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史》庙堂里发出的“天问”之五——从这两件不该相像而又极其相似乃尔的雕塑窥探到了什么?

祖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h3> 你看了这两件雕塑,会不会觉得其风格或者说流派属于同宗同门?<br>我不看文字说明,就认为都是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变形,极简,艺术家强烈表达一种要你破解的“表现自我”的观念。<br>一看说明着实让我十分惊讶:左边的男女黏土雕像,是罗马尼亚塞哪沃达出土的文物,创作于公元前4400-3500年,11.5厘米高,作者不详;右边的男女接吻石雕,89.5厘米高,却是罗马尼亚当代雕塑大师布朗库西的代表作,因此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br>相隔六千多年,一个是史前,一个是当代,居然会这么像!莫非是现代回到原始的历史循环?<br>可考证的人类雕塑史,从三万年前的奥地利威冷道夫出土的极简人体《维纳斯》开始,不断提升到形似与神似,越来越臻于精准精致。请看:<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奥地利《维纳斯》(3万年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4:两河流域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5:古埃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6:古希腊 《拉奥孔》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7:古罗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8:中国唐代 (龙门石窟大佛)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9:文艺复兴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圣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0:18世纪法国(吕德《马赛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1:19世纪法国(罗丹《吻》) </h3> 看完这个图解的人类雕塑极简史,倘若按照艺术进步论(进化论的移植)观念,1904年从罗马尼亚移居到巴黎的布朗库西,他的作品应该比罗丹的精致度更胜一筹才是。可是,他却回到罗马尼亚6000年前的老祖宗那里去了!而且还声名鹊起,红遍世界,这件《吻》在佳士得拍卖,纽约成交价为856.5万美元!<br>这究竟是什么美学逻辑?<br>是人类“喜新厌旧”的审美心理使然?莫非布朗库西在法国凡尔赛看到了盛行于路易十五的洛可可艺术,力主轻快、华丽、精致、细腻、纤弱、柔和,特别是极度纷繁琐细,看厌烦了,逆反了,干脆回到原始,弄出个粗糙、凝重、极简的逆袭之作《吻》来? 听来似乎有点道理,但只是猜测,没听到布朗库西这么说。<br>那么,因为他到巴黎时,艺术界正躁动不安在拼命寻找新路子的氛围将他裹挟了?<br>不错,在布朗库西到达巴黎的第二年,马蒂斯就在秋季沙龙展览他首创的与传统彻底决裂的野兽派作品《豪华·宁静·欢乐》《开着的窗户》《戴帽子的女人》。布朗库西不可能不去观看。1908年,马蒂斯发表了他的《画家札记》,生动地论述了自己的艺术观,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布朗库西不可能没读。<br>还有,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彻底颠覆传统的立体主义开山作《亚威农少女》,名噪一时,布朗库西不可能不知道。尤其是毕加索借鉴了非洲原始木雕造型,不可能不对布朗库西产生冲击。<br>那么,在巴黎这等热闹的颠覆传统的氛围中,1912年的布朗库西学着、跟着找到了自己的现代主义的雕塑语言,创作了《吻》,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路径。有评论家甚至把它归类为最早的“立体主义雕塑”,而布朗库西却不认同,他说他就是他,反对属于那个派。<br>接着布朗库西又创作了《波嘉尼小姐》,还是老祖宗的极简路数。另一个《空间的鸟》。这就就怎么也辨认不出是“空间飞翔的鸟”了,连鸟羽都不是,只好称它为抽象主义雕塑了。<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2:波嘉尼小姐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13:空间中的鸟</h3> 在现代主义艺术初创期,为了取得一头雾水的精英和大众的认同,评论家们经常将大科学家的方法论拿来比附以提高身价。譬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就说他与爱因斯坦所见略同,都是将世界的旧有秩序先弄乱,然后按自己的新观念重新组合起来。爱因斯坦把牛顿的时空观弄乱,组合出了伟大的相对论;毕加索将几万年的写实主义弄乱,组合出了立体主义。<br>极简主义也拉着爱因斯坦来站台。他们把爱因斯坦提出的“逻辑简单性”原则——即使用的概念、公理、公设最少,用尽量少的结构形式,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来为最上——来比附极简艺术乃是最前沿的科学艺术。哦,极简主义还把物理学家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即用最小的阅读量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作为它符合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根据。<br>过去,艺术的变化是一个时期新生一个流派,一群人,几代人都按新创的范式来做,譬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主义、洛可可、写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等。为什么到了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那样突然涌出那么多门派来了?每个艺术家只要发个宣言、弄个作品热闹一下,就成为一个流派。我们透过这个掰开的缝隙,能看到什么有趣的新历史?<br>首先看到的无论是野兽派、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全都只有一代,大师们都没有弟子门生,就像骡子一样没有生育能力。更另类的是,这些进入美术史的流派,全都没有纳入艺术院校课程,而在它之前的,无论写实主义、还是印象主义都有了教材进入传承体系。为什么?可能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功夫全用在发明新观念了,表达的技巧倒成了不必进行严格专业训练而阿猫阿狗全都能做成的事。呵,满街是艺术圣人,人人都可一蹴而就成为风靡一时的艺术家。<br>等等,我们又从为布朗库西站台的爱因斯坦逻辑简单理论那个缝隙中看到了一个新景观:罗马尼亚6000年前塑像的佚名作者是因为技巧拙劣,只能弄出个变形、极简的人型来,而布朗库西已经在艺术院校学会了传统的复杂技巧,但为了追求“逻辑简单”,而做出了不同于罗丹的人人可为之的《吻》来了。莫非是故意回归原始以标新立异“原始即现代”?还是因为写实主义走到头了就胡乱找来一个自我救赎的法门?后面将会进行专门的争辩。但不管怎么说,不得不承认,布朗库西还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近似原始而胜似原始的造型视觉经验来了。<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