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家立业说起(散文)

笑君

  成家立业,是中国人固有的传统,包含了两个概念:成家,即结婚,是属于组成一个小家庭的问题。立业呢,范围要广一些,既要有前程或事业,还要置办和积累一份产业。这份产业,大多是指土地和房屋。<br>  曾经的地主、资本家,基本具备了这样的属性与实质。他们是有产阶级,是社会财富的拥有者、支配者与传承者。<br>  社会主义中国,最根本的特色,就是土地国有,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让全体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实行有序的分享。<br>  当然,有序分享,不等于平均分配。<br>  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辈们说: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财产,便是房子。有了房子,才能说:有家了。<br>  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披星戴月,不屈不挠地求索着。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很多人努力奋斗了一生,也不一定能解决遮风避雨的需求,得到一个温暖的家。<br>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爷爷传下来的老房子,早已破败不堪,需要重建。父亲是国家公务人员,月工资四十多元。虽然,建上五间土墙草顶的房子,没有七八百元不行。好在,生活费用低,聚少成多,几年下来倒也有了一些积蓄。再者,垒墙的土坯、人工等杂七杂八的不需要花钱,叔伯兄弟们一齐上阵,只需提供几碗水解渴,便解决了如今人们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br>  从春天开始筹备,到了炎炎夏日,早稻收割后,立即放掉田里的水,待田泥达到厚实的要求了,便开始拉土坯。土坯一块一块的放置成行,晒过一二十个毒太阳,便上架,码成垛,就如同没有烧制前的砖坯……<br>  差不多一年的光景,我家那坐北朝南的五间房子建成了。而且,房顶铺的不是稻草,是从紫蓬山上挑下来的茅草。这茅草铺顶的房子,非同一般,厚实、整齐、壮硕,非常的美观,是我们村里有史以来最好的房子。<br>  70年代后期,我家“转战”到了城里,房子便留给我的一位叔叔家继续使用。叔叔家住了几十年,直到去年“拆迁”,才又归还给了大地。<br>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工厂企业的人员住房,都是由相关单位按配给的方式予以解决的。不得不说,这是制度的优越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种体现。<br>  问题是,僧多粥少,供不应求!<br>  我父亲在机关工作时,妻子、儿女都不在身边。他呢,孤家寡人一个,住一间房子。吃喝拉撒等均在办公室、食堂里解决,房间仅供睡觉而已。一间房子,一个单身汉,绰绰有余。<br>  忽然,我妈率领的“农村支队”来了,一间房子怎么住?接着,我们兄弟相继参加了工作,且娶妻生子。房子,成了难以解决的大问题。<br>  唐山的一场大地震,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惊愕,也让全国各地无言的冒出了许多“防震棚”。有意思的是,地震早已过去,“防震棚”却被保留下来了。并且,成了很多人的家。<br>  改革开放以后,以解决住房为突破口,激活了沉寂的土地,调动起了闲散的资金,把普通大众口袋里的资本<div>由“死”变“活”,使得房地产开发事业迅速地迸发出最灿烂的火花。<br>  由此,房屋变为商品,进入资本运营的范畴。我们这些50后、60后的人,赶上了用钱可以解决问题的时代。但是,一时难以筹措到足够的钱,便得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家。<br>  我第一次买房,是在21世纪之初。那时,我的住房是单位分配的,只掏了一小部分钱,就拥有了“使用权”。后来,进入“房改”程序,又掏了一部分钱,便最终获得了“所有权”。但是,这房子地处小城的郊外,远离闹市,交通闭塞,生活极其不便。而且,建设质量差,设计也不合理,不宜居住。<br>  少年时代的一位朋友,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海从事房地产开发事业。只是,他也将房子建在郊外,令人纳闷:“把房子建在荒村野陌的一片不毛之地上,就等着装风格吧!”<br>  但是,一平方米不足千元的商品房,应是便宜的。我是工薪族,再便宜的房子,也是“贵得”吓人。或许,就因为地段吧,房子不好卖,朋友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也就不能不出手相助,何况朋友又给了一个很大的“折扣”。还说什么呢?订了一套百多平方米的多层楼房。自从交了个订金,便开始了近十年的砸锅卖铁,节衣缩食的“买房革命”。<br>  第二次买房,是因为儿子大了要成家,要婚房。我很是不解,结婚为什么就非得要拥有独立的住处呢。想当年……<br>  不能想当年,时代变了。即便,我们是独生子女,不买婚房,一家人住在一起是完全可以的。然而,没有婚房,成了家的孩子,依旧没有一个独立的家,怎么可以呢!<br>  买房是必需的。只是……只是什么呢?可以“按揭”吗,而且首付很低,三成即可。只要凑足了首付,其他的,便是分期支付了。因此,求亲拜友的筹措,搅起了很大的波澜,也没起多大的作用。也就只能继续省吃俭用,挖东补西,总算又完成了一个“家”的任务。<br>  终于,就像是愚公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才缓缓地落入心头。但是,转瞬之间,随着大孙子的诞生,我升级成为爷爷的喜悦还未完全的品尝出滋味呢,新的问题又出现了。<br>  孙子一天天地长大,先是上幼儿园,紧跟着便是上小学。<br>  曾经,我到上学的年龄时,父母想的是让我继续放牛呢?还是送去上学?犹豫了几年,直到9岁了,才让我走进“村小”的大门。<br>  后来,我的儿子也要上学了。即便,我不再为放牛、上学而踌躇。却也没有考虑其他更多的问题,让他与邻居家的孩子一道,就近的上了镇属小学。儿子不是很聪明,也还不笨,学习完全靠他自己。最关键的是,一个学期只要交上几块钱书本费,平时买个铅笔、橡皮擦什么的,便可以了。其他的,一概都不用考虑。<br>  现在呢?城市变大了,人口急剧增加,人民生活也多彩多姿。孙子要上学,却面临着从来也没有过的局势。随着住宅小区的建设,学校也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阶段,中小学几乎覆盖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却因为学校的档次、规模,尤其是教学质量等,依旧存在着一些差异。所以,择优上学成了一种时尚。社会上流行最广泛的一句话便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br>  还怪了,政府为了鼓励“农民进城”,把上学的条件,硬生生地卡在房本与户口上了。<br>  还用解释吗?孩子能不能上学,能不能上所谓的好学校。其答案:一是买房子,二是上户口,三是选学区。<br>  现在想来,真的是后悔得跳楼的心都有了。当年给儿子买婚房,怎么就没有“前瞻性”与“战略眼光”呢。<br>  一切的一切,都已是“过去时”了。眼下要做的,就是再买房子。手头没钱,可父子两处,却还住着两套房子。于是,卖房、买房,成了唯一的途径。<br>  卖房,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繁琐得要命。赶上信息快捷的时代,想要卖房,自然不必如卖菜似的在街头抢个摊位,扯着嗓子叫:“卖房子了!”<br>  能够发布卖房信息的专业平台,以及相关的网站很多,如“58同城”、“链家”、“安居客”、“贝壳”等等,只要登录了,填入相关资料,就算是将卖房的信息发布出去了。<br>剩下的,便是无穷无尽的“折腾”。很快,就有电话打来了。<br>  “你好!你有房子要卖?”电话那头的声音,有几分惊喜,又有些摸不着头脑。<br>  “是的。你是?”我回到。<br>  “呵呵,我想了解一下你这房子的详细情况,还有具体位置,等等。”对方很谨慎,也很认真。<br>  一听,我就知道是中介公司无疑。其实,我是讨厌中介公司介入的。我也知道,有中介的参与,信息发布的量将大大增加,会卖得快些。麻烦的是,卖房的信息只要在一家平台发布,杂七杂八的各种网站都会竞相抄录、发送,电话也会铺天盖地打来,打得你应接不暇,打得你烦不胜烦。<br>  问题是,打来电话的,没有一个是买房的人。也就是说,长长久久的折腾你的,都是跟网络上的那些“中介人”在隔空喊话。有时,问你房子的面积、年限、是否唯一,等等。有时,要你回答:“价格还能谈吗?底价是多少?”好像他(她)就是买家,跟他(她)说了,房子就成交了。<br>  实质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她)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目的就是“套”你的“城府”、“耐心”、“底线”。有了这些,他(她)们就有了与买家讨价还价的资本,同时也就有了在“买卖之间”赚取丰厚利润的机会。<br>  来来回回,日日夜夜,经过N家中介公司几个月的马不停蹄。终于,我的房子找到了买家。<br>  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一天又一天的“斗智斗勇”,这才……已是年底,所有银行的贷款指标都用完了。也就是说,房子的买卖谈成了,没有银行的“按揭”,便拿不到钱。<br>  我的天呢!忙了大半年,到底还是一个字:等!<br>  买房是为了居住,是成家立业的一部分。可是,这仅仅是表面的说辞。当今时代,什么问题都在延伸。要知道,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光完成了“自我”的成家立业是不够的,还得继续,还得……不完成该完成的事,便是不完整的人生。<br>  <br> 2020年12月25日写于合肥翡翠湖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