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一起走过(1979年参战记事)

m~风雨花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不觉间四十三年过去了。多少往事已随时间的砂漏而沉淀,留在心中的肯定是割舍不掉的情怀。1979年之前,我做梦都不会想到这辈子还能与战争结缘。虽然是当兵的出身,但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战争,只是父辈口中的故事和影视小说里的画面,总感觉它离我们很远……。</p><p class="ql-block">一、沙场点兵</p><p class="ql-block"> 中越边境局势吃紧的消息1月初就有所听闻。医院派出的首批15人手术队亦已奔赴凭祥。年关将至,来队探亲和休假的一如往常。忽然在27号接到上级通知,立即召开全院紧急大会进行传达。会上,雷政委对当前中越边境和东南亚形势做了简单介绍,上级决定让我院马上组建一支野战所开赴广西。这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驱散了窗外的寒意,一下子就把战友们的激情点燃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报名。当知道名单上有我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养兵千日,不就为了用兵一时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时刻到了,这是一名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最大光荣呀!教导员毕志坚,爱人从大老远的东北来,结婚假还没休完,毕教就把爱人送走了,毅然报名上前线。护士张湖婷看到名单中没有自己时急得团团转。她二话不说拿着请战书就去找院领导。赶巧几位院领导都在会议室开会。机会难得,不管那么多了,她硬是推门闯了进去,郑重地将请战书递交给领导。经研究,她最终被批准入列。</p><p class="ql-block"> 从确定名单到出发只有两天的时间了!大家抓紧时间准备。写家信、准备行装、把留下的物品归置整齐打包,上面清楚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这是准备万一光荣了,方便组织上把东西寄回家。</p><p class="ql-block">这是我院大礼堂。战前动员大会在这里召开:</p> <p class="ql-block">这是医院大门口。79年2月1日(大年初五)我们就是从这出发奔赴广西前线的:</p> <p class="ql-block">  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己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p> <p class="ql-block">二、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交通还比较落后。从兴宁到广州坐汽车,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晚上七点多才抵达广州。住在军区一所。</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到当时的沙河军运站乘专列前往广西。女兵坐绿皮硬座车厢,男兵乘闷罐。和我们同趟车的还有141、199、31、33等兄弟医院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我们战友中家在广州的不少,头天晚上她们想请假回家探望一下,可所里规定人员一律不准离队。第二天,得知消息的亲人们匆匆赶来送别。有父母送子女的,丈夫送妻子的。耳畔不时传来殷殷嘱托和唏嘘声……。我们登车了,在车厢门已经关闭的时候,我看见坐我斜对面的柯军医生和她爱人隔着玻璃默默对望无语。柯军拿手帕直擦眼泪。她俩也是新婚不久哇。唉,当兵的也是尘俗之人,就让眼泪飞一会儿吧。</p><p class="ql-block"> 在人多坐位少的情况下,出发前准备的硬木板派上了用场。将板子拼搭在座位上就变成了“上下铺。”另外行李架上也睡人,座位下边的地板也能躺。反正是能利用的空间全部都利用起来。呵呵,这和文革时期红卫兵串联挤火车的埸景很相似。</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红小兵,已成长为真正的女战士,肩负保家卫国的使命赴疆场。</p> <p class="ql-block">  经韶关、衡阳,过桂林、南宁,一路向西。为了给野战部队让道,火车走走停停。三餐饭在停靠站台的临时兵站解决。所长杜朋林是1944年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兵,战场经验十分丰富,每到饭点车站,他大手一挥喊道:“姑娘们给我冲!快去抢饭!”我们抓起饭盒就直扑锁定目标。因为战前部队集结期间,列车调度密集,每趟车停站的时间有限,所以容不得半点拖拉。</p><p class="ql-block"> 看着我们都吃上了饭,主任欣慰地说:过去我打仗的时候也是经常这样抢饭吃。不然,饿着肚子怎么战斗呢?</p><p class="ql-block"> 杜主任人非常好。他为人正直,没架子,性格直爽,处理问题干脆利索,并且爱兵如子。对我们是既严格又关心。相处之中感觉他就像是自己的父亲那样亲切。前接伤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杜主任总是抢着带队,而且还经常嘱咐我们:别害怕,万一发生什么情况有我顶着,到时候听我的指挥就行了。后来我们才知道,杜主任的独生儿子这次也上了前线。他是55军164师某高机连的排长。55军可是打同登、谅山的主攻部队啊。主任默默承受着压力,把对儿子的担心换作对身旁战友的关心,与其他几位领导密切合作,带领全所同志全力以赴圆满地完成了战伤救治任务。</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他2019年因病辞世了,我们都非常怀念他。</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杜朋林主任。时任179医院野战所所长:</p> <p class="ql-block">  从广州出发,已经是第四天了,虽然 日子有点漫长,但战友们的情绪始终高涨!拉歌声与说笑声此起彼伏。一首“微山湖上”音刚落,湖婷马上接力,手握吉他浅弹轻唱:“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动人的歌声在车厢里轻轻飘荡……。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汽笛鸣响,车轮铿锵。铁轨携梦去,召唤在前方。</span></p> <p class="ql-block">三、板棍待命</p><p class="ql-block"> 5号下午,随着列车的最后一声喘息,行程的终点站宁明车站到了。打开车门,一股浓浓的火药味便扑面而来。只见整个车站人来人往的全部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到处都堆滿了军用战备物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换乘解放牌继续前行。看到一路上的运兵车、火炮车络绎不绝。飞扬的尘土染黄了路边的花草树木。附近山岗上驻扎着炮兵阵地和雷达部队。重要的交通路口有民兵站岗……。各项备战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p> <p class="ql-block">  接近黄昏时分,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宁明县的板棍公社(乡)</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只有一条街的墟镇。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当地的宁静。老百姓从没见过这么多的军人,更没见过女兵,对我们非常热情,有求必应。把条件最好的粮库腾出来给我们住。</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个女同志住一间大房。木板垫在地上连成大通铺。房间没有天花板,四壁斑驳,风一吹就会掉渣。尽管这样,我们已经很满足了,至少能挺直了睡,怎么说都比路上的五天要好啊。</p><p class="ql-block"> 抵达当晚,公社请我们看电影“钢铁战士。”</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住的粮库:</p> <p class="ql-block">  粮库附近有一条小路,遇到下雨天就非常泥泞。顺着小路往下走不远,就到了那板河。我们日常生活用水就在这里提取。晴天的时候,河水还是挺清澈的。</p> <p class="ql-block">  驻地没有洗澡的地方,女同志们很不方便。到达板棍的第一天,组长孙建国医生主动当“保镖”为大家站岗放哨,让女兵们在河里放松地洗了个痛快澡。想起第二战役在峙浪的时候,思陵河就是我们的“大浴缸”。战斗打响时,女兵们忙得几天都顾不上洗澡。头发黏乎乎的,衣服也发臭了。工作服不防水,伤员的血水都渗到了军装上。只能趁战斗间隙到思陵河去奢侈一回。战时洗澡思想高度紧张。因为桥上时不时有部队经过,还有架在桥头的探照灯在河面上扫来扫去,一不小心就会曝光!没办法,只能穿着衣裤跳入及腰深冰冷的河水中。灯光扫过来了大家就集体蹲下只露出个头,等灯光过去了又齐刷刷地站起来,抓住十几秒钟的时间赶紧搓洗。简直是神操作。</p><p class="ql-block"> 在前接后送伤员的路上找不到厕所那才尴尬。此时,男兵们背过身去当“保护伞”,为我们遮挡。在那种特殊艰苦的环境下,野战所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战友们就是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  在板棍待命的日子里,我们除了战前思想教育,更多的时间是业务练兵和补充药品器械等医疗物资。上外科业务课、练习战伤救治技术、防空演习、熟悉战场常用越语。棉球、棉垫、纱条、敷料等等都是护士们自己做。李令威干事还组织男同志们学习搭帐篷。</p><p class="ql-block">下图左至右:抗休克组的李露莎、李淳淳、胡小燕,四肢伤组李少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抵达板棍的第一天起,所里每天晩上都要派人站岗。女同志虽然是两人一岗,但初来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加上夜深人静时,四周黑漆漆的,风一吹,仓库后边的竹林就传来“哗、哗”的响声。可真够吓人的!我们屏住呼吸,竖起耳朵静听,生怕下一分钟就有越南的特工摸上来。这对于7个新兵妹妹更是巨大的考验!她们新兵连都还没结束就参战了,连枪栓怎么拉都还不清楚呢。 </p><p class="ql-block"> 2月13日,去南宁汇报工作的同志带回来一个警卫班。 这下可好了, 有了他们的保卫,我们的心才踏实下来。</p> <p class="ql-block">  20分部宣传组来我部宣传越南当局反华排华的滔天罪行。使我们为何要打这一仗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我们深知战争的罪恶。然而对于美越战争后,越南政府做出种种恶劣的反华排华行为,我们忍无可忍!说什么凡是有木棉花的地方都是越南领土。简直可笑!他们还大肆侵略临国,妄图称霸东南亚。中国是该教训一下这个“小弟弟”了!</p> <p class="ql-block">  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消息。周围没有部队,似乎也没人来过问我们。去宁明办事的同志回来透露说,55军己经往前开了,军部马上要迁到凭祥。我们野战所下一步要去哪还是个谜。</p><p class="ql-block"> 树欲静而风不止。没有动静就是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轻伤组的柯军和检验员马爱华:</p> <p class="ql-block">  听说我们是跟43军对接。开战时与师医院紧密配合,完成伤员的救治和前接后送任务。</p><p class="ql-block"> 43军可不简单!其前身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底子。仅此就足以令其他兄弟部队刮目相看了。当年四野的7个头等主力师,43军就占了2个(127师、128师),只有老大哥38军(112师、113师)可以匹敌。</p><p class="ql-block"> 其属下的127师有“铁军”之称,128师被誉为“攻坚老虎”。这绰号代表着它们威风凛凛的战史。</p><p class="ql-block"> 能与这样强劲的部队配合作战,我们有些小激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上面的那张是127师,下面是128师:</p> <p class="ql-block">四、挺进长桥</p><p class="ql-block"> 2月14日傍晚,上级命令我们立刻开到长桥。饭后30分钟内就装车完毕,准时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板棍至长桥35公里。沿途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辆接一辆的军车行驶在蜿蜒的公路上,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闪烁的车灯如金龙游戈,引擎的响声似号角连营。真有股<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军压境,气呑山河的阵势。战</span>友们都兴奋极了,眼睛眨都不眨地紧盯着前方。</p><p class="ql-block"> 没错,这回我们是真的要上前线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夜11点多到达长桥(这是第一战役的救治点。)周围是一片空旷的田野,民房没有几间。除了能安排药房和炊事班驻扎在一所小学里之外,全体人员在已收割的稻田里搭帐篷住。</p><p class="ql-block"> 离我们驻地不远处有一个露天炮弹库。看上去有些瘆人。</p><p class="ql-block"> 附近还有43军127、128师的指挥所和55军的一部分部队驻扎。</p><p class="ql-block"> 忙了大半夜,大家都陆续休息了。可是通讯员王成楚、陈祖生还要完成架线任务。在李令威干事的带领下,他们三人先是接通了师指挥所的总机,然后背负几十斤重的线圈沿途布线。为了不使电话线被来往的车辆和人员弄断,每隔一段路就要爬到树上去加固。经他们连夜的努力,电话线架好了,保证了野战所通讯联络的畅通。</p> <p class="ql-block">分类组的刘琴(左)、陈进英(右):</p> <p class="ql-block">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前排轻伤组的刘玉芳、柯军、文水莲,后排手术室的周玉清、分类组的周卓伟、李告兴,手术室的黄裕宽:</p> <p class="ql-block">所部的邹顺进(右)、和轻伤组的李伦东(左):</p> <p class="ql-block">  临战前一日,增援我们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术队赶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 这支手术队由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桂林市工人医院、市医专等多家医院抽调人员而组成。虽然只有20人,但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他们外科专业水平高超,技术娴熟,与我们配合默契。可以说,没有他们,单靠我们自己,面对潮水般涌来的伤员,我们的任务是很难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领队的苏国泰院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达到手术精准率,不顾个人安</span>危,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直接在X光下做手术,以致于造成身体的损伤。战后不久就因疾病过早地离世了。实在是令人悗惜!他是不穿军装的英雄。 </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所领导与桂林手术队人员的合影:前排左起第4<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李树清教导员、6</span>是高洪儒副政委、7是桂林手术队的苏副院长、8是杜朋林所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起第4是副所长赵生山:</span></p> <p class="ql-block">  上级配给我们的担架队和地方赤脚医生(总共144人)也赶到了。当自卫还击战打响的时候,他们之中有不少人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投入了战斗。 </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战争,才能真正理解军队和老百姓的那种鱼水相依,生死与共的感情。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这个仗是打不赢的。无论是部队向导、担架员还是后勤补给、边防护路等方面,都少不了地方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共牺牲支前民兵、民工二千余人。他们的功勋已载入史册,共和国的旗帜上也有他们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这两天公路上的军车和坦克不断,都是往峙浪方向去的。战士们全副武装,风尘仆仆地从我们驻地经过。许多面孔看上去都非常年轻,军装也是崭新的,应该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5号我们就开始收容了。是两名被地雷炸伤的伤员。中越战争期间,两国在边境地区都埋藏了大量的地雷,这给作战带来了不少麻烦和阻碍。整个战役期间,特别是第一战役初期,我军人员触雷伤亡的不在少数。</p><p class="ql-block"> 边境各沿线已经戒严,这说明部队调集完毕。战争一触即发。</p> <p class="ql-block">五、血色清晨</p><p class="ql-block"> 2月17日5点,汽车46团负责接送伤员的15台车到位。6点40分,500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万炮齐鸣,瞬时间火光冲天,地动山摇。 </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纷纷冲向旷野,朝火光硝烟处望去:只见从凭祥至爱店方向的上空呈现出一片火烧云般的景象。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正式打响了!</p> <p class="ql-block">  我军以9个军(29个步兵师)的兵力,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南6个省11个县发起全线进攻。先是炮兵部队以数十万发炮弹将越军的表面阵地有生力量摧毁,继而步兵部队展开全面进攻。</p> <p class="ql-block">  东线从高平、谅山、禄平三个方向进攻。43军按照广州军区前指战役部署,军部率127师、128师、炮兵团、高炮团在禄平、谅山方向;129师和坦克团配属42军,在七溪、东溪、高平、复和方向。</p><p class="ql-block"> 战役第一阶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128师攻歼540高地、长条山地区之敌;127</span>师攻歼支马、龙头地区之敌(支马距爱店4公里。龙头实际上是一个小村庄,距爱店5公里。)总攻开始时,于头天晚上就已经出境的127师381团已穿插至敌纵深2一4公里了。17日黄昏前禄平外围的25个支撑点均被我军占领。一名被俘越军官说:我们本来以为可以守半年的,没想到一天就被万年师长给消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张万年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让越军闻风丧胆的铁军师长)时任43军副军长:</p> <p class="ql-block">穿越公母山,从敌人背后突袭:</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点多钟,大批的伤员下来了。野战所全体人员立刻投入战斗。分类组根据伤情迅速做出分类,紧接着再转到各组进行救治。</p><p class="ql-block"> 轻伤和伤情稍微稳定的重伤员则立刻组织后送。由我们后边的野战所接收或者直接送卫生列车分流到后方各医院继续治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张伤票作为战时的临时病历,跟随伤员一直转运到后方医院(我保留了一张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2月的广西春雨连绵,汽车在泥泞的乡道上行驶险象环生。不是轮胎打滑了就是直接翻车。运送一趟伤员既费时又耗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所里想到填沙增重的办法。先把1、2吨重的沙子铺在车上,再将伤员抬上去,在重压之下车胎就没那么容易打滑了。</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乡村公路路况很差。为了避免因汽车颠簸给伤员造成的二次伤害,也为了减轻他们的痛苦,负责护送任务的陈进英和张湖婷不顾个人辛苦,将伤员受伤的头部或伤肢放到自己的腿上,一路小心呵护。几个小时就这样坚持着直到目的地。伤员被感动得直落泪。</p><p class="ql-block"> 从2月17日至3月6日,分类组共前接后送伤员61次956人。行车4134公里。荣立集体三等功。</p><p class="ql-block">分类组组长李告兴(上),副组长陈进英(下):</p> <p class="ql-block">分类组前排左1陈进英、2刘琴、7李告兴。</p><p class="ql-block">后排左1梁达兴、2周卓伟。没标名字的是197支援我所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战士梁家东有一次后送伤员。行车至半路,同车的敌伤员忽然冲到我军战士跟前乱抓我军伤员的伤口。小梁当机立断把俘虏押下车,用广西白话与其对话。那俘虏嚣张极了,大声指着小梁和我们的伤员乱骂!忍无可忍,梁家东端起枪气愤地朝天鸣放了一枪警告他。很快,附近的民兵循着枪声过来查看,小梁将事情简单交代了一下,把俘虏交给民兵,他就急着去送伤员了。第二天全军各前线部队就收到了总政下发的紧急通知:凡是敌俘虏伤员后送不能与我军混装一车,必须要派专车。</p> <p class="ql-block">手术室的崔南华(左)和分类组的张湖婷(右):</p> <p class="ql-block">前接后送伤员途中:</p> <p class="ql-block">  我们前边虽然有师医院,但是在战役的紧张阶段,一时间大量的伤员湧入,师医院也难以招架。许多伤员就是绑着个止血带,简单包扎一下就送过来了。 </p><p class="ql-block"> 现场惨烈极了!病房里的伤员摆满了一地。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也不存在什么排班了,全体医护一齐上!快速将战士们的枪支、弹夹、武装带、沾滿鲜血和汗水泥污的衣服脱下,换上干净的新军装。测量生命体征、输液(输液瓶只能挂在临时市置的铁丝上)、插导尿管和胸腹引流管、换药、包扎,需要手术的就赶紧往手术室送。每个人忙的呀,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尽快地执行医嘱,尽快地争取把危重伤员从死神手里夺回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有“军中之花”称号的护士们,虽然在临床科也算得上是老护士了,但面对眼前众多的伤员、奄奄一息甚至牺牲的战友、伤者的残肢断臂和泥浆血污布满弹孔的军衣,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也是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17号当天的伤员最多,15台车都不够运。到晚上已接收了200多名。18号又收容了100多名。</p><p class="ql-block"> 门口的一角全都是伤员们换下来的武器装备和血衣,堆得像小山一样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那样忙碌的情况下,基础护理我们也不马虎。每天都协助伤员洗漱,为重伤员洁面和口腔护理。</span>下来的伤员都要换上新军装,后送时也保持整齐、干净。</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战士非常勇敢、坚强!无论是轻伤重伤连哼都不哼一声。</p> <p class="ql-block">  战斗刚打响的那天,抗休克组收治了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小战士,湖北人。是腹部贯通伤。抬进来的时候血压脉搏都几乎查不到了。经紧急抢救生命体征有所回升。为提高血容量必须加快输液、输血,可是没有加压输液器。桂林手术队的护士长立刻去南宁连夜把加压输液器取了回来。战时创伤性休克严重的伤员大都是利用加压输液器直接推注。</p><p class="ql-block"> 小战士苏醒过来,气若游丝地说:医生救救我,我不想死……。那场景令人泪奔。</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使尽了所有办法,可是由于伤势过重加上救援直升机的延迟到达,小战士最后因多脏器衰竭,血管弥漫性凝血最终也没能抢救过来。好遗憾啊!根据他的伤情,如果是平时在设备齐全的医院里是完全可以救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流着泪清理烈士的遗物,从他军装口袋里掏出来一张沾满鲜血的入伍通知书。心像被刀扎一般的疼。你那稚气未脱的面庞还那么年轻,人生才刚刚启航。战斗刚打响,你还没看到胜利的曙光就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想想十七岁的年龄,甚至还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而你,却为祖国而冲锋陷阵,以身殉国。有多少这样年轻的战士,从我们野战所经过的时候还生龙活虎,回来时人就没了或残了。我们的心在滴血……。</p> <p class="ql-block">  战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战友们三天三夜都没合眼,走路都觉得像踩在棉花上,轻飘飘的。就如李干事所说,由于多日不洗漱,牙齿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壳。紧急情况下也没时间去吃饭。只能抓住空隙时间胡乱扒几口。趁伤员后送的点滴时间,工作服也不脱就在伤员的空床位上打个盹。有的人靠在墙根站在那就睡着了。伤员一来马上又投入战斗。累、饿、睏极了!但是,跟牺牲和伤残的战士们相比我们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人家可是连命都舍弃了啊!</p><p class="ql-block"> 没时间多想,我们就是要快!快!快!拼命地多干活,尽快地使伤员转危为安,为他们减轻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升机后送伤员:</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我军装备还比较落后。部队连最基本的钢盔都配置不齐,以至于战时颅脑外伤的伤员很多。</p> <p class="ql-block">重伤颅脑、四肢伤组部分战友合影。左起第一排分别是:作者本人、禤玉英、赵莉莉、冯萍。后排三位男士是桂林手术队的医生:</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重伤颅脑组人员。冯萍,前排左起第二人。她是79年入伍的新战士。新兵连还没结束就与其他六名战友跟着我们上了前线。她真是好样的!跑前跑后,协助护士们给伤员洗脸擦身、端水喂饭。给我们打下手。事后问她,这场面你怕不怕呀?她说,不怕是假的,但是看到伤员那么勇敢,大家都那么紧张忙碌,我也没时间去害怕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排中间着军装的是赵生山副所长:</p> <p class="ql-block">轻伤组前排左起,罗海燕、文水莲、马冬宁、刘玉芳、孙建国(组长)、陈冰如、张少怡、李伦东。</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刘柳青、柯军、丁莹、石利平、吴龙斌(197医院)、丁辉:</p> <p class="ql-block">  护士孙穗云,<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板棍待命时,从轻伤组调到重伤胸腹伤组并担任组长。</span>原来在五官科的她,对于外科护理本不熟悉,咋办啊?恶补呗。于是每天都捧着一本外科护理手册翻看阅读。结合实战,边学边干,业务很快就上手了。有一天,孙穗云发现闭式引流瓶快用完了而备用瓶一时还运不上来。她就和组里的王小莉、宁金秀两位护士想办法,最后决定用废弃的输液瓶代替引流瓶。在她的带领下,全组人员不怕困难、齐心协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长桥,由于许多伤员都是睡地铺,孙穗云就跪在地上进行操作。一天下来双腿膝盖都跪得青紫了也在所不惜。因表现突出,她入党被提前转正并荣立了三等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重伤胸腹组的三位护士,左起,宁金秀、孙穗云、王小莉:</p> <p class="ql-block">  手术室条件虽然简陋,但效率很高。共完成手术295人次。七一年兵崔南华,在手术室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业务工作经验。参战期间她是手术室的顶梁柱。她一边工作一边还要给新同志传帮带。最可贵的是,身为一个小护士她敢跟医生提建议:一侧眼部受伤是否另一侧眼球也必须摘除?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打破常规尽可能地保留!她的这条意见被采纳了,挽救了几位战士宝贵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有天晚上将近凌晨两点钟了,崔南华刚刚完成一台腿部气性坏疽截肢的手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那条腿必须要立刻掩埋。门外伸手不见五指。掩埋地点还要选择远离驻地的地方。深更半夜的找谁一起去呢?并且这种烈性传染的截肢越少人接触才越好啊。算了,自己去吧。</p><p class="ql-block"> 走在漆黑的田野上,冷风阵阵袭来。桶里的那条腿死沉死沉的,一层白布盖不住,有一截还露在外面,随着走路一晃一晃的。一个二十二、三岁的女兵,哪遇到过这种事呀!南华害怕得直想哭。腿也快迈不动了。但一想这是任务,容不得退缩呀!你就忘掉自己是个女的,想着自己是个男人就好啦!这是战场,要勇于面对。天大的事情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手术台上负伤的战士们他们连死都不怕,为了胜利流血牺牲,你不就是埋个腿吗怕个球啊?!于是,她鼓起勇气,一手握锄头一手拎着桶,意志坚定地向远方走去……。</p><p class="ql-block"> 战争,从没让女人走开。相反,让她学会了坚强!</p> <p class="ql-block">六、转战峙浪</p><p class="ql-block"> 2月26日中午11点,接到上级命令,让我们野战所立刻前移到峙浪。也就是原先师医院的位置。随着战斗不断向纵深推进,我们后勤救援单位也必须快速跟上!师医院已经推进至爱店。再往前就是越南了。</p> <p class="ql-block">  峙浪公社(乡)距离爱店口岸边境约10 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离最近的边境线也只有3、4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能清楚地听见从前线传来的隆隆炮击声。</span>为了行动隐蔽,至此,部队到爱店开始由乘车改为步行。</p><p class="ql-block"> 第二战役在即,小小的峙浪公社到处都是军人,公路上人来车往。驻地附近有43军的前线指挥所。山头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置了高射炮阵地。</span>公社北边不远处的小山坡上,43军工兵营正在紧张地施工,修建烈士公墓。已经建好的墓穴,陆续安葬着参加第一阶段战役牺牲的烈士,将近半个山包都摆上了花圈。民工还在挖掘新的墓坑……。让初到此地的我们,马上感觉到气氛的凝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条件比长桥好很多。各组在峙浪小学的教室里开展救治工作。</p><p class="ql-block"> 床是课桌搭在一起形成的大通铺。虽然不用跪在地上操作了,但是课桌很高,给伤员做治疗要不断的爬上爬下。好在那时候年轻,动作还挺麻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天夜里,外边公路上的动静很大。倒车声、口令和行军的脚步声不绝于耳。我扒开窗户朝外看,一队队的行军队伍过去了,大概有两个多钟头才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上夜班时听伤员说,现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队已突破了第一道防线,转入固守阵地和短暂的休整阶段了。下一步的任务是</span>攻打禄平。</p> <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战役于2月27日打响。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拿下禄平,再与55军合力围攻谅山守敌,最后完成对河内的进攻态势。127师+54军坦克团3营和128师,于当日7时发起攻击,28日占领了禄平县城和附近各高地。</p> <p class="ql-block">  26日晚上第一批伤员来的不多,27日达到高峰。这次的伤情普遍比第一次战役的要严重。颅脑伤和胸腹伤的比较多。该死的越南人坏透了!竟然使用高射机枪打我们的战士。这种枪的子弹击中人体入口小,出口却很大,呈爆炸状,那伤口令人惊怵!这真是伤在战士们身上,疼在我们心里啊!</p> <p class="ql-block">  3月2日,抗休克组转来一位颅脑术后的重伤员。他叫许成荣。敌人的子弹贯穿了他的颅骨,严重破坏了脑组织和脑神经。当时的呼吸和血压都很不稳定。我在整理他的随身物品时发现日记本里夹着一张他与父母亲的合影照片,另有一封给未婚妻的信,上边写着:“在战斗中我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退后半步生。”朴实的语言代表着所有参战将士们的共同誓言和决心。“你放心,我有良好的军事技术,能躲过敌人的子弹。”其实,这只是作为一句宽心话来安慰远方恋人那颗焦急的心的。战场上的危险,随时要献出生命的残酷事实你又何曾没想到呢?所以,在信的末了你写了:“既使我牺牲了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到那时,我请求组织上批准你参军接过我的枪继续战斗!”这一封未寄出的情书让我模糊了双眼。生死关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灵魂。我们的战士如今正是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实现这肺腑的诺言。火热的情书使我心潮起伏,不由得对许成荣,眼前这位负伤的战友更加肃然起敬。当听到董文忠医生说他既使能活下来也将是残废的坏消息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和遗憾!</p><p class="ql-block"> 前线传来隆隆的炮声。这是给敌人敲响的丧钟,也是为你鼓劲的礼炮!希望你强壮的体魄能战胜死神,等战争结束后与你心爱的姑娘在一起,过上本属于你们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那天写的日记:</p> <p class="ql-block">  将士们浴血奋战,轻伤不下火线。有不少伤员一听说要把他转送到后方,就吵吵着要出院。有一名排长负伤他死都不肯下阵地,是连长硬把他背下来的。到了我们所,趁我们忙碌的时候,他就偷偷地遛走,上前线找部队去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颅脑重伤组相继又有两名伤员牺牲了。我们仔细地为他们清理遗体,换上新军装,新鞋帽,然后再装入墨绿色的殓尸袋里,做好标记,由民工们抬到附近的小山岗上统一掩埋。</p><p class="ql-block">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裏尸还。战争如此残酷!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是无数可爱而英勇的战士流血流汗甚至是以命相搏才换来的。要永远记住他们。</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战时的临时墓园:</p> <p class="ql-block">  禄平被攻克后,野战所领导带领工作组、分类组的部分成员立刻动身去禄平前接伤员。</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经过爱店时,他们在44号界碑前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陈进英,右:毕志坚副教导员。后排左4李树清教导员、左6警卫班朱玉贵排长、左7所部李令威干事、其他的为汽车连及127师的部分战友:</p> <p class="ql-block">右起1李树清教导员与李令威干事(中间)、汽车连战士(左1)于禄平合影:</p> <p class="ql-block">毕志坚副教导员与陈进英在禄平:</p> <p class="ql-block">在越南禄平的残垣断壁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3月5日,由高副政委带队,各组抽派人员去禄平。但是我们运气不好,走半路上遇到了炮兵车。路窄倒不了车。双方各不相让。为保证作战部队及时到位,最后还是我们作了退步。因为时间的耽搁我们没吃午饭,肚子饿得咕咕叫。炮兵战士们就贡献出压缩饼干给我们。见阵地上人手不够,我们就帮他们抬炮弹箱上山。干完活参观了一下炮兵阵地就打道回府了。</p><p class="ql-block"> 禄平没去成,但是好歹也算出了一次国。</p> <p class="ql-block">  43军第二战役的仗也打得非常漂亮!攻克禄平后继续向前深入。3月3日根据军委和军区前指命令,127师380团和379团1营强渡奇穷河,准备攻占迷迈山,与55军一部共同造成进攻河内的态势。《解放军报》的战地通讯栏目以《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寄自广西边防前线某部》,报道了第43军将士前仆后继、英勇作战的情况。在全军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的干部战士由此被称之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  43军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共歼敌5269名,在参战9个军中排第五名。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分别占14%和10%。例如127师381团七连的战士吴建国,2月17日在攻打六一二高地的战斗中,他发扬我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先后击毙三名越军,在全身八处中弹负了重伤的情况下,紧紧抱住一名越南军官,一起滚下悬崖,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17岁。 牺牲后,被追记为一等功,追认为中共党员,中央军委授予“狼牙山五壮士式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一线部队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全所同志以英雄为榜样,化悲痛为力量,日夜奋战,全力以赴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药房的同志们在组长张育泉的带领下,克服环境简陋和设备不足的困难,首战28小时自行配制了25万毫升大输液,保证了全所抢救伤员的急需。圆满地完成了战时药材的供应保障工作。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被记为集体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下图左起:黄燕玲、梁国丽、张育泉、董健、童学希:</p> <p class="ql-block">  战时, 所部去兵站送材料、汇报、取文件等上传下达的事情很多,公务用车相当频繁。司机陈康几乎天天都在路上奔跑。刚到峙浪的那天夜里,他接到去宁明血站取血的任务,他二话不说,拉上检验技师曾德贤就出发了。路况不熟,陈康凭着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车技连夜赶路,终于在伤员到来之前拉回了三万毫升血浆,保证了抢救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炊事班在战斗紧张的日子里想尽办法做到24小时供水供饭。病房外支起两个大锅,里面煮着热气腾腾的面条和粥。保证医护、伤员、民工随到随吃。有一天,炊事班万美林得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伤员想喝鸡汤,他便</span>四下寻找。好不容易才在村里留守的老乡家里买到一只母鸡。他把鸡汤熬好亲自送到伤员的手中。</p><p class="ql-block"> 当遇到物资短缺的情况时,炊事班就把大多数的蛋菜都留着做给伤员吃。有一天晚饭,野战所没有菜下锅了,战友们只能是油盐拌白饭解决了一顿。</p><p class="ql-block"> 别说是油盐拌白饭了,既便是快断粮了,也要伤员优先。这是白衣战士的责任和医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七年兵黄锦英,在野战所负责洗衣班工作。她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在冰冷的河水中清洗大量的被服、绷带和伤员的血衣。以至于双手都红肿、皲裂了。她顾不得这些。带领战友卫红和另外四位女民兵出色地完成了所里交给的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p><p class="ql-block">下图蹲着最右边的是黄锦英:</p> <p class="ql-block">  我们虽然与连队战士们素昩平生,但是在非常时期,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我们不仅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更像是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一线部队的战士非常艰苦!有一天护士马冬宁在野战所门口看见一个战士跳下车跑到稻田边上用水壶灌泥坑里的水喝。她冲着战士喊,这水不能喝呀,我去给你灌吧。那战士笑着对她说,不用了,来不及了!就跑着去追赶队伍了。</p> <p class="ql-block">  雨季行军作战尤其艰难。下来的战士和伤员们都是一身水一身泥的。</p><p class="ql-block"> 给伤员们更换衣服时,从口袋里掏出来吃剩的生芥兰头。那是饥饿难耐时在地里随手挖的。</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行军打仗已经够辛苦了,忍饥挨饿再加上没水喝怎么行呢?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于是炊事班的同志就事先准备些简歺和开水,让路过我们门口的部队一旦遇到饮水和歺食供应不上的情况时,能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点干净的水。</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牛奶短缺。所里要求伤员们每天都要喝一点麦乳精来增加营养。教导员李树清和副教导员毕志坚看到护士人手不够,就深入到各组,为伤员们冲调麦乳精。四肢伤组的褟玉英在护理一位气性坏疽的伤员时,不怕脏和臭,细心为其换药,并耐心地开导他,让他免除对可能截肢的忧虑。战士临转运时要认她做姐姐。我们护理的伤员很多都是喊我们姐姐,真感到比亲人还亲啊!在那种残酷紧张的环境里,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感受。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风雨同舟,情同手足吧。</p> <p class="ql-block">  部队战士对我们特别好。有司机开车经过时,不等我们上前他们就主动朝我们抛掷战利品。什么越币呀、化妆品呀、花瓶、塑胶花呀应有尽有。我们好几个战友返程时都带着炮弹壳,那也是前线战士送给我们做纪念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获得的一枚越币。我一直保存着:</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李树清教导员去禄平前接伤员时获得的一枚越南银币:</p> <p class="ql-block">  战友梁国丽和孙穗云有一次刚出门口,遇到一位在路边休息的小战士给她俩打招呼,他说:“姐姐,我们连队寄信不方便,能替我给家里写封信吗?就说我现在一切都好,请父母不要为我牵挂。” 国丽欣然应允,马上照地址给他写了封信寄回家。</p><p class="ql-block"> 四十三年过去了,真想知道如今这位小战士可好?你现在如果还活着,应该也有六十出头,儿孙绕膝了。时光催人老。但是你那年轻稚嫩的脸庞,刚毅轻柔的声音和娟秀的字迹,永远都定格在了那个春天里。</p><p class="ql-block">这是小战士当时的笔迹。国丽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峙浪大桥,是部队从峙浪至爱店出境作战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陈进英和汽车连的战友在峙浪桥头:</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于撤军前在峙浪桥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李淳淳(左)和李露莎(右)于峙浪桥头:</p> <p class="ql-block">禤玉英在峙浪桥下:</p> <p class="ql-block">刘柳青和文水莲在峙浪桥前:</p> <p class="ql-block">  看见峙浪桥下的思陵河水了吗?第二战役时,有一天下午我和其他几位战友去洗衣班帮忙。那一件件被血浸透的绷带和军装,早已呈现干硬状态了。要先浸泡之后才能展开清洗。当时的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我们一边洗一边忍不住地哭泣,泪水顺着河水流淌。眼前不断浮现出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和负伤后一个个血肉模糊的身影。我们手上的每一件血衣曾经包裹的都是一个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啊!怎不让人痛心!</p><p class="ql-block"> 物是人非, 血染江河。生作人杰, 死为鬼雄。我直起腰凝望着天边,那瑰丽的晚霞分明就是你们热血的抛洒。心想在天堂里,你们也一定是手握钢枪的士兵,坚定地守护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让它的子民们快乐幸福,安享人间繁华。我亲爱的战友们啊,你们以青春和生命的奉献,让我们今世都无以报答……。</p><p class="ql-block"> 青山低垂,河水鸣咽。战友,你听到了吗?</p> <p class="ql-block">七、回撤南宁</p><p class="ql-block"> 经过二十八天的激战,我方已将战线推进至越南境内100多公里,完成了之前设定的战略目标。 3月5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全线撤军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3月8日,临撤离前,我们野战所部分人员参加了127师自卫反击战牺牲的烈士追悼会。那天是阴天,重云如盖。我们在山坡上采来了野花,静静地伫立在烈士墓前。</p> <p class="ql-block">  只见公路上尘土飞扬。从前线撤下来的军车一辆接一辆地开了过来。凡是经过墓园司机就自觉地停车,全体战士迅速下车,不顾一切地朝山上师政委鸣枪的方向冲去!战士们边跑边哭喊着,呼唤着牺牲战友的名字。曾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战友啊!我们来看你们来了,撤离前向你们作最后的道别。</p><p class="ql-block"> 追悼会庄严肃穆。流程结束,当师领导沉痛地宣布“现在大家自由行动,去和阵亡的战友们会会面告告别吧”的时候,战士们蜂拥而上,边哭边沿着一个个坟堆上的小木牌子寻找着自己熟悉的名字。战士们俯下身抚摸着土堆泣不成声。<span style="font-size:18px;">想着出发前一起南下,现在我们要回去了,可你们却要永远地留在这里就心如刀绞!</span>痛哭声连成一片。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铮铮铁骨的汉子,此时此刻却不能自己……。</p><p class="ql-block"> 这场景惊天地、泣鬼神啊!</p><p class="ql-block"> 耳旁又响起了枪声。那是在告慰英魂:我们胜利凯旋了,战友们请放心、请安息。你们虽然远去,但是你们与青山绿水同在,世世代代永远年青。你们捐身殉义,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军人的誓言。亲人和战友不会忘记你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中最上面的那张是战时的临时墓园。牺牲的战士就是用塑胶袋装殓,有的甚至就用白布单包裹一下就埋葬了。当时还没有墓碑,一抔黄土之上插个木条,上边简单写着姓名,牺牲时间和部队代号、职务。</p><p class="ql-block">中间图片是最初的墓园大门和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最下面的图片是1989年建好的烈士陵园。县政府将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并埋葬于峙浪、桐棉、北山三地的600多名烈士的遗骨悉数迁移到这里安葬:</p> <p class="ql-block">  野战所于3月11日接到上级让我们回撤的命令。全所连夜乘坐解放牌前往南宁。第二天上午我们到达了南宁市吴墟镇的明阳农场,在这里休整待命。 到达南宁的第二天听说我们刚撤出峙浪后的两个小时,驻地就遭到了越军的炮击。可真悬啊!</p> <p class="ql-block">  南宁市吴墟镇距离宁明峙浪189.9公里。这里已经听不见炮声了。我们离开前线转移到了后方。</p><p class="ql-block"> 虽然中国已宣布停战撤军,但是越南方面还不死心,追着我撤军部队打。我们现在虽然是回撤待命,但是也做好了重返前线的准备。一切听从上级调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战所和卫生列车的战友相逢在南宁明阳农场。前排左起,安丽萍、魏莉莉、石利平、陈进英、姜芳。后排左起,梁国丽、王祖香:</p> <p class="ql-block">  和卫生列车的战友们在一起。左起周卓伟、陈冰如、作者本人、朱南华、张静波、张少怡:</p> <p class="ql-block">野战所战友在明阳农场。左起,马冬宁、崔南华、孙穗云、张湖婷:</p> <p class="ql-block">  在明阳农场,所里开展战斗总结,评功评奖活动。还参加了总政组织的英模报告会。我们野战所战时22天共收治伤员1181名,抢救危重伤员295例,前接后送伤员956人。还成功抢救了2例气性坏疽的伤员。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伤救治任务。整个参战期间共有6个小组立集体三等功、16人立个人三等功、6人火线入党。野战所荣获了集体三等功。当野战所大部队撤回兴宁后,毕志坚教导员只身留在了南宁,代表全所参加了军区后勤的总结表彰大会,并在会上做了发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从左往右。汽车连战士、文水莲、李伦东、刘柳青在明阳农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到了大后方,前期战场上的压抑情绪有待充分的释放。</span>所里组织我们实弹射击训练,并安排人员分期分批去南宁市区观光游览。战后的南宁,大街小巷都充满着向解放军学习,欢迎英雄归来的浓郁气氛。军人们享受到各种优惠待遇。我们在朝阳路上遛达;品尝美味的广西米粉;<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中华影院观看“摩登时代”、“流浪者”、“三笑”等电影。此</span>时的女兵们更是爱美之心大爆发,纷纷到理发店烫起发来(当年的时尚发型是电刘海和发尾。)南宁火车站、南宁剧院、邕江广场等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冯萍、禤玉英在南宁火车站广场:</p> <p class="ql-block">从左往右,石利平、梁国丽、张湖婷、孙穗云。影于南宁火车站广场。</p> <p class="ql-block">我(左)和战友王小莉(右)在南宁市街头:</p> <p class="ql-block">  当地政府和民众隔三岔五就带着各种物资来驻地慰问我们,让人有些受宠若惊。我们不过就是尽了一点军人的职责而已。那些在战斗中牺性和致残的将士们才是最值得敬仰、铭记和关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起,李伦东、李令威、邹顺进在明阳农场:</p> <p class="ql-block">邹顺进(中)与警卫班的战士在明阳农场:</p> <p class="ql-block">  优游岁月,歌舞升平。我们仿佛一下子从炼狱来到天堂。和平生活是如此美好!军人,是这幸福家园的守护者。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了祖国的兴盛和人民的安宁。我们作为军营中的一员,也由衷地为自己而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 能有幸参与和平时期的战争,经历弥漫的烽火硝烟,耳闻目睹官兵们悲壮的英雄事迹,体验救死扶伤战斗的紧张和困苦。这犹如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此能直面人生磨难,生活中多了一份淡定、珍惜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青春无悔,当兵光荣。这辈子值得了。</p> <p class="ql-block">  四十三年转瞬即逝。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去。虽然是岁月催人老,但初心不改,兵心依旧。1979.2.17作为我军旅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已深深植根于脑海,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教导员李树清、副教导员毕志坚、陈进英和我在前线写的日记。泛黄的纸张真实地记录了当年那些紧张的日日夜夜:</p> <p class="ql-block">  在自卫反击战纪念日即将到来的时候,让我们向保家卫国牺牲的烈士们致敬!你们的英雄事迹和光辉形象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野战所全体人员合影(含桂林手术队和警卫班人员)</p> <p class="ql-block">  野战所共84人,分成五个组:除工作组和所部外,设有后勤组、非临床科组和医疗组。医疗组又分成分类组、轻伤组、手术室、重伤组(抗休克组、胸腹伤组、颅脑伤组、四肢伤组)</p><p class="ql-block">外援人员包括:警卫班14人(含司机1人)、广后汽车46团20多人(15台车前接后送伤员)、桂林手术队20人、支前民兵和赤脚医生144人,担架20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战所编制及名单:</p> <p class="ql-block">美篇的完成得到全体野战所参战战友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李树清、毕志坚两位领导。国丽、穗云、令威、进英、春延等战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文中插图,有一部分来自于网络。对原创者也表示深深的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