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山游记</p><p class="ql-block"> 南京是座十朝都会的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其中大明文化尤其突出,遗迹遍布南京城内外。</p><p class="ql-block"> 地处南京城外四十里处,有座阳山,该山古称雁门山。在这座阳山里,有处保存了六百多年的碑材遗迹。碑材高大雄伟,举世无双。实为世界之罕见。号称天下第一碑。她就是"阳山碑材"。</p><p class="ql-block"> 明代永乐帝朱棣为了修建洪武帝朱元璋的"功德碑”,在全国征集了万余能工巧匠,到阳山开采石材。</p><p class="ql-block"> 由于碑材体量巨人,搬运困难,加之其它原因,最终石材弃之未用,遗留在山中,静静地躺了六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阳山地处东郊,远离都市的喧嚣。她山明水秀,风光自然。加上碑材遗迹,她就成了人们郊游访古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O年四月四号这天,我们工厂的几个青年同仁在"老玩童"容宝馨的带领下,骑着自行车,游览阳山,探访人们所说的"大石碑“(那时"阳山碑材"一词还没流行)</p><p class="ql-block"> 出了中山门,沿宁杭公路东行。越过卫岗坡,穿过麒麟门,翻过金絲岗,路过锁石村,一路到坟头。路边的里程碑显示了22公里。大家这一路上,时而说说笑笑,时而你追我赶。虽然是不断地上坡下坡的骑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觉得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坟头下了公路,转向左边东北方向的乡间小路继续骑行。随着山势,乡间小路越来越难走。小路的尽头,没有路了。只能走田埂,池塘边和林间小道。</p><p class="ql-block"> 遇到沟沟坎坎,遇到枯倒树干挡道,我们就下车,搬着自行车跨过去。就这样,我们骑骑停停,走走骑骑。一直到了山口的陡坡,自行车就没法再骑了。大家只好手搬肩扛着自行车,翻越了陡峭的山口。一出山口,前面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人迹稀少。偶尔才能见到个别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以及戴着草帽垂钓的渔夫。进了山口,便是渺无人烟了。空旷的石坡,没有树木,仅有少许的矮草。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的采石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块巨大的石料,静静地矗立在山梁前。这块巨石高约13米,宽约16米,长约30米。估计重量能有1万6千吨。巨石的右侧,已经脱离了巨石与山体的连接。人工开凿的一条高有十多米,深也有十多米,宽有两三米的凹槽。形成了一条没有出口的峡谷。 </p><p class="ql-block"> 四周看看,除了长满野树杂草的山梁和凸凹不平的石坡,就只有这块巨石,孤零零地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人就对老大哥容宝馨说,你带我们大老远跑来,就是看这一块石头啊?好像没得什么玩头嘛。</p><p class="ql-block"> 容宝馨笑笑对大家说,你们不要急哎,这块石头只是大石碑的底座,还有好看的在后头呐,你们跟我来吧。</p> <p class="ql-block"> 大家依次跟着他,来到不远处的山梁下。山梁的中间,有一条豁口,在两边山石的压迫下,形成了一条陡峭的隘口。我们只好找块稍微平整的地方,放下自行车,开始徒步攀登。</p><p class="ql-block"> 翻越隘口,又通过一段荆棘丛生的山坳。再走不多远,我们就看到了碑材。</p><p class="ql-block"> 左前方有一块呈不规整长方形的巨石。高约6米,宽约10米,长约18米。巨石的底部已凿穿。巨石的上部还凿出搬运用的挂耳凸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容宝馨对大家说,这块石头就是碑额石,它是加在碑身上头的。后边的一块更长石料才叫碑体。</p> <p class="ql-block">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碑额石的后方,一条巨石横垣在碑额石后方。这是一块更大的石料。</p><p class="ql-block"> 它高约13米,厚有4米多,长约52米。</p> <p class="ql-block"> 碑石的右端还和山体连在一起。中间肚子部分已经凿通。形成了1米多高,4米多宽,30多米长的空廊。中等个子的人,在里面行走,高度还绰绰有余。</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袁枚曾有诗句赞叹:</p><p class="ql-block"> 碑如长剑惊天倚,</p><p class="ql-block"> 十万骆驼拉不起。</p> <p class="ql-block"> 我们依次从碑石掏空的肚子里穿过,走到碑石的后面。站在碑石与山体中间。只见整条碑石已从上到下的与山体分离。形成了一米多宽的夹缝。</p><p class="ql-block"> 往上抬头一看,两边石壁形成一线天。蓝天衬托下的朵朵白云,悠然地从头顶上飘过。借着洒下的一缕阳光,照射在石壁上,当年工匠的錾凿的痕迹,清晰可见,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和熙的春风,带着山野的清新,草木的芳香,从山上沿一线天吹下来,给我们带来无限惬意的感觉。山风似乎在用无声的语言在呼唤:欢迎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访客。</p> <p class="ql-block"> 时值正午了,大家在碑石前,找了平整的草地,拿出了带来的熟食干粮,一边吃、一边听容大哥讲叙阳山轶闻。</p><p class="ql-block"> 他说道:阳山这一带有很多与当年采石有关的地名。我们在来的路上遇到一个叫"锁石"的地名。当年,那里是采石民工居住的地方。以致后来,锁石村很多村民以石匠为生。</p><p class="ql-block"> 他特别提到"坟头"这个地名。据说当年开采碑材时,死伤了无数民工。有的是采石时死伤的、有的是因病而死的、有的是完不成每天要交验三斗三升碎石的任务,遭罚挨打致死的。惨死的三千多民工被埋在山下的"万人坑"。这个万人坑隆起的大坟包,被人称作坟头。</p><p class="ql-block"> 听着容大哥讲叙这些历史故事,再回头看看身后的碑材,使我们看到了当年的统治阶级的强暴,也看到了劳动阶级的伟大。碑材不仅壮观雄伟,碑材也使阳山更加壮烈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家吃完野歺,趁着游兴未尽,我们又从碑材右侧山体的一条缝隙,侧着身子,猫着腰,向山顶爬去。</p><p class="ql-block"> 到了山顶,整个阳山全貌一起映入眼帘。偌大的碑额似乎像一面石鼓静静地坐立在碑身旁。站在碑身上,就像站在一条断头的城墙上。这种感受不是亲历者是想像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在山顶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满山的葱绿漫延到公路边。公路上往来的火柴盒般汽车,似乎是在慢慢吞吞的爬行。山上流水汇集到山下的池塘里,影影绰绰地有野禽在觅食。欣赏这一幅山野风景画,只属于"大石碑”探访者的专利。也是阳山给我们南京人的眷顾。</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结束了阳山的游历。下山返回到隘口,取了自行车。准备骑车返程时,大家还不时地回头望望阳山,心里都在默默地念叨:我们这趟阳山没白来,我们终于见识了"大石碑“。真正不虚此行啊!</p><p class="ql-block"> "大石碑"保重吧!</p><p class="ql-block"> 阳山再见啦!</p> <p class="ql-block"> 一叶之秋 作于2022年1月</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南京江宁汤山镇政府成立了"阳山碑材公园管理所",负责碑材的修缮和保护。</p><p class="ql-block"> 20003年,又按明代风格和开采阳山碑材为主脉的理念,建设了"明文化村"。</p><p class="ql-block"> 宽敞的柏油马路从宁杭公路直通景区。景区内沿路顺势铺设了数百级台阶,直达碑材。极大地方便了游客观景。对于我们来说,似乎缺少了当年的野趣。</p><p class="ql-block"> 有了"明文化村”的铺垫和衬托,使访客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文化,认识阳山碑材。可谓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阳山碑材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阳山问碑</p> <p class="ql-block"> 明文化村</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 衙门</p> <p class="ql-block"> 当铺</p> <p class="ql-block"> 药铺</p> <p class="ql-block"> 镖局</p> <p class="ql-block"> 豆腐坊</p> <p class="ql-block"> 祠堂</p> <p class="ql-block"> 客栈</p> <p class="ql-block"> 官府</p> <p class="ql-block"> 阳山碑材前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 注: 以上彩图摄于2022.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