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首骑-半环海南(下)

上海-游骑兵

<p class="ql-block">这次半环骑海南,自元月1日从兴隆出发后,经6天骑游,经琼中到儋州,再昌江棋子湾,直到东方市。今天开始进入第三阶段:从东方出发,沿西线海岸一路南下转东,直到三亚结束。</p><p class="ql-block">补充一下第二阶段的二张骑行线路。在第二阶段中,我特意贴着最靠近海岸的县道骑行,其中有二次需要摆渡过江(否则要绕圈)。由于这都是为当地人而设的简易摆渡,手机地图导航均不支持,但实际效果不错,所以列出供有需要的骑友参考。</p> <p class="ql-block">从海花岛到棋子湾的路书,图中红色的线段,即是从海头镇坐民间小摆渡船过江后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从棋子湾到东方市的路书,图中红色的线段,即是在大风村坐民间小摆渡船过江,到三家镇后的大致示意路线。</p> <p class="ql-block">从大风村摆渡过昌化江后,从三家镇到东方市的导航路线。</p> <p class="ql-block">在昌化江摆渡船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昌化镇渔港边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月7日,多云,骑行70公里。</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比较简单:沿着海榆西线(G225国道)一路向南,沿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只是“赶脚”而已。不过长途骑行中往往会有意外事发生,而在“有惊无险”之后,倒也可以多些经历和感悟。</p><p class="ql-block">昨天在入住东方市某宾馆时,前台人员在“验明正身”后,没有交还我的身份证,而我竟也一时疏忽大意了,直到今早离店也未意识到。待到中午时分,骑了有60多公里,打算拐弯去目的地尖峰镇时,忽然下意识地翻了一下腰包,发现身份证不在,惊觉中意识到了昨天的疏忽,立即打电话联系该宾馆前台,得知身份证仍在前台。于是赶紧前往前方的佛罗镇,找到一家旅馆,说明情况,寄下自行车及行李,即匆匆搭上过路班车赶回东方市。</p><p class="ql-block">从佛罗镇到东方汽车站约63公里,班车票价17元,车况不错,行车时间约1.5小时,下车后再转乘当地公交车,扫码1元约20分钟到达宾馆,顺利取回身份证。不过当我质疑该宾馆前台,为何发现我身份证后不主动联系并交还我,前台只以“联系不上、敲门无人、换班疏忽”为托词,甚至无道歉之意,这使我相当不满,但也顾不上了。</p><p class="ql-block">此时已过下午4点,当我原路回到东方汽车站时,发现新建成偌大而漂亮的汽车站外竟空无一人,进内一看,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值班,问了一下,说是今天的班车全没有了,甚至售票窗口也关闭了,可此时还不到下午5点。感觉很意外也不死心,便来到最近的公交站点,果然有人指点,在不远处上了一车,其车型与招牌路线与来时无异。不多时车即坐满而发,且一路上客不断,很快便超员了,甚至最多时每个二人座均安排挤坐了三人(我的座位也一样),超员达到了几乎50%。好在一路顺利,晚上6点半左右到达佛罗镇,即在那家旅馆入住休息。</p><p class="ql-block">由此联想:此时此线,坐车需求极大,为何东方汽车站不安排正常班车?超员严重,相关职能部门是否知悉?应否管理调整?从“宾馆对住客身份证遗留太随意”,到晚间市际班车停开而“黒车”严重超员,这二件事,使我对东方市及其管理大失所望,看来海南东西线的软差距还真不小呀!</p><p class="ql-block">今天一整天基本都在路上,且没有什么特别风光,所以未留照片。</p> <p class="ql-block">G225国道(海榆西线)上的318。摄于佛罗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月8日,多云。佛罗镇到角头湾,骑行55公里。</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计划是原计划是骑到崖城镇,因在莺歌海镇及盐场停留时间较长,最后在角头湾落脚,也因此增加游览了一下“角头鼻”。</p><p class="ql-block">上午离开佛罗镇后,先骑行10公里到莺歌海镇,这是一个靠海的小渔村(镇),名字很美,海边的景色也很美,有一条不太长的栈道,连接着一条深入海中的防浪堤,两边是巨型块的防浪石,自行车可以骑到堤坝上,左看海浪,右看摇曳在港湾里的小渔船,以及渔民们坐在沙滩上织补渔网。感觉很舒服,很恬静,不由让人想“坐堤发呆”一下。</p><p class="ql-block">离开莺歌海镇,沿X780县乡道骑行6公里,便来到了“莺歌海盐场”,这是一个来西线必游的亮点。但是和我前几次来此游览不同,今年盐场在这里新建成了一个“海盐文化馆”,不仅详细介绍了盐场的发展史,这里晒制海盐的特色及流程,还允许游客(可以骑着自行车)深入盐场,走近盐山盐池尽情游览,而且不收门票(仅需防疫登记)。于是很多游客(包括自驾客和我)在这里“花费”了大把的时间,探遗址(当年留下的老建筑),看盐池,走盐埂,坐盐山,甚至还扔起了盐块,真是“不盐老”了。</p><p class="ql-block">离开莺歌海盐场,7公里到黄流镇吃了晚午餐后,再骑行30公里到角头湾,入住一家民宿后,便骑车直往“角头鼻”海滩。海南岛西部海岸线在莺歌海转南往西南后,在这里再转往西,直至三亚。由于云层较厚,在这里没有看到期盼中的落日晚霞,却也领略到了海边大礁石间的惊涛拍浪,以及沙滩上美丽的“浪花”。</p><p class="ql-block">角头湾也像是一个小众的景点,这里的酒店屈指可数,却有很多当地人开办的民宿,而且价格并不便宜,不过也吸引了不少长住的游客,可见还是有一定的魅力,值得深究。</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镇边沙滩上。</p> <p class="ql-block">渔船静静地停泊。</p> <p class="ql-block">当地渔民在沙滩上集体补渔网。</p> <p class="ql-block">一弯防浪堤深入海中,一骑在上,真是帅呆酷毙了。</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盐场全貌。</p><p class="ql-block">以海水为原料生产的食盐,叫海盐。大海天然与阳光联系在一起,海盐生产也普遍采用盐田天然日晒制法。</p><p class="ql-block">相传炎帝时(约公元前3000年)夙沙氏教民煮海为盐。据考证,用火熬海水制盐最早起源于山东半岛胶州湾一带。煮海之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我国海盐生产才逐渐过渡到滩晒法。</p> <p class="ql-block">图中白色的小山包即是盐山。</p><p class="ql-block">具备纯净海水、充足阳光天然优势的海南岛,海盐生产必然采用天然日晒制法。詹州千年古盐田亦是最有力的佐证。而莺歌海盐场,巧妙地将气候、地理环境与制盐相结合,将古老、传统与大规模生产相结合,建设成一片独具特色的南国盐场。</p><p class="ql-block">依靠阳光和流动的空气,水分蒸发,让海水饱和最终成盐,在莺歌海盐场至少要经历29天,引导卤水流淌23公里。因此,莺歌海制盐法,,是名副其实的“阳光之旅”。</p> <p class="ql-block">自然日晒制盐的条件:</p><p class="ql-block">天时</p><p class="ql-block">老盐晒制需历时100天以上,整个过程不能下雨。而中国唯莺歌海盐场所属的气候区域才可能满足此条件。然而,即便莺歌海也不会年年出现连晴百天的气象。可见天时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地利</p><p class="ql-block">老盐的原料是海水,莺歌海的海水浓度高于其他海域,保持在3.50 B6左右,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海水污染程度几乎为零。纯净而高盐度的海水,占尽了老盐生产之地利。</p><p class="ql-block">人和</p><p class="ql-block">莺歌海老盐生产采用老传统的新、深、长工艺。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方言:老盐公)需准确把握蒸发量,卤水的新鲜和饱和度,结晶池卤水的深度,每天动卤(松盐)的最佳时间及次数等。</p><p class="ql-block">莺歌海盐场的老盐晒制完成后上坨,在坨地上经过雨水的冲刷,阳光的暴晒、风化,,5年时间沉淀等大自然的洗礼后,再转入至天然高温仓库中存储。经过长年累月的储存,老盐本身的镁离子自然蒸发减少,氯化钠含量逐渐增加,水分含量自然达到4.5g/100g以下(国家一级盐的水份标准是&lt;5.2g/100g ) ,氯化钠含量达到95%以上,不溶物含量&lt;0.06g/100g-0.10g/100g之间。纯人工操作、纯自然制作、纯时间酿作,才是“莺歌海老盐”。</p><p class="ql-block">莺歌海食盐系列</p><p class="ql-block">莺歌海食盐产品以周边海域洁净海水为生产原料,经过自然摊晒、自然蒸发、自然结晶而成。传统的生产工艺,在结晶过程中,使海盐保留了海洋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基本成分。自然滩晒工艺生产的海盐,经过权威部门检测,含有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微量元素70余种,是其他食盐都无法比拟的。</p><p class="ql-block">人与盐的关系密不可分,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人体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完成血管与体素间氧份及废物之间交换与运输;</p><p class="ql-block">二、调味,氯化钠水溶液与舌部味蕾相接触,即刺激神经末梢而感到盐味,以增进实物的美味,促进食欲;</p><p class="ql-block">三、人体最重要、最丰富、最稳定、最安全的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补充来源;</p><p class="ql-block">四、防腐,腌鱼、腌肉,制酱、酱油及腌制;</p><p class="ql-block">五、杀菌消毒,护齿,美容,清洁皮肤,去污;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盐池中白色的条状结晶盐。</p> <p class="ql-block">盐场留下的一些老建筑遗址。</p> <p class="ql-block">当年运盐出场的火车,直通之前的海榆铁路。</p> <p class="ql-block">”天空之镜”中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推车走盐埂</p> <p class="ql-block">骑行过盐山。</p> <p class="ql-block">图中圈红的即是抛出的盐块。</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老盐功效</p><p class="ql-block">《本草纲目》记载: “大盐、亦名醚。气味甘、咸、寒、无毒。有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之效”</p><p class="ql-block">民间流传,老盐可去湿驱寒、清热解毒、防暑降火、消炎止痛、牙龈上火、咽喉肿痛等辅助效果显著, 《清穆类钞·饮食部》中多有药盐记载。</p><p class="ql-block">作为莺歌海盐场特有的海盐品种,在民间,被中医界广泛用于理疗、康养等。</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介绍来源于“海盐文化馆”。特注)</p> <p class="ql-block">傍晚来到角头湾里的角头鼻沙滩,沙滩边带着许多大礁。这里是海南西海岸由西南转西的拐点处。</p> <p class="ql-block">大浪拍礁</p> <p class="ql-block">沙滩绘就浪花图。</p> <p class="ql-block">海钓人高高而坐,不惊不扰。</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斜,角头鼻下,浪花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月9日,多云,角头湾到三亚湾,骑行约90公里。</p><p class="ql-block">新一天开始,早7点半离开角头湾,即沿海榆西线一路向西。第一停留点是崖城古城、“学宫”和老街。这几处前几年环岛时都来看过,变化不大,打卡而已。原计划还要去“港门镇”及渔港看看,十几年前曾前往“采风”,因时间关系,只能推迟以后了。</p><p class="ql-block">继续西进,相继路过大小洞天、南山、天涯海角,均未停留,拐入三亚湾路,才放慢了车速。滨海大道,30里椰廊,不知路过几回了,但每次还是觉得风姿绰约,感到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在三亚汽车站附近找入住一家民宿后,又去往“小东海”半岛追寻旧踪,毕竟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二年多。但越深入半岛“鹿回头路”,就越感到“陌生”:昔日的荒原野岭,都已成了一个个高档住宅区,原先曲径通幽的“情人湾”,已经变身为“半山半岛(游艇)帆船港”,以致于再想拍一张落日晚霞照片,就只能紧赶慢赶来到南边海路一个路边“豁口”,才能勉强凑合。“小东海”已经完全没有“鹿回头”之地了!</p> <p class="ql-block">崖州故城,现只存一个城门了。</p> <p class="ql-block">城门内,是一个小小的文化广场,展示着一些有关崖城的历史介绍。崖城老街,已无特色可看了。</p> <p class="ql-block">崖州故城,海南省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崖城学宫,据说是全国最南端的孔庙,为2019年公布的全国文保单位。面积虽小,倒也精致。</p> <p class="ql-block">三亚小东海,昔日的“情人湾”,已变身为“半山半岛(游艇)帆船港”,近年多次环球帆船赛,中国赛艇都是从这里启航的。</p> <p class="ql-block">小东海区的落日晚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月10日,多云,三亚到兴隆,骑行约10公里。</p><p class="ql-block">在三亚市区过了一夜后,今早又去了一个“故地”--大东海区。本想去那里看看朝霞,却不料整个大东海旅游(沙滩)区因“整修”封闭,只留了几难出个小口进出,整个旅游区也变得冷冷清清。在西部的沙石滩边停留了一下,看过了躲在云层后“喷薄难出”的朝阳,便往回返。途中经过了16年前曾经“出力流汗”的某酒店,又忍不住进入大堂,还巧遇了昔日的同事,于是便交流一番,留影一张,也就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昨晚今早游毕“大小东海”,感觉已尽然,多重考虑后,决定还是按原计划坐车返回兴隆。于是网购车票,退房,进站上车,下午1时许回到了兴隆,结束了为期10天的半环骑海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东海旅游区的日出(朝霞),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远眺大东海,沐浴在朝霞之中。</p> <p class="ql-block">大东海海滩西部,是一片礁石区,历来游人很少,是拍照留影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游人在沙石上留下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次骑游海南中西南部,历时10天,实际骑行路线呈C字型,总骑行公里数约630公里。10天里游历了从山地到海边的8-9个县市,10来个景点景区,其中大部分为故地重游,但也是“时过境迁”,更有许多“温故知新”的收获。相信今年明年或后年,还会再寻机会,将海南东北部分再环骑游历一下。</p><p class="ql-block">本次骑游及美篇游记就此停笔。谢谢大家的关注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