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享

市侨中

<p class="ql-block">  “故乡是什么?是从来也不会想起,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溶化在血脉中的感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高一1班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阅读摘录、合作交流、整理归纳,总结心得,2022年1月7日,在图书馆二楼书吧举行《乡土中国》阅读分享会。</p> 名著扫描 <p class="ql-block">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名著,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法、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p> 知人论世 <p class="ql-block">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费孝通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193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p> 作品背景 <p class="ql-block">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p> 内容提要 <p class="ql-block">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并由此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文字帮助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费孝通从群己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认为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而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富于伸缩性,群与己、公与私的界限都变得十分模糊。并由此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家”,指出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持的,无讼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何以维持的基础上,费孝通把权力划分为四种类型: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p> 阅读计划 分组任务 <p class="ql-block">  班级根据各位同学的自行组织,共分成六个小组, 组长任务是:负责组织各组的交流。组员的任务是阅读摘录,合作交流,根据组长安排整理归纳,根据组长安排负责上台分享。所有同学每周摘抄一个篇章的重要观点,并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p> 阅读分析 <p class="ql-block">  分析第一至十四篇,用一句话说明《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p><p class="ql-block"> 第一至三篇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四至八篇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九至十一篇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至十四篇围绕时势权力这一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而改变的权力展开的论述。</p> 分享过程 第一组 <p class="ql-block">  分享第一至第三篇 乡土本色</p><p class="ql-block"> 社会学中,分两种社会:</p><p class="ql-block"> 1.礼俗社会: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有机的团结</p><p class="ql-block"> 2.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机械的团结。</p><p class="ql-block"> 主要观点: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村与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 因此我们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于是,乡土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礼俗社会,是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农人固守土地而居,形成“熟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因“熟悉"而成“俗”,常“习”之。这些“俗”因为熟悉和信任而毋需以契约而固化,于是形成所谓的乡土本色:一个礼俗社会。“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描写的是熟悉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乡土社会是没有法律的位置的,从熟悉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p> 第二组 <p class="ql-block">  分享第四至第八篇 礼治秩序</p><p class="ql-block"> 主要观点: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是对规矩的服膺,理想状态是每个人自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遵守,内化为良心和习惯不需要外在的监督。</p><p class="ql-block"> 建立在社会冲突之上的“横暴权力”,以阶级斗争为特点,建立在社会合作之上的“同意权力”,以监督权力与义务与维持契约为特点。</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血缘是身份社会,那么地缘就是契约社会,契约社会也就带来了权利与义务的意识以及法律。乡土社会在速率很慢的社会变迁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方式。乡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过程中从欲望到需要的变化</p> 第三组 <p class="ql-block">  分享第一至第三篇 文字下乡</p><p class="ql-block"> 主要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故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成了一个熟人社会,一个有机的社会,社会与个人在这里通了家。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只有陌生人社会才需要文字。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p> 第四组 <p class="ql-block">  分享第四至八篇 礼治秩序</p><p class="ql-block"> 主要观点:乡土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所谓的“礼”指的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社会习惯。</p><p class="ql-block"> 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可用“长老统治”一词来形容。</p> 第五组 <p class="ql-block">  分享第一至三篇 文字下乡</p><p class="ql-block"> 主要观点:乡土本色是什么“色”?我想大概是泥土的颜色。中国的本色是乡土,而现在的主流是到城里立足。文字是多余,不能用乡下的“愚”来解释,只是他们的知识没有城里的多而已。差序格局”总结了中国社会复杂而又独特人际网络。</p><p class="ql-block"> 家庭最基础的功能是生育功能,在西洋是最基础和核心的功能。但是中国社会的情况不一样,我们看到中国很多家族或者氏族,其实是超越了生育功能的,已经承担了很多社会功能。这样的感情似乎很“淡漠”,但是这种“淡漠”是一种“熟悉后的淡漠”。乡土社会是“礼治”礼是一种行为规范,这一点上与法相同。对于乡土社会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即传统。</p> 第六组 <p class="ql-block">  分享第十二至十四篇 时势权力</p><p class="ql-block"> 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 1.在社会结构稳定的情况下,人及物在固定框架下的社会继替中流动。权利的性质可以分为:建立在社会冲突上的“横暴权力”;建立在社会合作上的“同意权利”;建立在社会继替上的“长老权力”。</p><p class="ql-block"> 2.社会结构稳定的基础是人们可以从环境中获取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工具,强调实用性,当工具的有效效力降低,人们生活困难,会催生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建立在当下社会形势.上的权利可称之为“时势权利”。</p><p class="ql-block"> 3.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望与存在,存在的必要是满足生存所需。社会进程中,变迁是波浪螺旋式变化,权利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工具,时刻交替融合存在,用以满足生存所需。</p> <p class="ql-block">  本学期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时间仓促,准备上有诸多的不足,另外学生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分享阅读,不管是合作交流和课堂分享,都显得较为拘束,不能充分的交流和分享。今后将会根据实际情况改进。</p><p class="ql-block"> 通过本学期的整本书阅读,在一定程度激发并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并培养并发展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中学生而言,只要我们在这个方面坚持不懈,努力耕耘,相信定能取得丰硕的语文学习成果。</p>

乡土

社会

权力

中国

分享

阅读

费孝通

礼治

熟悉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