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歌声》(补记 几首知青歌曲追忆)

杨振东

<p class="ql-block">下乡东北那段时期,正是“文.革”动乱,精神和文化生活非常枯燥,空闲看书只有翻毛主席小红书和毛选四卷本,每遍文章后面的注释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日积月累,无师自通,到最后差不多成了中共党史“专家”。</p> <p class="ql-block">1985年自学高考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逐科考试,其中《中共党史》公共课,笔者未复习也未听课辅导,领了准考证即上考场一试即过关,两个多月后拿到了杭大(杭州大学)单科合格证书。</p> <p class="ql-block">那段时期空闲也玩乐器解闷,口琴笛子二胡,口琴笛子的孔音是死的简单些,二胡七个定弦指法,仅会了三招就懒得再深入了。宿舍里有板胡、京胡、月琴、秦琴、三弦也拨弄几下,板胡和月琴及京胡的音阶位很密,三弦无音阶位,全凭你音感,手臂短会“手忙脚乱”,这四样东西操弄起来有难度,笔者未怎么入门。</p> <p class="ql-block">后来连队来了位大连知青小伙,敲起了扬琴,琴声悦耳动听,宿舍里如吹进了一缕春风,从此以后宣传队乐队大连人扬琴手开始坐中间如定海神针;这扬琴又如戏班子乐队鼓板,鼓板手鼓板子不敲板,不管你什么“胡”什么“琴”只有乖乖地在旁候着,扬琴也是一样,“咚咚”,扬琴手落锤了,周边诸乐手方可吹拉弹奏,“鼓角齐鸣”。</p> <p class="ql-block">扬琴真好听,真想学,但扬琴终究不是凤凰琴口琴笛子,人手一个不成问题,扬琴贵啊!我们只有眼巴巴瞅着潇洒的大连人“大珠小珠落玉盘”,直到好容易混熟了欲借光蹭两手,岂料一个晚上功夫,这小子不辞而别,带着“家伙什”扬琴跑了,潜回辽东半岛老家了。</p> <p class="ql-block">上面说的是非常时期下乡北疆的知青的解闷方法,其实真正带来快乐的还是知青歌声,那难忘的知青歌曲旋律,那今天看来是流淌了的知青歌声,但永远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知青歌声。</p> <p class="ql-block">凭记忆想起来一些当年流行的有关知青歌曲,包括知青时代特别热火的几首经典老歌,很多歌曲或歌词当年大多口口相传,手抄本相传。今天网上能查到,查不到的歌曲歌词笔者回忆记一下。前几年笔者专门就知青时代老歌旧忆写了篇《知青旧忆:流淌的歌声》随笔发表在美篇(附本文末尾原文链接),现补记下几首知青歌曲追忆随笔,下面就聊聊这些歌曲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知青之歌》,240个字,一个字坐了14天的牢——作者比窦娥还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许世友刀下留情 “惹祸者”死里逃生</b></p> <p class="ql-block">任毅,南京五中66届高中生,1968年赴江苏原江浦县农村插队,当年写了一首歌曲《我的家乡》(副题《南京知识青年之歌》),很快便在全国各地知青中间秘密传唱,次年苏联电台播放。完了,闯大祸了!“军师”“文痞”下令,沪宁两地抓捕“始作俑者”——年仅22岁的任毅。南京市审后任毅被判死刑立即执行,最后报省审批。李文卿(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兼江苏省革委会主任许世友的秘书,1994年上将)呈批许世友,许看后对李说:“一个知青娃子,才二十来岁,又没有前科,怎么能说杀就杀?”当即亲笔批示:“该人年轻,个人历史简单,清白。没有死罪。”大笔一挥,枪下留人,任毅遂被判十年徒刑,送江苏省溧阳县监狱服刑,结果被关了九年(差45天),经任毅及其家人和全国各地很多知青无数次申诉呼告,直至1979年1月4日才被宣布无罪释放,这时离“四.人.帮”被粉碎,已整整过去了两年还多三个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写了一首歌,坐了3360天牢</b></p> <p class="ql-block">任毅一同学对出狱后的任毅说:“任毅啊,你这首《知青之歌》,240个字,一个字坐了14天的牢,比窦娥还冤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源自《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毅</span>这首歌的旋律灵感来自于一位同校老乡学兄。1964年,也是南京五中的高世农支边到新疆阿克苏的丰收农场,1968年返沪探亲带回一首他原创的歌曲《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歌里唱道:“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塔里木河两岸,是辽阔的国营农场,我的第二故乡。啊!清清的河水映照着灿烂的霞光,绿色的林带环绕着我的家乡。”任毅在这个曲调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谱写了《我的家乡》,添上副题《南京知识青年之歌》,署名南京市第五中学集体词曲,歌谱左上角还写下了演唱要求:“思乡,忧伤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歌曲版本好几个</b></p> <p class="ql-block">任毅的《我的家乡》在各地众多的知青歌曲中份量最重,当排首位。笔者所在的北大荒某国营农场前身是劳改农场,阶级斗争弦蹦得很紧,信息闭塞,这首歌大概1971年才飘过来,歌名已改为《南京之歌》,后来又听说歌名是《南京知青之歌》,《知青之歌》,《扬子江边》,各版本歌词大同小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曾经流传了第四段歌词,词中有“亲爱的姑娘”</b></p> <p class="ql-block">上图一是任毅《南京知青之歌》的原歌谱,三段歌词,和笔者记忆中的歌声大致一样。上图二是流传中改编了的版本,旋律有改动,歌词增加了四、五两段歌词。图二这首《南京之歌》笔者记忆中未听过,但此歌第四段歌词:“当我要告别了你啊,亲爱的姑娘,擦干我眼中的泪水 ,去掉我心中的忧愁,我的悲伤。啊,心上的人呐,离开了你呀奔向远方,爱情的花朵永远在幸福的开放。”倒是有点印象,口口相传中有人唱了这段歌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偷偷哼唱时,温州知青改唱“美丽的瓯江之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当年知青生活艰苦,头一二年尚可,勉强支撑,过后普遍产生了离愁别绪,各地知青各自怀念并偷偷哼唱家乡小调、思乡小曲。任毅这首《南京(知青)之歌》流传开来后,取代了各地的思乡小曲,成为最流行的《中国知青之歌》,不同地方知青以故乡情结重新填词,《知青之歌》歌词也就有了不同版本,温州人唱“美丽的瓯江之畔”,上海人唱“美丽的黄浦江畔”,天津人唱“美丽的海河之畔”……,但唱着听着都很别扭,总感觉没有原歌原味“美丽的扬子江畔”顺耳顺风。另外笔者感觉这首知青歌曲有点晴之笔,这就是“修理地球”四个字,把滚一身泥巴种地说成是“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阿拉的命运!”自我自嘲,自我自慰,自我自豪,太绝妙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刻骨铭心的《护士之歌》</b></p> <p class="ql-block">“晚霞映照在西山,月亮已升在东方,是谁还穿着白色的衣裳,站立在窗前,轻轻放下了窗帘,遮住了射进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南京之歌》没传长多久,很快知青之间偷偷传唱了一首新歌,歌名大家都叫《护士之歌》,唱一名女护士从“晚霞映照在西山”到“深夜又多么宁静”到“东方已露出晨光”,在病房里日夜守护着受伤的子弟兵男飞行员,“轻轻放下了窗帘”,“用那温暖的双手,轻轻地抚摸他那紧皱的眉头,敷住了疼痛的创伤”,“坐在床旁听着均匀的呼吸,静静地陪伴到天亮”,“盼望着英勇的战士,重新向高空飞翔”的故事,温馨浪漫的歌词,深情动听的旋律打动着知青们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哼着“晚霞映照在西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辛苦劳作的小伙子们纷纷寻找,渴望能遇上“温暖小手”的护士姑娘;姑娘们也不示弱,也在朝思暮想能找到一位“英勇的战友”伴侣,带她“向高空飞翔!”</span></p> <p class="ql-block">这首百听不厌、脍炙人口的经典知青老歌,唱了老多年一直不知其源头,直到返城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得知这是一首很老的电影插曲,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白衣战士》,是1949年“东影”即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斗片,于蓝、陈强、安琪主演,影片插曲和影片名同名,也叫《白衣战士》即20多年后知青中流行的地下歌曲《护士之歌》。《白衣战士》的原唱是至今仍健在的百岁老人,著名老歌唱家孟于女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孟于简介 孟于</b><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2-),女,原中央歌舞团独唱演员,老一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四川成都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曾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1945年后演出《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团歌唱队队长、独唱演员。195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班。后任中央歌舞团独唱演员、艺术处副处长、副团长、党委副书记。演唱的原唱歌曲有《歌唱二小放牛郎》、《平汉路小唱》、《白衣战士》(同名电影插曲)、《慰问志愿军小唱》等等。</span><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一及图二中间孟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嘉陵江知青之歌》,终生难忘</b></p> <p class="ql-block">《嘉陵江知青之歌》,也叫《嘉陵江之歌》,也叫《告别山城》、《山城之歌》。1972年1973年间很红火,笔者当时所在的农场分场传唱热度一点儿也不次于《南京之歌》和当时所谓的《护士之歌》,这首来歌来自于大西南,<span style="font-size:18px;">源头应该在重庆,重庆当时属四川,四川和重庆都是“文.革”动乱的重灾区,都是人口密集地,知青下乡运动也是异常风风火火。这首大西南知</span>青歌曲缠绵悱恻,把游子离家别人的那种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悲怆伤感是这首西南知青歌曲的特点,这是这首歌的主旋律,不容否认的是,也是当年包括笔者所在农场在内的全国各地知青精神面貌的不小的潮流,尤其在下乡两三年后的思想沉淀迷茫期。今天许多知青的“青春无悔”的心境和氛围,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历史就是这样。</span></p> <p class="ql-block">《嘉陵江知青之歌》歌谱网上找不到,歌词笔者记忆如下:</p> <p class="ql-block">“滚滚的长江水,止不住的辛酸泪,长江嘉陵江啊,后浪推前浪啊,浩浩荡荡伴去远方。啊,衰老的爹娘,请别为我悲伤!啊,衰老的爹娘请别为我悲伤!</p> <p class="ql-block">盼不到的彩云归,留不住的雁南飞。秦岭、大巴山啊,一山高一山啊,你让我们天各一方。啊,亲爱的姑娘,莫悲伤!啊,亲爱的站娘,请你莫悲伤!</p> <p class="ql-block">数不尽的苦和泪,压不弯的腰和腿,跟着太阳出啊,伴着月光归啊,泪水湿透破衣裳。啊,冰凉的月光,照着我的姑娘!啊,苦难的人儿何时能返故乡!”</p> <p class="ql-block">网上搜到《嘉陵江知青之歌》另一版本歌词,整理如下:</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船栏旁,举目望家乡,长江嘉陵江水,后浪推前浪,知识青年漂泊向远方。啊,衰老的爹娘,不要悲伤;啊,离别的家乡,永远在我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船栏旁,举目望家乡,船儿船儿你,慢慢地行啊,让我把家乡最后望一望。啊,亲爱的姑娘,你不要悲伤;啊,离别的家乡,永远在我心上。”</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船栏旁,举目望四方。长江嘉陵江,后浪推前浪,告别了山城,奔向远方。啊!美丽的山城,可爱的家乡;啊,可爱<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山城,我可爱的家乡。”</span></p> <p class="ql-block">——还有坐火车下乡的重庆知青,他们唱道:“我坐在火车上,两眼泪汪汪!举手招唤,我的亲人,好言安慰我的爹娘!啊,再见吧爹娘,你们不要悲伤;啊,别难过莫悲伤,别难过莫悲伤。”<b style="font-size:15px;">(仅一段)</b></p> <p class="ql-block">知青时代的各地知青歌曲<b style="font-size:15px;">(此处狭义上的专指知青原创的知青生活题材歌曲)</b>很多,据说有30多首,但笔者记忆耳濡目染的仅以上三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歌唱蔡永祥》,温州知青之歌</b></p> <p class="ql-block">北大荒知青年代,《南京之歌》《护士之歌》《嘉陵江之歌》,这些地下知青歌曲南北知青战友一起偷偷唱;样板戏革命歌曲南<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知青战友共同阳光下大声唱,但温州知青有两首歌是杀手锏,我们会唱但北方朋友没听过,但他们听了后说“贼闲贼闭!(东北方言,意谓“顶呱呱”)。</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两首歌,一首是普通话的《歌唱蔡永祥》(歌名也可能叫《蔡永祥之歌》;另一首是杭州嵊州方言的越歌调《毛主席穿上绿军装》。这两首歌歌词歌谱网上都搜不到。笔者凭记忆记录一下《蔡永祥之歌》歌词<b style="font-size:15px;">(这首歌非常动情动听,可惜不会手机打谱。《毛主席穿上绿军装》旋律好听,但歌词“文.革”时代味太浓,记录无意义,免。)</b></p> <p class="ql-block">“攀登高高的山峰,展望滔滔的钱塘江,怀着深深的的敬意,我们把毛主席的忠诚战士蔡永祥来歌唱!</p> <p class="ql-block">就在十月十日的凌晨,钱塘江上薄雾茫茫,从南方开来了一列快车,满载了红卫兵革命小将。汽笛长呜,灯光闪亮,蔡永祥突然发现在哨位以南四十多米的地方,有一根大木头横倒在铁轨上,眼看列车即将倾覆,眼看列车就要冲坏桥梁!</p> <p class="ql-block">蔡水祥,他迎着列车,向前飞奔,抱起木头,冲出路旁。无情列车撞向了我们的英雄,我们的英雄倒在了血泊上!英雄用生命捍卫了文化大革命,捍卫了我们的红卫兵小将!</p> <p class="ql-block">滔滔江水为你歌唱,歌唱毛泽东时代英雄蔡永祥。是“老三篇”哺育你成长,我们把毛主席的忠诚战士蔡永祥,来歌唱!永远歌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附以下链接/笔者原创随笔《知青旧忆:流淌的歌声》(点击打开)】:</i></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xm3rxy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知青旧忆:流淌的歌声</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文/杨振东】</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