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丘鹬是一种中小型涉水禽鸟,一般体长35厘米,身形肥胖,毛色多呈灰褐色,上面有斑纹。丘鹬的两条腿比较短,但鸟喙却很长,而且还十分笔直。</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南京的植物园北园,一次偶尔机会遇见了丘鹬,它在水塘边的乱草树叶丛里觅食,拍摄距离约是3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冬季的天气黑的早,我发现时已经4点左右,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快5点才依依不舍离去。第二天我又去塘边就再没遇见它,可能去别处栖息了吧。</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阅读与鼓励!</p> <p class="ql-block">坐在水泥路上等候拍摄</p> <p class="ql-block"> 丘鹬又叫山鹬和大水鸷,是世界上飞得最慢的鸟,仅为8千米/小时。上丘鹬是一种中小型涉水禽鸟,一般体长35厘米,身形肥胖,毛色多呈灰褐色,上面有斑纹。丘鹬的两条腿比较短,但鸟喙却很长,而且还十分笔直。</p><p class="ql-block"> 丘鹬分布范围很广,种群数量最多的地方是欧亚大陆,它们喜欢栖息在阴暗潮湿的林地,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和湿草地上。丘鹬主要以双翅类昆虫和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不过有时候也吃植物根茎和浆果。</p> <p class="ql-block">别名:大水行、山沙锥、山鹬</p> <p class="ql-block"> 丘鹬体大(35厘米)而肥胖,腿短,嘴长且直。起飞时振翅嗖嗖作响。占域飞行缓慢,于树顶高度起飞时嘴朝下。飞行看似笨重,翅较宽。</p><p class="ql-block"> 虹膜-褐色;嘴-基部偏粉,端黑;脚-粉灰。</p> <p class="ql-block"> 叫声:被赶时常悄然无声,但偶尔发出快速的etsh-etsh-etsh声。占域飞行时雄鸟发出oo-oort的嘟哝声,紧接着发出具爆破音的尖叫。</p> <p class="ql-block"> 丘鹬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p><p class="ql-block"> 迁徙期间和冬季,也见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坡灌丛,竹林、甘蔗田和农田地带。多夜间活动。白天常隐伏在林中或草丛中,夜晚和黄昏才到附近的湖畔、河边、稻田和沼泽地上觅食。白天隐伏不出。</p> <p class="ql-block"> 丘鹬它的飞行速度仅有8公里每小时左右。这是因为大多数鸟类的翼展都超过了它们的体长,而丘鹬的体长平均在35公分左右,翼展却只有平均19公分左右,因此它的飞行速度非常的慢。不过,好在丘鹬的体格比较的健壮,所以它们能够长时间飞行。</p> <p class="ql-block"> 丘鹬主要以鞘翅目、双翅日、鳞翅目昆虫、昆虫幼虫、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觅食多在晚上、黎明和黄昏。觅食时用长嘴插入潮湿泥土中,并摆动头部、探觅蠕虫、蚯蚓和昆虫幼虫。也直接在地面啄食。</p> <p class="ql-block"> 丘鹬的繁殖期为5—7月。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即开始求偶飞行。通常多在黎明和傍晚,当太阳没落后或升起前,雄鸟即在森林上空振翅飞翔,并发出婉啭多变的鸣声向雌鸟求爱。然后落到地上进行交配。交配后雄鸟即和雌鸟呆在一起,直到雌鸟开始孵卵。</p> <p class="ql-block"> 丘鹬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部分夏候鸟。春季最早于3月末4月初迁到东北长白山,秋季于9月初至10月末南迁。</p> <p class="ql-block"> 虽然“鹬蚌相争”我们都很熟悉,但是鹬这种鸟类却不太为人熟知,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丘鹬主要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活动,第二就是丘鹬野生种群的数量越来越少了,在当下丘鹬早已经成为了低危保护动物,而且还是我国的二级保护鸟类。</p><p class="ql-block"> 至于丘鹬“魔鬼的步伐”则是于它生存的环境和捕猎的习性有很大的关系,具体是什么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短视频</p> <p class="ql-block"> …感谢您的阅读与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