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胜者才,心胜者德——从才德的角度批评张即之书法

黎德良

<p class="ql-block"> 濯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如人也!倒不是说书好人一定好,人好书一定好,主要是说看书的依据与看人的依据是相通的。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连枝。所以只有将论人与论书的道理对应起来,论书才有依靠,才能做到有板有眼,丝丝入扣。</p><p class="ql-block"> 论人。《资治通鉴》有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之所以能称之为圣人,就是因为其才能与德性都是最好的,都达到了顶峰,二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既无才又无德的人是愚昧无知的人,是最差的人。德性完满,但才能有所不济的人是君子,所以需要贤能的人加以辅佐。才能非常优秀,但德性不好的人配不上大人的称号,不能委之以重任,只能当作小人来使用。如此看来,论人唯二,以才德相权衡。做人唯二,凭才德以支撑。才与德是人的两个最重要的支柱。</p><p class="ql-block"> 经世致用。德性不配难以居位;能力不及难以立业。一个人能力再强没有德性,如果对这样的人委以重任,他只会将权力用在个人的利益上,给国家带来损失,给人民带来灾难。一个人德性再好,但没有能力,同样不能委以重任,因为这样的人没有主见,完成不了该要完成的任务,一事无成达不成用人的目的。前者是有大才不能大用,后者是无大才没有大用。总之要以对国家对社会有没有用处,有多大用处加以区分对待。如此待人,何以待书?</p><p class="ql-block"> 论书。卫夫人论书有云:丰筋多力者圣!所谓丰筋指的是丰富饱满,多力指的是遒劲有力。丰富是内容是本质,饱满是形态,合而称之为书德;遒劲是力量,是能力,可以称之为书才。因此,丰筋多力者圣与才德全尽者圣是相应相通的!由此可见,既无书德又无书才是最差的;书德胜于书才的虽然算得上是大好的书法,但能力所欠也是一憾;书才胜于书德的,书法虽好,不能担纲,只能处于襄佐位置,也就是说这样的书法并不值得推崇!</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与人论书时也曾说过,书法要有力,但力不能过,过则显暴。当初我看到这句话时有些疑惑不解,心想古代先贤的经典碑帖中哪一个不是铁画银钩?哪一个不是遒劲有力?而我辈怕的就是没有力,不得力!何来的力过一说呢?带着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惭有所悟。其实真的没力过的道理!只是说需要加强字德的修养,使字德达到能与力道匹配的程度。依赖于心志上的努力!所为有二:一是在质地上的提升;二是在成型上的提升。也就是说书德要受得住书才的冲击! 这好比轮胎质地太差而气充的过多,所以导致爆胎!于书而言就会显得破败不堪,气指意使!所以要把点画质地提炼到钢铁一般的坚韧,点画形态和字体形态调试到成型有致的程度。于此则不怕力度大,只怕力度小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成型也是书德?成型主要是表现完满!其一是体现完美精致,其二是体现守得住,具有强大的忍耐力。二者都是品质的表现,即德性!相反,不成型则表达出来的是一片狼藉,展现的是破败之相。书才与书德就像一部柴油机动力,活塞抵得住,钢套守得住,气压冲得起!马力越大,材质越大,功用也就越大!</p><p class="ql-block"> 张即之是南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以力道而驰名!当时有金人不远万里跋涉求书的故事称史上佳话。我看其书,虽以大字驰名,然以小字佳善。从大字看,其力道有余而形质却明显不足!从上所说可以判定,其书才胜于书德,故为其病痛之所在。或许这就是张即之是南宋著名的书法家,但称不上史上大家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力胜者才,心胜者德。二者兼善为优,二者极致为圣!书道绵绵未有归期!观史鉴今,以期不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