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七十年代造船史

胡根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是我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发源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5年12月31日,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成功交付。1968年1月8日,新华社报道的一条消息让全中国人为之振奋:我国第一艘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建成。</span></p> <p class="ql-block">这艘“东风号”万吨巨轮,于1959年在江南造船厂开工,1965年试航,建造历时七年,这是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货轮。</p> <p class="ql-block">“风庆”轮远航胜利归来。风庆轮,是上海造船厂制造、1974年下水的一艘万吨远洋货轮。1974年9月30日,远航欧洲归来的国产远洋轮“风庆”号返回上海港。</p> <p class="ql-block">“风庆”轮事件(1974年5月)“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帮”借中国一艘远洋轮船问题,为攻击周恩来、邓小平而蓄意制造的事件。“风庆”轮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1974年5月首次由上海驶向欧洲。10月14日,江青从新华社编印的内部刊物上看到有关“风庆”号试航成功的报道。这是10月12日由姚文元批交新华社刊登的文章,意在批判“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所谓“洋奴哲学”。江青立刻写下大段批语,攻击国务院、交通部购买一批外轮增强运输力量的决定是“崇洋迷外”“洋奴思想”“爬行主义”,是“买办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专了我们的政”,把矛头指向周恩来、邓小平。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康生等都表示“完全同意”江青的批示,要求抓住“风庆”轮事件进一步“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对交通部进行彻底检查整顿”。10月17日晚,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突然拿出她写了批注的关于“风庆”轮的传阅材料,强迫与会者对他们认定的所谓“卖国主义路线”表态。邓小平愤然离开会场,以示抗议,会议无果而散。</p> <p class="ql-block">70年代起,投入新建柴油机汉申班客轮16艘。1975年,第一艘轮汉申班轮出厂。轮船尾部线型流畅,尾浪较原大班轮明显减少,上层建筑用4层宝塔形。代表轮江申1号轮(原东方红17号),1978年上海船厂出厂,长113米,型宽16.4米,型深4.7米,总吨位5050.22,净吨位3277.43,载客量1252人,载货450吨。主机柴油机2台,功率单机1655千瓦,航速16.4节。</p> <p class="ql-block">民主十九号客货轮,又名工农兵19和贺新,它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3000吨级柴油机沿海乙型客货轮。它是由沪东造船厂于1960年建成。</p><p class="ql-block">性能数据</p><p class="ql-block">民主十九号客货轮船长105.6米、型宽15.8米、型深5.3米,满载吃水3.89米,总吨3839吨,载客量772人,载重量868吨,载货500吨。主机采用沪东船厂生产的6ESDZ43/82型柴油机,功率2940千瓦(2×2000P.S),航速12节,适航性良好,可续航1800海里。 船上装有新式的助航仪器和各种安全装置。客舱铺设塑料地板,公共场所装饰富有艺术性,乘客俱乐部装置磨砂玻璃屏风,在放映电影时可作银幕用。1961年1月16日民主十八号轮作重载试航去温州,后行驶上海大连青岛航线和申甬、申温线。因受班期时间和码头装卸条件限制,不能多装运货物,载重量利用率低,尚不到30%。</p><p class="ql-block">同型船</p><p class="ql-block">同型船有民主十八号,1964年4月建成,“文化大革命”中改名工农兵18,1984年改名为庆新。</p> <p class="ql-block">新字型客货轮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建造的沿海客货轮,当时针对上海至闽、浙沿海诸港航程较短、旅客较多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宁波、温州等港口航道狭窄,水深仅2.5~3米等因素,在原沿海乙型客货轮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建造了3000吨级/915客位的新字型客货轮,在同型船的船名末尾一字均为“新”。至1984年新字型客船先后共建成8艘,分别命名为:繁、荣、昌、盛、茂、鸿、展、望新。</p><p class="ql-block">第一艘繁新轮,由上海求新船厂建造,1977年竣工后投入上海至宁波、温州和福州航线运营。总吨3858吨,载货140吨,载客915人;主机采用6ESDZ43/82型柴油机2台,功率4410千瓦,航速15.5节。</p> <p class="ql-block">长征号客货船是新型沿海客货船,由上海沪东船厂建造, 建成于1971年,是中国当时最大的甲型沿海客货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始,上海沿海客运量逐年增长,而客船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客运形势。</span>至1965年止,上海海运局总计18艘客货轮的载客量尚不足一万人。按交通部“以多载客,立足国内,简化船型,成批生产为原则”的设计主导思想,沿海新型客货轮于1969年开始设计动工。长征号客货船就是其中的一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征号客货船船长138米,型宽17.6米,型深8.4米,吃水6米,5926总吨;载货量2000吨,载客量856人;</p><p class="ql-block">该客货船主机使用9ESDZ43/82型柴油机2台,功率2×3310千瓦,航速17节,续航力3500海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长征号客货船同时期建造的新型沿海客货船又称长征型(长字型)客船,至1981年分两批先后建成12艘同类型船,船名均以“长”字为首,分别加以征、自、力、更、生、锦、绣、山、河、松、柏、柳字,配属上海海运局运营。</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中国第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在上海黄浦江畔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p><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31日,“远望一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正式下水,远望一号”船总长191米,船宽22.6米,船高37.2米,平均吃水7.5米,满载排水量21157吨。</p> <p class="ql-block">“远望一号”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结束了中国在陆地以外不能进行航天测量的历史,实现了中国航天测量网从陆地到海洋的历史性跨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22日,在海洋上奔波了整整32年的远望1号正式退役,回归给它出生地---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目前该船驻在原址2号船坞,并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