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袍丨元朝蒙古贵族女性姑姑冠造型。

我的艺术写真照

<p class="ql-block">出镜:廖女士</p><p class="ql-block">摄影:56个民族风</p><p class="ql-block">「廖女士X元朝蒙古贵族姑姑冠造型」</p><p class="ql-block">姑姑冠是元代蒙古贵族妇女的独特冠制,在中国历代服饰中,这种冠制绝无仅有,当时已婚贵族妇女和宫廷帝后佩戴姑姑冠的风俗,不仅一度引起元代汉地文人的争相记载,甚至也为当时来到元廷的很多传教士和探险家所称奇。法国传教士鲁不鲁乞在《东游记》里称这种姑姑冠为“孛哈”。《蒙古史》、《草木子》及《长春真人西游记》等书中都对这种冠的形状进行了具体的描述。</p><p class="ql-block">通过留存至今的极少姑姑冠实物以及壁画、纸本绘画、缂丝唐卡来看,姑姑冠在有元一代风靡一时,同时仅出现在贵族乃至皇族已婚妇女的头顶之上。敦煌元代壁画中,出现了戴着姑姑冠礼佛的女性供养人画面,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着一顶由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征集来姑姑冠,由这些物证均可以窥见当时妇女们的绰约风姿。</p><p class="ql-block">姑姑冠,又叫做固姑冠、罟罟冠等,据袁国藩《元代蒙人之衣着发式》载《元代蒙古文化论丛》记载,是已婚妇女之帽,高约两三尺,以柳枝或粗铁丝,编结为骨,状若竹夫人。姚从吾先生谓“形如鹅鸭”。一般妇女,多以青毡褐皂包之。贵族及富有之家,则以红青缎笼之。饰以彩帛金玉珠宝翠花等,上又有杖枝,用红青绒为缨,飞动飘逸,信增艳丽。出入幕帐,须低徊,大忌人触。降至末叶,则上下通插雉尾以为饰。然就元代后妃图像而论,似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姑姑冠即已雉尾为饰。大小圆顶帽。有革制,有毛氇或绸缎所制。其小者,仅可覆额,尤小者,仅可覆顶,均以带系之项下。帽顶饰以朱缨,帽前綴以银饰,男女皆用之。</p><p class="ql-block">至于妇女之发式,蒙古族贵妇,于帐幕家居生活之图像之发型而论。。盖其发散垂前额,发在额眉之间。既未结两辫垂于胸前若練椎,且因其发甚高,约于面部之高长相若。似總发于顶,使之增高,散覆于下,剪其前额之发,中分于额眉之际。唯此像所示之发式,究为家居,解其发辫,使之散垂?抑或别示其发式?或如多桑所谓之“女孑有高髻”?则颇难确定。至于少女之发式,则发长、缳首结发辫十数。待嫁时,始结为二辫,分垂左右。泊乎晚年,则少女亦有缳发为双结,若汉人之少女然。</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了一件实物,冠形如圆柱,顶部长方,以木条作框架,用桦树皮围合缝制而成,下为圆</p><p class="ql-block">筒形,上为"“Y”形,外包饰红色或者褐色印花棉。有</p><p class="ql-block">记载姑姑冠的一般形制为高二尺左右,以竹木为骨,外糊纸或皮,通常以红娟金帛为饰,里面包着贵重的丝织物,点缀着各种珠宝,冠顶并插一杆修长的羽毛,或饰以采帛的柳枝、铁杆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