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岁月 永远的怀念

化雨润疆

<p class="ql-block"><b>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张化疆</p> <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17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是我的父亲张庆霖诞辰100周年。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追忆和父亲在一起的37年,往事浮想联翩,好像就在昨天。岁月就是这样无情,一晃父亲已经离开33年了,我也到了古稀之年。随着年龄慢慢变老,往事经常浮现在眼前,总想把它记存下来。恰逢父亲百年诞辰,提笔追忆和父亲在一起的岁月,以表纪念之意和怀念之情。同时,也给后辈们了解前辈们的生平和生活环境提供一些文字史料。往事如烟,跨度几十年,有的记忆有些模糊了。为了更加准确展示父亲的生平,这篇纪念文章仅披露我本人亲身经历过的往事。如有纰漏,请兄弟(妹)们斧正。</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靠上山打柴卖柴挣点钱交学费,断断续续的勉强念了三年半私塾。念书虽少,但父亲头脑聪颖,勤奋好学,七次考试六次第一;写一手好字,算一笔好账,还能说会道。给店主当伙计时,深得店主的喜欢和赏识。16岁时爷爷病逝,父亲就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为了生计,1942年,父亲领着奶奶和全家离开河北老家闯关东,一路乞讨,吃尽人间苦,落脚在吉林省长白山林区。</p> <p class="ql-block"><b> 父亲年轻时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误入歧途”进入知识分子圈</b> 1945年秋东北解放,父亲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当林场工人、技术员,生产调度。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50年被提拔为三岔子林业局生产科长,主管10多个林场的木材生产。当时刚解放不久,林业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国家林业部在伊春带岭建立了“东北森林工业实验学校”(后改为林业部带岭林业干部学校、现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前身),在全国林业战线抽调教师。除了需要有一定学历的教师外,重点选拔既有文化基础又有林业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不料父亲被选中了。于是,只有三年半学历的父亲“误入歧途”进入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并于1953年秋季举家搬迁至伊春市带岭区,一直到1989年去世从没有离开过,把毕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林业干部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b> 带岭林干校教学楼</b></p> <p class="ql-block"><b>  自强不息 成功转型</b> 三年半学历当老师,现在听起来都是笑话。可当时就发生在父亲身上,他不仅要给全国林业战线的各级领导干部讲专业课,而且还必须结合生产实际编写教材。这个难度对于只念三年半私塾的父亲来说是可想而知的。从1953到1963 的十年里,父亲是“文化基础课补习、讲授专业课、自编教材”三条战线并进,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的学习工作。“父亲在台灯下伏案写作,一支接一支的抽烟,呛得我们蒙着脑袋睡觉”的场景,至今还在我脑海里留有很深的印象,仍然历历在目。父亲靠着坚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和不服输的斗志,加之天资聪明,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初高中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高等数学微积分,完成了文化课补习。同时,父亲又潜心专研,专心备课,结合木材生产实际编写教材,不仅达到了教师的任职资格,而且教学质量好,教学水平受到学校和学员们的一致好评。至此,父亲成功实现了职业转型:即从一个林业生产的管理干部转变为一名林业干部教育的教师。只有三年半学历的父亲,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拼搏,终于在知识分子圈子里站稳了脚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父亲年轻时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自编教材 著书立说</b> 父亲具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就是来学校工作之前在林业局指挥木材生产,具有丰富的森林采伐作业实战经验。因此,父亲编写的教材非常“接地气”,完全符合林业生产实际,非常受学员们的欢迎。在编写过程中,父亲把木材生产全过程与专业理论结合起来,实现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统一。教材不仅受到学校的肯定、学员的好评,而且还得到了“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关注。1963年父亲收到了农业出版社的约稿通知。同年9月份,父亲与高级工程师迟金声老师共同编著的《森林采伐》一书正式出版,全国公开发行。1964年父亲将自己在木材采伐生产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实用技术编写成为《伐木技术》,并且将自己的教材编写成《拖拉机集材》,这两本书先后都得到了农业出版社的采用,并被收入《森林工业技术知识丛书》出版计划,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叁本著作先后出版发行,在全国林业干部培训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我还清楚的记得,1965年暑假的一天上午,一位北京林学院的讲师来到我家拜访,向父亲请教森林采伐教材中的专业问题。</p> <p class="ql-block"><b> 父亲出版的著作</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出版的专著</b></p> <p class="ql-block">农业出版社叁本著作付给几百元钱稿费,父亲用这笔钱买了一台牡丹牌电子管收音机,一架华南牌缝纫机。使得我们每天都能围坐在收音机前收听“小喇叭”和“星星火炬”少儿节目;母亲也不用每天起早贪黑用手做针线活了,实现了“机器化”缝补衣裳。那时,我家已经具有“四大件”中的三大件了,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b>南宋诗人卢梅坡《雪梅二首》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书写的牌匾</b></p> <p class="ql-block"><b>父亲表演京剧时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儿时对父亲的记忆回放</b> 父亲本身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的毛笔字在带岭是出名的,俱乐部、百货商店、机关幼儿园等很多单位的牌匾都是请他写的;父亲还能唱一腔很好的京剧,特别是梅派的青衣很有水平,经常亮相在俱乐部舞台上,人称林区的“梅兰芳”。</p><p class="ql-block"><b>1</b>、父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尽管工作很忙,他老人家也会不定期抽出时间检查我们的学习作业;他每周都要亲手写字帖让我们临摹,每天写一页钢楷。在父亲的指导和榜样影响下,我们兄妹六人的钢笔字在同学和同事当中都属于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2、</b>记得大哥初中时就喜欢摆弄无线电和半导体,组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收听到了中央广播电台的信号。父亲听到后非常高兴,当即决定给大哥以经济支持。我陪大哥坐火车去朗乡购买晶体管、电容电阻、可变电容器等零件。在父亲的支持下,大哥成功组装了一台6管半导体收音机,为后来在无线电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3、</b>小时候,我们的课外活动是丰富的。我记得,1966年以前家里除了有收音机,还有二胡、笛子、小提琴,有军棋、跳棋、象棋,有毛笔、砚台,还有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最让我们开心的是,父亲还给我们买了两副带鞋的冰刀。那时候,我们每天放学后有时去冰场滑冰,有时去打乒乓球,有时侯吹笛子、拉二胡,有时候写钢楷练字,每天都玩的非常开心,生活的很愉快。现在看来,这是父亲的深谋远虑,舍得智力投入,培养我们的文体素质和兴趣爱好,使我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多方面的知识,接受到课堂以外的教育。现在回想起来,父亲是多么开明,多么有远见呀!我们有这样一位父亲是多么幸运呀!</p><p class="ql-block"><b>4、</b>对于我们兄弟五个(当时妹妹还小)未来的学习深造,父亲也早有规划和安排。我记得“文革”前的一天晚上,父亲对我们说过:按咱家的经济条件,你们哥五个都上大学是供不起的,但是你们都必须上学,至少要三个上大学,两个上中专。可是,一场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父亲的愿景变成了泡影。</p> <p class="ql-block"><b>  支持儿女高考 甘愿过几年苦日子</b> 1977年恢复高考后,父亲当即就劝我们兄弟五人积极备考。当时我们三个哥哥都有了正式工作,参加高考的劲头不太足。父亲就现身说法,把他自身因为无正规学历而如何艰难的经历讲给我们听,并严肃的告诫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没有学历是不行的。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77年四弟五弟考上了中专,78年我们三个哥哥考上了大学,小妹1982年也考进了大学。一家兄妹六人全都考上大中专院校,当时在整个带岭轰动一时。</p><p class="ql-block"> 四个弟弟妹妹上学后,虽然父亲每个月要支出80多元的伙食费(我和大哥带工资上学),仅剩下40 多元钱和母亲过着节衣缩食的艰苦日子,但是他和母亲仍然是高兴的,是欣慰的,因为他们的儿女没有辜负两位老人家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b> 父亲老年时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没有入党,也没有当官。但是,他是新中国第一代从事林业干部教育的教师,他兢兢业业,认真学习,刻苦专研,教书育人,为祖国的林业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新中国的林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想,祖国是不会忘记他们这一代林业人的,他们为之奋斗过的足迹会永远印在祖国林业干部教育的史册中。</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3年了。缅怀父亲的生平,追忆流逝的岁月,使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父爱如山”的寓意和分量。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我写这篇纪念文章,一是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敬仰和思念之情;二是对父亲苦难、艰辛、勤奋、坚毅拼搏的一生作以简要的介绍与回顾,让后人铭记;三是通过对父亲的怀念能对我们的后辈产生激励作用,让他们永远学习并牢记祖辈的优秀品质,为祖国、为社会、为家庭都做出不愧于人生的业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于广东淡澳河畔)</p>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