的快乐时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早在七十年代集体农业社的时候,每天早上,就有附近村庄的人,男社员的拉着平车,车上品种不是很多的几样蔬菜用塑料布盖着,后面跟着一位女社员脖子上挎着一个布袋子,一只手扶着车上边放着的杆称,常常是车没放稳,早已等候的厂里人就一哄而上,把平车围的水泄不通,称菜的、收钱的忙的不亦乐乎,眼睛还的不停的望着挑菜的人们,也有不自觉的人买菜不给钱,趁乱溜之大吉,几平车的菜及时补充着厂里百货的菜铺不能满足人们对蔬菜的需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从七八年以后,农村的体制改革,集体的菜园子变成了个体农民自己的菜园子,买菜的虽然还是一男一女,但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集体慢慢变成了家庭两口子。附近的农村居民自己种的菜都是一边摘一边卖,菜叶子被厂里养鸡的人收走,带着露水的新鲜菜比批发市场上的菜又便宜又实惠。我认识一个菜农,她的菜经常是论把不论斤,一把绿油油小油菜、菠菜,摘的干干净净,五毛一块,一顿饭正好吃完,两颗生菜直挺挺的叶子装的塑料袋里,只要我有一点犹豫,嘴里磨叨着:做蚝油生菜一炒就没多少了,两颗是不是有点少?菜农会毫不犹豫的再拿一颗放进去,决不会再多要钱,一次两次这样,再多我真不好意思,还是多给钱吧。这年头这样做买卖的还是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一年四季,各种蔬菜从没有缺席过,特别从春天开始到秋天,很多时令蔬菜水果都是新鲜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卖菜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眼睛的女菜主人。七十年代,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附近农村都要把村里的老人或孩子组织起来,成立背棍、铁棍、秧歌队、敲锣打鼓到厂里来拜年,在八个大院的主路上表演一圈,我们都跑在后面看热闹,有一组由孩子们组成的秧歌队,头上带着用纸扎的白鹤头冠,两只手一边一个纸扎的白鹤翅膀,踩着有节奏的鼓点儿,手臂上下扇动着翅膀,像一只起飞的白鹤……,队伍里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这个大眼睛姑娘,而这个大眼睛姑娘什么时候开始在大门口卖菜的,我记不得了,只知道三十多年的卖菜生涯把她从姑娘变成现在的媳妇(现在也许已经成了姥姥或奶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卖豆腐的小伙子,中等个子,微微发福的身材,红黑的脸庞,可能是长年低头的原因,稍稍有点驼背。带着白围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我问:“你在这儿卖豆腐多少年了?”小伙子笑嘻嘻并有些腼腆的说了句:“记不太清楚了,反正你结婚前的啥样我记得,大概三十多年了吧,我父亲卖了十年”,从开摊到收摊,买豆腐的人络绎不绝,豆腐摊前总是围着人,手里都捏着一块两块五块钱的人,“一块钱的豆腐”“两块钱豆腐干”,小伙子麻利的切豆腐、装塑料袋、递豆腐、收钱……一站就是一上午,我曾记得最早是一个自行车后座两边带着两个木头箱子,到后来的摩托车、三轮车和现在的面包车,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骄阳烈日还是冰雪寒霜,每天都有可口的豆腐满足着这方水土上生活的人们最简单的舌尖上的美味。在这个远离城镇的工厂里,曾经豆腐也算上奢侈品岁月被这个两代人的小本儿生意就这样悄悄的改变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吃过大门口灌肠(也许是这两个字)的一定是另有一番感触。紧挨着卖豆腐的也是经营了几十年的卖灌肠老行家,从老子手里接下的灌肠美味吸引着利民人的舌尖,把荞面制作的灌肠放在一个浅碗里,用刀在上面横竖划过几下,再挖一勺蒜泥倒入一股事先准备好的醋,在上面插上竹签,就着微微的西北风,凉爽、酸辣再加上荞面特有的筋道口感,只要路过看到的人都流出口水来,三代人的灌肠手艺永远留在利民人记忆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七五三的面皮更是家喻户晓,近到太谷城,远到离开厂里千里之外的厂子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要想办法吃上这口,几个卖面皮的摊位前什么时候都是站满了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人们友好的交流,在一买一卖中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2020年春节前后,疫情,封城、封村、封厂、封……,这个每天熙熙攘攘的大门口从此退出了人们的视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一条街的繁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一九九九年,我在厂电视台做了一期特邀主持人,做的栏目是《个体经济》,第一个镜头是在刚刚起步的一条街拍的,身后的商铺有的是刚开张,有的还在装修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三十多年前,只是一条普通的路,工厂在路的两边盖起了商铺,从此,商业一条街就成了这方水土的最繁华的“大街”。三十年过去了,有的商铺的主人不断更换着,而有的却在平淡的一买一卖中把商铺经营成老店。经营的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着,而不变的是走在这条街上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走进 田园粮店,里面总坐着一些熟悉的人,人们在买米面的时候稍的在这里聊聊厂内厂外、国内国外发生的大事,沟通交流一下餐桌上各种各样美味佳肴的制作方法,特别是旅游景点。那里的风景好,那里的价格合适,田园粮店也从中也搜集旅游信息,联系旅游部门,帮助一些中老年朋友经常出去走走逛逛,不知不觉中把经营业务由卖米卖面扩展到观光旅游。门面不大,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顾客,田园粮店成了当今的老字号,也总让我想起《茶馆》里的镜头,原来晋商文化不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在岁月中积累的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一条街唯一生存下来的缝纫铺,没有改变最初的门面,一条街初建时他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一条街建成多少年,他就存在了多少年,做新衣服、改旧衣服,缀扣子、锁裤脚,针头线脑不起眼的小事儿,却是我们生活离不开的,厂里大部分女性光顾过这里,一个人从不带眼镜的年轻汉子到戴上花镜的老汉子,用一针一线把岁月缝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周末的下午六点,天有点阴,但一直也不下雨,骑自行车向老妈家方向行驶,走到俱乐部东侧十字路口,几个零售商在这里经营,有一个卖各种各样干粮的,饼子种类繁多,花卷馒头堆方在临时搭建的小平台上,喇叭里反复播放着:各种饼子馒头………!一个老同学也在这里,我知道她是卖自己做的面皮,应该是上午就卖完的货,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下午这个点了还在卖,我捏住车闸,下车停在了她的摊位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老同学给我来一个面皮,”她笑着问说:“你今天休息?我说:“休息”,我儿子今天也休息,让我给他买,我来的真是时候”我说:今天怎么现在还在出摊?”她带着愁人的面容说:“嗨!上午先给老妈收拾利索,没时间出摊儿,只能是下午出来了”。一边说,一边手里麻利的拿出面皮,切丝、放调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在她的身边,一个轮椅上坐着她八十多岁的老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只要走入经济大潮中,就会不由自主的随着潮水的涌动,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中,争的一杯羹实在是太难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邻居家的儿子婚礼在厂里仅有的酒店举行,老两口中只有爸爸有退休工资,妈妈就靠着一辆自行车拾荒,能在城里给儿子买套房子,吃饭长年烧柴,一捆捆柴火整齐的码放在房头,厂里的参天大树也多,总有干枝枯叶,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从没空过,没有什么特殊工作,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工人家庭。为子女的生活提供着简单的保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七十年前,有一群有着优秀基因的群体,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满怀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纷纷踏上这方水土,在这曾经是荒草丛生的地方扎根,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独自的生活习惯,人们在军号声中看日升暮落,赏春花秋月,品五谷美味。在这个世界上,这个远离喧嚣城市的工厂正在向一个百年老村落一样默默的坚守着这方水土,唯一和村落不同的是永不停歇的军号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有的时候,到厂里某个科室办事,刚进门,遇到的都是老一辈的孙子或孙女或某个家族的七大姑八大姨,脑海里浮现出的经常是那个年月里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在某个场合,谈论某个话题的时候,(无论褒贬)大脑神经停顿一下,快速反应搜索着人群中是否有亲属关系,否则,哈哈,说不好,也能惹点笑话出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我的生活里离不开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所以我的笔下也有这些平平凡凡的故事。也正是这些平凡普通构成了我们精彩生活内容。有时候试想,假如我们生活中没有卖菜的,假如我们生活中只有一家卖菜的,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所以我感谢那些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卖豆腐的、卖水果的、卖猪肉的、卖蔬菜的,是他们用勤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着色彩,是他们用坚守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朴实的道理:一生中只要坚持做一件事情,你就是个成功并幸福人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变的水土、不变的月圆月缺的日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卖豆腐的小伙子,中等个子,微微发福的身材,红黑的脸庞,可能是长年低头的原因,稍稍有点驼背。带着白围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问:“你在这儿卖豆腐多少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小伙子笑嘻嘻并有些腼腆的说了句:“记不太清楚了,反正你结婚前的啥样我记得,大概三十多年了吧,我父亲卖了十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从开摊到收摊,买豆腐的人络绎不绝,豆腐摊前总是围着人,手里都捏着一块两块五块钱的人,“一块钱的豆腐”“两块钱豆腐干”,小伙子麻利的切豆腐、装塑料袋、递豆腐、收钱……一站就是一上午。我曾记得最早是一个自行车后座两边带着两个木头箱子,到后来的电动三轮车和现在的面包车,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骄阳烈日还是冰雪寒霜,每天都有可口的豆腐满足着这方水土上生活的人们最简单的舌尖上的美味。在这个远离城镇的工厂里,曾经豆腐也算上奢侈品岁月被这个两代人的小本儿生意就这样悄悄的改变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这是我最后一次在大门口买的菜。2020年疫情期间,工厂封闭,卖菜的只能是这样为厂里的老少娘们提供着舌尖上的需求,从此以后,大门口再也不是菜市场的代名词了。一颗大白菜也算是我对大门口菜市场的告别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一场疫情过后今天的北大门再也不会有昔日的繁荣,也真正履行起了“门”的职责,,也将慢慢的淡忘出人们的视线</b></p> <p class="ql-block">“劳动服务公司”字样依稀可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