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摭谈 作者:抒情乐园

桑大雄

<p class="ql-block"> 春节民俗摭谈</p><p class="ql-block"> 作者 : 抒情乐园</p> <p class="ql-block">  春节是农历的新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最美时光。我国的民族很多,但民俗各异,可谓路隔十里乡俗不同。本文仅以我们家乡公安县这一地区的春节民俗浅略述之,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  广义的春节分年前和岁后两个部分。年前一些大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譬如乡下杀年猪、灌香肠、打糍粑、摊豆皮、熬糖等;有条件的还要接俩个裁缝到家里给一家老小做点新衣裳。一旦进入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了,这一天称之为过“小年”,预示着过年开始了。从这天到腊月二十九日这段时间,人们屋内屋外大扫除、大清理。如屋内打扫堂尘、洗刷厨具、清洗床帐被单;屋外培墙脚(俗称起屋檐沟)、填走廊、翻粪堆、洗畜栏、清便池等;同时这段时间也是乡下人赶集频繁的时候,大都喜欢起个大早将自家养的鸡、鸭、鹅或农副产品带到集市上卖,然后置办年货,如碗盘、香蜡纸火、年画、鞭炮等,人们不分昼夜都在“忙年”,诸如採米子糖、做锅巴糖、芝麻糖、炸枯豌豆、打豆腐、干堰塘、杀鸡杀鱼、打鱼糕、做肉丸子等,一股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月穷岁尽”,也是新年的前夕,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间节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辞旧迎新这一主题展开。上午开始用米汤贴春联、贴年画、煮猪头祭祀菩萨祖宗。除夕的“团年饭”也称“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一般是十二碗菜,谓之月月红;菜肴中必备丸子一碗(肉丸、鱼丸、藕丸、豆腐丸皆可),谓之团团圆圆;必备鱼糕一碗,谓之步步高升;必备青菜一碗,谓之亲亲戚戚;必备鲤鱼(整条)一碗,谓之鲤鱼跳龙门,鱼碗上桌子要鱼头朝堂屋正方,且三十团年时不得享用,以备初一“出行”时祭祀菩萨祖宗,告慰年年有“鱼”。团年前要将六畜喂饱,收笼归圈,以示来年六畜兴旺。团年时以燃放鞭炮为准,示意家人开始团年了。团年时要关上大门,谓之与旧年隔断,驱邪避疫。团年的人上桌之前要敬祭先祖,谓之不忘先祖,感恩待德,以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团年后家人要洗澡更换新衣,穿上新袜新鞋,说是要洗掉旧年的晦气,展示新年新形象,谓之脱旧迎新。同时生起火炉,这叫大年三十一盆火。一家人围着火炉暖意融融。这时,父母会给每个孩子压岁钱,伍分、壹角、弍角 …… 根据家境,多少不等,孩子们拽着手里的压岁钱欢天喜地,坐在火炉旁烤糍粑、烧荠米、吃点心、嗑瓜子 …… 陪父母“守岁”。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新年零点到来之际,人们及时燃放烟花爆竹,除旧迎新。</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出天行”都要图个吉利,一家之主快速而有力地拉开门闩,并不停的念到“开门大发财,金银滚进来”,这时家人一涌而出,喜笑颜开,在大门偏东方向架起红红火火的“发宝柴”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转身进屋时每人拿上事先放在外面的干柴,可谓进财进财。</p> <p class="ql-block"> 初一有许多禁忌,即不扫地、不泼水、不讲破口话、不出门等,应在家给父母、祖父母拜年;依次给伯叔拜年、按照长幼之序给兄弟姐妹送“恭贺”,陪伴家人欢度新年的第一天。初二这一天,已经订婚的年轻人去给岳父母拜年,小孩子去给嘎公嘎嘎拜年,也可以去亲戚家拜年。初三敬灶神,禀告灶神、祈祷保佑火烛安全。还要到经常淘洗的池塘边去敬水府三关(一柱香穿过三张火纸插在水埠头),祈求保佑家人水上安全。初四是“米生日”,不能做新鲜饭,预示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骑竹马、玩狮子、舞龙灯是春节的一大类民俗,谓之“玩春景”。一般从初一玩到初九(即上九日),特别是玩狮子非常讲究,并有很多阵式。因狮子是野生动物,进门时要在门的两侧惊抖一番,观察是否安全,再从门的一侧跃过门槛至堂屋中央,玩耍四周,叩拜八方。如有东家设擂将打赏悬挂于梁上,狮子就会摆出“四方八柱”的阵式,用高超的技艺领取打赏,持续约半小时左右。结束时它不能起身走步出门,而是边玩边退,连连点头行礼,一则多谢主人的打赏,二则演示狮子的防范意识,那场景活灵活现,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送年”,意味着年已过完了。这天家家户户吃汤圆,寓意家人团团圆圆,永不分离。晚上每个房间都要点灯设亮,燃放鞭炮,用隆重的礼仪把年送走。舞龙灯是这天的重头大戏。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所以人们以舞龙的形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五色龙灯所到之处,沿途乡民设案相迎,火燎照明,礼炮冲天,场面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春节的某些民俗被取代,有的几乎绝迹了,少了几多春节民俗的味道,现在只能回味,再也回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怀念少年时代的春节,更怀念春节的民俗 : 脆响的爆竹、大红的春联、喜庆的年画、穿行的竹马、威武的狮子、图腾的龙灯、独行的道情、俩人的三棒鼓、欢快的采莲船 …… 它昭示着盎然的春意。一切烦恼和霉运都留给了旧岁,人们在新的岁月追寻着新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春节的民俗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春节民俗,过好中国人自己的春节。</p> <p class="ql-block">  作者的话 : 我们是原孟溪中学七五届二(一)班毕业的老同学,几人常在微信群里聊天,乡愁甚浓,特别怀念儿时的春节和春节的民俗。在虎年到来之际,我们共同创作了这部美篇,供大家分享。篇中部分图片采集于百度,在此向原作者致谢。</p> <p class="ql-block"> 2022.腊月.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