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物件儿”

南山北

<p class="ql-block">  每个家庭都有几件“老物件儿”。寻常百姓家的“老物件儿”与“文物”不沾边儿,也值不了几个钱,但它们却能反映出这个家庭的岁月痕迹、生活故事和时代变迁。</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也有几件“老物件儿”。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老物件儿”没能保存下来,但它们的模样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却烙印在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  飞鸽牌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  当年自行车有三大品牌:永久、飞鸽和凤凰。记得是60年代末,我们开始随母亲在离县城10多里地的乡下生活,因为是“城镇户口”,主要生活物资如粮油肉等都得到县城购买。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家添置了这辆飞鸽牌自行车,它既是父亲的坐骑,也是我们家生活物资的主要运送工具。</p><p class="ql-block"> 周末是我们最期待的日子。这一天放学后我们姐弟几个就会聚在村口等着下班归来的父亲和他的“飞鸽”。从209国道到村口是一条差不多几里地的陡坡路,当“飞鸽”的铃声从山下传来,我们就会飞奔下山去迎接,父亲扶车把在前,我们几个在后把满载生活物资的“飞鸽”推上山。在“飞鸽”上山的日子里,我们姐弟几个你扶我、我扶你也很快掌握了骑车技能。</p> <p class="ql-block">  红旗牌收音机</p> <p class="ql-block">  这台红旗牌收音机是由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牛皮外套,便携式,外观很酷,是父母积攒了好几个月工资买回家的。它给我们在乡村的寂静生活带来了欢乐,它也让我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它的“小喇叭”(儿童广播)伴随了我们的整个童年。</p> <p class="ql-block">  蝴蝶牌缝纫机</p> <p class="ql-block">  在“一切靠供应”的计划经济时期,物资都很匮乏,特别是棉、布,根本无法满足需要,所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真实写照,缝纫机也成了一个家庭的必需品。当年咱们家的缝纫机是蝴蝶牌的,是母亲和姐姐缝缝补补的得力帮手,它和我们一起渡过了那段艰难岁月。</p> <p class="ql-block">  大众牌推剪</p> <p class="ql-block">  不记得这把推剪叫什么牌子了,只是当年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所以我叫它“大众牌”。那时乡下理发店很少,加上兄弟多理发费钱,所以父亲买了一套理发工具自己动手给我们理发。起初父亲的手艺并不怎么样,理的生痛不说发型还土,所以小时候我们最害怕理发,但我们也甘愿被他折腾,因为只有理发的时候才是我们离父亲最近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光明牌煤油灯</p> <p class="ql-block">  这个牌子也是我给它命名的。这种煤油灯除了藏品市面上再也找不到了,它是通过煤油燃烧来照明,灯罩很容易变黑,所以使用前擦灯罩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要做的。当年我们住在学校,帮母亲和学校其他老师们擦灯罩是我最爱做的事。现在我的记忆中还会清晰的出现老师们在这种油灯下备课我们在旁边做作业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怀旧,并不是说那个年代有多美好,而是在那个年代有我们快乐的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