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口子吵架引起的

心灵的好望角

<h3>两口子居家过日子,按理说吵架拌嘴是很正常不过的现象。就是吵架有些过甚,失去了理智,寻常的顿顿摔摔也能稍稍理解。但是如果竟然把献供斋天的供桌也给推倒,泼了素馔不说,还要唤狗给吃掉,那就显然是对上天的大不敬了!</h3> <h3><br>《西游记》第八十八回唐僧师徒一行到达天竺外郡凤仙郡时,适逢这座城一连三年干旱,五谷不生,饿殍千里。老百姓哪还有存活的余地?一开始孙悟空不了解真实情况,就要逞强,觉得求场雨还不是举手之劳!于是念动咒语把东海龙王招来,了解情况以后才发现,这可不是那么简单随意的事。再后来自报奋勇去天庭找玉皇大帝,才更确切的知道,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这个凤仙郡的郡侯上官氏和老婆吵架,怒不可遏,打翻了供桌,把素馔还喂了狗。适逢那天正好是十二月二十五日,玉皇大帝亲自出行,监视万天,这一切可都是尽收眼底。上帝震怒,这才对这个凤仙郡给出这样三年干旱的惩戒。</h3> <h3>分析其成因,一切源头都是来自于凤仙郡郡侯上官氏和老婆吵架的原因。至于是因为那郡侯偷养外宅败露了,还是上级部门找他谈话了,还是哪个下级顶撞自己了,还是哪项款项的账目对不上账了,总起来不得而知。反正这位郡侯心情极不爽。回到家之后,又领教了家里的那位的一顿“河东狮吼”。可惜这位郡侯没有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那样的“胸怀”。当年的苏格拉底被吼上一阵不说,还要享受被迎面泼上一盆水的待遇。就是这样的情况,只见苏格拉底抹一把脸上的水之后,还要坦然的对恰好来家里的客人说:我不是说嘛,打雷之后,必然会有一场暴雨的!当然那位上官郡侯也没有后辈诗人泰戈尔的气度,发出感慨: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而那位郡侯上官氏有的就是盛怒之下:掀桌子,踢板凳。可别忘了,你这随手掀翻的可是献供斋天的供桌!这供桌供奉的不仅是对上天的供物,而且是代表全凤仙郡对上苍的一种敬仰!如果是其他天神、地仙汇报的,那可能还能有一些转述或小道消息的折扣,但这可是玉皇大帝自己亲眼目睹的。</h3> <h3>即使为此盛怒之下,玉皇大帝还是没有完全做绝的。只是给“约法三章”:高十丈的米山让那拳头大的小鸡有一天啄尽;二十丈高的面山让那金毛哈巴狗有一天舔尽;手指粗的一尺三四寸的金锁的锁梃,让那灯焰儿有一天给烧断。只要有一天这三条都做到了,那个凤仙郡的罪过也就给抵消了。是后来孙悟空了解了真实情况,责成那郡侯上官氏带领全城“市民”: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经历一番诚心皈依念佛之后,玉皇大帝都发现那三条竟然都实现了。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打雷、布云、起风,再后来的下足了三尺四十二点的雨,从而解决了这连续三年干旱的灾害问题。</h3> <h3><br>相信经历这一番挫折之后,郡侯上官氏夫妇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从他后来号召百姓,迅捷的修建起那“甘霖普济寺”做纪念,左侧给唐僧师徒立众生祠,又答谢雷神、龙神等等,充分说明他的一片诚心之外,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还是逐步在提高的。贤内助让那位上官郡侯没有了“后院起火”的担忧,郡侯一门心思的专注于为民服务,自己家庭和谐的同时,满城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已经形成。<br></h3> <h3><br>两口子吵架拌嘴,在平常老百姓那里,确实常见。常言说得好: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但是放在一城之郡侯的上官氏那儿,就不是那么一般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关系着满城百姓的身家性命的。俗话说: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套用汪国真的诗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的吐露真诚!也就是说,既然选择了做一城之郡侯,就应该为全城的老百姓负责,有那份应有的担当。不能因为家里有一声所谓的“河东狮吼”,就完全失去了理智,不管不顾!<br></h3> <h3><br>其实,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包括寻常百姓,不能抱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心理,言行举止而肆无忌惮,无所顾忌;更包括那位上官郡侯,不能因为自己位高权重,掌握一定的权力就忘乎所以,得意忘形;上官郡侯的老婆,也不能总抱有那种所谓的“夫贵妻荣”的念头;至于玉皇大帝,是否应该想,并不应该是郡侯两口子的失误,而要株连到全凤仙郡满城百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