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还是像前两天那样的阴沉着,呆了几天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天气。今天团队组织43个人去北川老县城。曾经的关于那场震惊世界的“5.12”罕见大灾难的印象深深的刻在心里,自打那时候就总是关注着北川、关注着那些在地震中英勇付出的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也关注着那里的人们在经历了那场灾难后的生活。由此就和北川结下了不解之缘。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一直期待去看看图片中看到的无数次的好似很熟悉的地方,为了去祭拜那些不幸遇难者的,也为了看看阴阳相隔的天堂里在他们离开之后我们才知道的名字和故事。路边的路牌显示的里程越来越近,心也变得越来越低沉,好似当年看《苍山残月》的博客那般的沉重,清晰的文字瞬间会变成一幅现实的画面,不知道是否我们还可以承受那份痛?虽然已经是四年的光阴,虽然那里的人和事与我们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仿佛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而今的确是另一个世界的他们和这个世界的我们。 <p class="ql-block"> 山路环形,沿途看到地都是触目惊心的残垣断壁,那不是一处或者几处,几乎在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成片倒塌或者歪斜或者和水相连的变得黑乎乎的楼房。</p> 下车的时候雨无声无息的滴落,气氛更加肃穆而静寂。一改一路的欢声笑语和调侃,四十多位年轻人完全没有了大学生的那份轻松和快乐。没有了声息连呼吸也听不到,只有脚步参差不齐的“唰唰”声。<br> 尾随导游一路走过那些在我们常人来说真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那些坍塌的成片的废墟群,听导游讲给我们那场灾难中惨烈而冰冷的数字,还有路旁一个个祭奠碑上有照片或者没有照片只有名字的鲜活的生命,就此只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名字。 更多的是没有名姓的人们被灾难所吞噬----地震的震波、还有被震垮的王家岩的巨石掩埋的花朵般的幼小生命。北川中学遗址变成了更多孩子的葬身之地,曾经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也一起手拉着手去了天堂,那里应该没有地震,没有洪水没有灾难吧?四周年了,一位叫贺川的孩子父母亲在乱石之上拉起了横幅,问候天堂的孩子“你还好吗?”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位失去孩子的父母心底里的呼唤? “5.12”地震中太多的生命凋零,在本该是一座住宅楼深开的地基上人们将他们埋葬在一起,竖起一个巨大的纪念碑,“低声语,缓步行,留逝者一个安宁”。 一个在上方一个在下方,一个是巨石重叠和后面的山体连成了一个整体,一个是块平整的草坪,上面有“5.12”的图案。相同的是它们是两处去往天堂的站台,亲人们想念他们了就会去那里停驻和哭泣。那里成为了北川人心里永远无法抹去无法淡忘的伤痛!曲山幼儿园,那里有着花儿一般的孩子,他们稚嫩的声音还是奶声奶气,他们可爱的脸庞还透着奶香,可是就在那一瞬间他们没有和亲爱的父母告别,就一起去玩了-----走的那么远那么急促,甚至不像往常上学的时候给爸爸妈妈说一声“再见”,就去了一个叫天堂的地方,那里没有沉重的书包,没有规整的方块字要他们临摹,没有大人的呵斥要他们写满一张张的生字本。于是他们去了天堂不再叫学生,而是在那里叫天使。 没有人会站在这里而无动于衷,一束束的白色黄色的菊花摆在祭台之上,深深的鞠躬,泪在这一刻不由得涌出了眼眶,他们不是简单的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他们是我们血肉相连的骨肉血亲,就像当初在媒体中看到他们的不幸那样的牵心挂念 。 <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color: rgb(0, 0, 0); text-transform: none; text-indent: 0px; letter-spacing: normal;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t;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text-decoration: none; word-spacing: 0px; float: none;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white-space: normal; orphans: 2;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行走在老县城悲伤地脊梁,眼前是湍急的河流,不知疲倦一如既往的向前奔涌。隔河相望的是被掩埋的老县城的一部分,那里很多的故事,却有一个故事让我永远记忆。有一颗孤独的皂荚树,皂荚树下有一位追随儿子而去的父亲,在对儿子无尽的思念里,在灾后太多太多压力再也无法承担得起无法每天面对一个个伤痛又不得不被一次次的揭开伤口的工作,选择了解脱,也去了天堂守护化作天使的儿子。他的名字大多的人都知道,他写过一本书叫《策马羌寨》。还有一位叫心灵的母亲失去了叫小丸子的女儿,虽然她现在拥有了一双儿女,但是那大大的眼睛,会跳舞的小女孩永远是母亲的大女儿,每每的记忆里总是写满了母亲的思念和哀伤。</span> 路边陆陆续续有零散的游人走进来,一位白发老人指着一个地方告诉随行的人这里原来是什么地方这里是什么地方,声音阴郁却又娓娓道来,他应该是老县城的一位幸存者吧? 静静的街道被打扫地干干净净,一如当初人们生活的环境那样整洁、干净。只是没有了喧嚣,一切都静静的,走过的人们脚步轻轻的,怕惊扰他们长长的睡眠。没有想象中的阴森和恐怖,如果还有着诸多鲜活的生命,这里应该是人们生活的天堂---青山碧水,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绕老县城一周,在一栋栋歪歪斜斜的楼房和堆堆的废墟之间,唯有一个旗杆奇迹般地屹立在原来的地方,“红旗不倒,所以我们才有希望,是党和国家以及全国的人民给了新北川的今天”。北川中学遗址上的旗杆在崩塌的岩石跟前没有倒塌,一面鲜艳的红旗分外惹眼。它成了北川人民心中的航标一般,那面目睹岩石崩塌却依旧风中猎猎的红旗被收藏到了国家地震博物馆。 灾难都已经过去,顽强的北川人民开展了自救,在国家的资助下基本完成了搬迁,沿途看到路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威赫高大,还有正在基建的工地上人们在一砖一瓦构建着自己希望的家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color: rgb(0, 0, 0);">走出阴霾,将伤痛深埋,在这块千百年来生存的土地上,勤劳善良的羌族儿女又重建起了一个更有活力更有希望的新北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