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与三线学兵连(一)

等风来

<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学院组织报告会,请我讲一下三线精神,本来我是实在不好意思讲的,因为既没有上战场,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修了一条铁路而已,当然啦,在现今社会条件下对年轻人还是有教育意义的,呵呵,今天就占用大家一些时间啦😊。</p><p class="ql-block">我是69届学生,1970年初中毕业,那是在文革中,中学生毕业是要上山下乡的,但是陕西省69、70届学生没有下乡,而是从中选了一批人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了,当时叫三线建设,我们去了以后配属铁道兵各团(没有往营以下分),统一部队编制,叫三线学兵连。</p><p class="ql-block">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是六十年代后期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国家层面称“大三线”,我们参加的襄渝铁路建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p><p class="ql-block">我国为什么要搞三线建设呢?先介绍一下背景,1969年前后,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形势,当时世界处于中、美、苏三方对立的冷战时期,美国扬言用远程导弹轰炸中国的中心城市,前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并已经在中苏边境的“珍宝岛”与中国进行了一次武装较量,不仅中苏关系恶化,中印边境也是局部冲突不断,新的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p><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三线呢?三线是怎样划分的呢?简单的说就是当年国家从战备考虑,把沿海城市、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划为一线,西北西南大山中的云贵川、湖北、陕西、广西等腹地省份为三线,其余省份为二线。</p><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是当年国家为了应对紧张的国际形势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的内容很多,比如为了备战和保护军工产业,把沿海及中心城市的军工企业迁往被划为三线地带的西北、西南山区,汉中和安康的朋友都知道,三线的工厂都在大山里,有的甚至是把整座山掏空,为的是打起仗来不会在第一波轰炸中被消灭。大山里的重工业多了,交通运输就成了当务之急。1968年,中央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中国中、西部的钢铁大动脉,也就是从湖北襄樊至四川重庆的“襄渝铁路”, 襄渝铁路就像一条钢铁大动脉,把那些迁到大山里的兵工企业连接起来了。而且中央还决定这条大动脉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不做任何标记,为了保密,有些车站都建在隧道里、大桥上和峭壁上。襄渝铁路在当时是一条机密等级很高的国防铁路线,这也是交给铁道兵修建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二、襄渝铁路和三线学兵连</p><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全长915.6公里,横穿川、陕、鄂三省,襄渝铁路是三线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工程,<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铁道兵承担修建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襄渝铁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中间朝西部(陕西)拐了一个弯(图6),目的当然是为了秦巴山里的国防企业。</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修铁路基本依赖人海战术,襄渝铁路需要建设人员100万人,除铁道兵、民工外,人员还有很大缺口。陕西的情况更为严峻,襄渝铁路中段大部分位于陕西省境内,陕西段总长264公里,穿越陕西省南部5个县:白河县、旬阳县、安康县和紫阳县,在镇巴县境内穿越大巴山进入重庆。到了1970年8月,襄渝铁路的总体进展是,湖北、重庆段都已经开始铺轨了,也就是已接近完工了,而陕西还没有开始呢!当时国际形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中央一直在催,铁道兵也很着急。襄渝线陕西段全部在大巴山中穿行,山重水复,地形险峻,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工程尤为艰巨。陕西段短短的264公里,就有隧道186座,桥梁257个,桥隧折合就长达215公里,基本上是桥隧相连,就是说襄渝铁路陕西段基本是在大山的"肚子"里穿行,工程的艰巨和复杂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拖后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严重不足,当时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都有大型水利工程在施工,陕南还有一条重要的三线铁路--阳安铁路也在同时建设,仅阳安线就上路民兵40万,陕西省的劳动力非常紧张。无奈之际,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李瑞山想起陕西省1969届、1970届初中毕业生还没上山下乡,问铁道兵这些学生行不行?铁道兵立即回复可以。铁道兵是领了军令状的,他们更急啊!于是,1970年8月,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的10000名1969届初中毕业生报名上了三线,和铁道兵、民兵并肩奋战。</p><p class="ql-block">学生连队不同于部队,也不同于民兵,陕西省领导就命名为“学生民兵”,简称“学兵”。由于"学生民兵"文化程度高(当年比民工高多了,甚至比铁道兵还要高一些呢😊),头脑灵活,学习快,肯吃苦,很快成了桥隧施工的主力军,铁道兵和陕西省政府都很满意。1971年3月,铁道兵又从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铜川市和渭南地区招录了15000多名1970届初中毕业生上了三线(其中还有一些老三届学生和城镇社会青年)。这样,陕西省共有两届25800多名初中毕业生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形式,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当然,这里比较吸引眼球的是,在学兵队伍中还有5100多名十六七岁的女学兵。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修铁路有女民工连,有铁姑娘队,但是全部由16、7岁的城市女学生组成的连队,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把襄渝铁路建设工程叫做2107工程,指挥部把学兵编为141个连队,其中女学兵5129名,编为26个连队。配属于铁2师、5师、10师和铁11师,呈带状分布在襄渝铁路沿线建设工地。三线学兵连的组织方式是按部队的连排编制,配属铁道兵的团或直属营管理,比如我们连的全称是五七六一部队十一中队学兵二连。十一中队是铁道兵11师直属机械营的代号,机械营一共带了四个学兵连,按顺序排下来,就是5761部队11中队学兵1、2、3、4连,全部在安康车站上。学兵连在2107工程指挥部还有一个编号,叫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1到第141连,我们连是第90连。我原来的六九级连队是第41连。</p><p class="ql-block"> 学生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和司务长由陕西省抽调省属干部担任,铁道兵向学生连队派出军代表协助管理,一年多后为了加强管理,每个学兵连又从学生中选拔了几名学生干部担任副连长和副指导员协助工作。</p><p class="ql-block"> 引用一段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的解说词:“这种大规模的直接从学校组织初中毕业生到环境恶劣的山区修铁路的情况世界历史上没有过,这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十六七岁的学兵大军,25800人的队伍比当时一个满员的铁道兵师的兵力还要多。这支大军扑上疆场,虎虎生威,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没有路开路,没处住自己盖房,大山深处供应困难,常常饿肚子……”。饥饿,是三线学兵们永远的痛,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学兵问他们在三线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他们都会说是饥饿和累!1970年的时候,旬阳和紫阳都没有公路,不通汽车,安康地区(现在的安康市)的第一座大桥是1970年7月1日才通车的,江北各县物资全靠水运。学兵比铁道兵进去还要早,我们去了都是先修公路,把公路修通了,铁道兵的大型机械设备才能进去。修出来的公路也都是简易公路(图10),下大雨下雪汽车根本进不去。粮食运不进去,就断顿了,我们当时是每月45斤粮食,15块钱伙食费,13块钱零花钱,我的零花钱基本都用来买吃的了😊。安康本来就是“一山未完一山迎,十里无有一里平”的地方,农民都是以包谷榛子和红薯为主食,常年处在饥饿之中,因此驻扎在深山里的连队,有钱都买不到吃的。</p><p class="ql-block">大山里一下来了这么多人,粮食蔬菜都供应不上,在旬阳紫阳山里的学兵连就经常饿肚子,进洞子打风枪,那时候哪有水泥搅拌车?!都是人工搅拌水泥,那么重的活,午饭经常是两个馍和一疙瘩咸菜,月底没有粮了就是每人2个红薯,或者两个土豆。17、8岁的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月4两肉,半斤油,还经常供不上,肚里本来就没有什么油水,两个馍还不够塞牙缝的!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象不来那种艰苦!我当时16岁,1米53的个子,我们连队因为在安康县城边上,条件要好多了,就这样我一顿3个馍都不够,老感觉嗓子眼里有只手,馍不用嚼就被勾下去了,更何况小伙子呢!饿的不行了,拔路边的野草和树叶子吃,山里的桐油果,城市来的孩子大多不认得,有学兵摘下来充饥,就中毒了!😫 饿极了,那真是逮住什么吃什么!什么都没有了,只好把腰里那根麻绳勒紧,再勒紧!但就这样也不影响学兵在施工中玩命的干。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铁路施工中几乎所有的工程项目学兵都做过,打隧道、架桥梁、修涵洞、打桩、铺架铁轨、车站建设等等,而且一做就成了行家里手。学兵年轻,有文化,脑子灵活,能吃苦,不惜力,说好听的是有种生龙活虎的劲头,说不好听是有股子二杆子劲儿,襄渝线上打隧道日进度最高记录,架桥、打混凝土进度的最高记录都是学兵连创造的,那个在全国都很有名的笑星,卖大米的郭达就是三线学兵,打隧道的记录就是他们连创造的。一个男生连创造了十几分钟装卸一火车皮水泥的记录,当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去襄渝线拍纪录片,就有这个连队的不少镜头,他们是专职搞装卸的,就是把火车运来的水泥木材装到汽车上,啥时候火车来了啥时候干活,24小时连轴转,我看过当时拍的一些镜头,他们的衣服,就是发的工作服啦,都烂成条条了,头发被水泥凝成一团,人就跟集中营里的劳工一样。汗水和水泥把衣服扯成条条,再被水泥凝固成硬条条,工作服一年发两套,冬季一套,夏季一套,没有换的。他们夏天都舍不得穿衣服,就光着膀子干活,脊背上伤痕累累,据说在北京审片时,很多人都流眼泪了,最后一致决定这个片子不播了,被雪藏了几十年,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六集电视纪录片《三线学兵连》,把这些镜头都删了,说是影响不好。</p><p class="ql-block"> 不光男生啦,我们女生连卸水泥,也是一个班十几分钟卸一车水泥。我们每人扛一袋水泥,100斤重,当时我们连很多人体重都不到100斤,背着水泥,没有慢慢走的,都是一路小跑的。还有为了表现进步,一次扛两袋水泥的,200斤,那阵子我们连长指导员天天在工地检查,不让扛两袋。我们连在安康车站张岭隧道施工时,和一个男民工连杠上了,浇筑水泥墩子,刚好一个连一个,民工们习惯于慢条斯理的干活,我们都是推着水泥车一路小跑(图09),我们明显比他们快多了,男民工笑着劝我们,你们这些女娃子,不能这样干活的,果不其然,三线回来的学兵几乎都有腰腿疼的后遗症。</p><p class="ql-block">在三线我们女生连大部分时间是备料,修隧道、建大桥所需要的砂石都在的汉江河滩上,女学兵连刚去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河滩备料。河滩备料就是把河滩上的大大小小的石头都耙起来,按大小分类,集中起来垒成长方形的石堆,由铁道兵的汽车拉上山去(图30-32)。</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安康车站的6个连在26个女生连中条件算是最好的,在旬阳、紫阳那边的女生连,和男生连干一样的活,有扛着风枪打隧道的(34-35),有建大桥的(图36),还有搞爆破的。三线快结束时,我们曾经去月河大桥参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月河大桥已经建好了,因为是铁路桥,桥面上铺着枕木,其他地方是空的,脚下就是翻滚的河水,河滩公路上的汽车像火柴盒子般大小,我们扶着护栏在枕木上走着,腿直哆嗦,忽然听见空中有人唱歌,抬头一看,高处的铁架子上还有几个女学兵,有的在焊铁架子,有的在刷漆,看着都眼晕,她们竟然还能唱歌!据她们连长介绍,月河大桥的施工,她们连队全程参加了,真是一群铁姑娘!当年有119位学兵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其中有二十几名女学兵。只有一名男学兵被追认为烈士,叫吴南。这支学兵生力军的加入,大大加快了襄渝铁路的进度,学兵们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至今被铁道兵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战场,从1970年8月到1973年7月,25800名陕西学生民兵在襄渝铁路上奋战了3年,退场后由国家分配了工作。说是分配工作,不说还好!当年阳安线通车的时候,在安康车站召开通车典礼,我参加了,当时的省委书记李瑞山很激动的在通车典礼上说,你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陕西省几年没有分配学生,给你们留足了工作岗位,一定做好你们的分配工作。可是,事实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很多人分配非常不理想,甚至还有分配到劳改农场,跟劳改犯一起干活的,这也是三线学兵为什么一直有人上访的原因。大家可能好奇我分到哪儿了?我因为是连队干部,抽到农村充实基层干部队伍,我被分配到彬县新堡子公社当妇联主任,就是现在的乡干部,呵呵。😊</p> <p class="ql-block">01、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片《三线学兵连》的片头</p> <p class="ql-block">02、工地上的男学兵</p> <p class="ql-block">03、</p> <p class="ql-block">04、1969年珍宝岛事件以后,中苏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p> <p class="ql-block">05、</p> <p class="ql-block">06、襄渝铁路中段大部分位于陕西省境内,陕西段总长264公里,穿越陕西省南部5个县:白河县、旬阳县、安康县和紫阳县,从镇巴县境内穿越大巴山进入重庆。</p> <p class="ql-block">07、襄渝铁路陕西段桥隧相连,基本是在大山肚子里穿行</p> <p class="ql-block">08、</p> <p class="ql-block">09、当年通往安康的公路就是酱紫滴😊</p> <p class="ql-block">10</p> <p class="ql-block">11、我们就是这样坐着敞篷卡车奔赴安康的</p> <p class="ql-block">12、当年旬阳紫阳还没有通公路,分到旬阳紫阳的学兵连到安康后还要坐船,下船后还要背着背包步行,最远的连队甚至要7、8天才能到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13</p> <p class="ql-block">14、铁路建设的所有的工程项目学兵连都参加了</p><p class="ql-block"> 测绘</p> <p class="ql-block">15、 打隧洞是铁路建设中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工作。襄渝线上打隧洞的日进度记录就是学兵连创下的</p> <p class="ql-block">16、</p> <p class="ql-block">17、</p> <p class="ql-block">18、</p> <p class="ql-block">19、架桥</p> <p class="ql-block">20、</p> <p class="ql-block">21、</p> <p class="ql-block">22、铺轨</p> <p class="ql-block">23、</p> <p class="ql-block">24、</p> <p class="ql-block">25、长眠在襄渝线上的学兵,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8岁。</p> <p class="ql-block">26、祭奠烈士</p> <p class="ql-block">27、在襄渝铁路中段(陕西段),沿线分布着26个女学兵连,都是由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城市的十六七岁的女学生组成,她们是襄渝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28、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5100多名十六七岁的女学兵,她们在和铁道兵、男学兵共同奋战中锻炼成长</p> <p class="ql-block">29、在三线,女学兵连大部分时间是备料,修隧道、建大桥所需要的砂石都在汉江河滩上,女学兵连刚去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河滩备料。</p> <p class="ql-block">30、河滩备料就是把河滩上的大大小小的石头都耙起来,按大小分类,集中起来垒成长方形的石堆,由铁道兵的汽车拉到工地去。</p> <p class="ql-block">31、</p> <p class="ql-block">32、</p> <p class="ql-block">33、 襄渝线上所有工程项目都有女学兵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34、打隧洞的女学兵</p> <p class="ql-block">35、</p> <p class="ql-block">36、</p> <p class="ql-block">37、</p> <p class="ql-block">38、架桥梁的女学兵</p> <p class="ql-block">39、把汉江河滩上的石子挑到半山腰的公路上</p> <p class="ql-block">40、</p> <p class="ql-block">41、铁道兵大型机械在安康车站工地施工</p> <p class="ql-block">42、</p> <p class="ql-block">43、建设中的安康车站</p> <p class="ql-block">44、我连配合5761部队直属机械营在安康车站施工</p> <p class="ql-block">45、砌边坡(安康车站)</p> <p class="ql-block">46、我在安康车站工地上(左2,绾着白袖口的那位😊,1972年)</p> <p class="ql-block">47、我在安康车站工地上(右1,1972年)</p> <p class="ql-block">48、1973年10月襄渝铁路全线通车</p> <p class="ql-block">49、</p> <p class="ql-block">50、40年后…</p> <p class="ql-block">说明:本美篇所使用的襄渝铁路施工的照片大多来自网上,部分照片来自三线战友摄影展,我连和我个人在工地干活的照片是当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来襄渝线拍的资料片,给陕西留下的部分。很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