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三分地

秀儿一赵秀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间有个传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路过一处农家歇脚,农夫见这一行人气质不凡,便问:“请问贵人您家里有多少良田呢?”乾隆笑答道“我只有一亩三分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夫楞住了,他的家人随从都穿的这么体面?这老先生怎么说他家只有“一亩三分地?”其实,乾隆没有骗他,就是“一亩三分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吗?皇帝为什么说他只有“一亩三分地”呢? 回答这问题我要先讲一个地方〈先农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农坛位于北京永定门大街西,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先农,是指炎帝,他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明清两朝帝王在这里建坛,每年到这里祭祀先农,并仿效先农,亲自耕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是耕种的大好时节,皇帝要去先农坛进行农耕祭礼,在中国古代单数也就是一、三、五、七、九被当做阳数,皇帝肯定是至阳之身,但是皇帝又不能太过劳累,就取最小的“一”和“三”数,于是就有了“一亩三分地”。这“一亩三分地”是皇帝亲自耕种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明清两代天子亲耕,成为重要的礼俗,这一天,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然后开始亲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皇帝耕田时,左手执鞭,右手握犁,前面若干官员牵着牛,旁边有老农协助扶犁,往返犁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正常仪式就结束了。皇帝耕田完毕,王公大臣上场,皇帝要坐上观耕台上,观看王公大臣耕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观耕台,为清乾隆年间建造,观耕台占地面积约508平方米,台高1.9米,面积16平方米,东西南三面设九级台阶,踏步为汉白玉条石,边沿雕刻莲花图案。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头为龙云雕刻,地面方砖细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天到了“一亩三分地”亲耕耤田收获时,卫兵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就又有了一个典故“吃皇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岁殿,是先农坛最高大的宫殿,这里原是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占地9076平方米。现在的太岁殿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刚好在我们参观时能学习更多的古代建筑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岁,中国古代采用六十甲子纪年,正好与六十位太岁一一对应,称为一个甲子。每一年上天会派一位神仙(太岁)出来值年,负责审查人间善恶。皇帝拜太岁是祭拜轮值太岁,保佑国泰民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建筑博物馆就建在太岁殿里,在参观大殿的同时可以发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精彩纷呈。被誉为“稀世国宝”的北京隆福寺藻井珍藏于气势恢弘的太岁殿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花,是遮蔽建筑内顶部的构件,而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则称作“藻井”上面的每一方格为一井。上有雕刻花鸟,彩画神仙等名藻井,“藻井”一词最早见于汉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器用》中还记载着藻井的一些别名:“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又谓之覆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藻井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是博物馆保存的最漂亮的藻井,最值得观赏的藻井,其顶部有1400颗星象图,据传是参照唐代一幅二十八星宿神像图,绘制的是天上宫阙,藻井本身精雕细透,加上头顶星辰,宛若天官。被誉为稀世国宝和镇馆之宝,为国家一级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悬挂的这个藻井,虽精美程度稍逊,但井芯非常独特,是由金丝楠木精雕而成的盘龙镜。一条大龙呼之欲出,隐约还能看到隐隐发出的金色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岁殿院落外的东南侧,有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焚帛炉一座,为焚烧纸帛祭文之用。黑色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须弥底座,正面设三个大小不同的拱券门,四角有圆形磨砖圆柱,柱上砖制额枋处雕刻明代旋子彩画,上置砖仿木五彩单翘单昂斗硕,这是国家保护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阙,古式宫殿,祠庙或陵前的高台。古代宫门的代称,阙门(宫门。也称官阙)。</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榫卯,是两个木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早在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己经开始使用榫卯,巨大的建筑不用一颗钉,完全是榫卯。古代中国是世界中心,诸多技术均领先世界水平,即使现代也仍然让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瓦当,是指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的最前端遮挡。起于西汉和东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名为瓦当。它的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瓦当在古代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一张照片是北京天宁寺塔,据梁思成考证应为辽代建造,明清两代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是北京现存著名的古塔之一。梁思成先生为这古塔的立面谱出了一曲无声的乐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音乐和建筑是不同门类的艺术,但“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话,道出了音乐和建筑相互关系的深刻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的古代建筑,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华彩于世界东方,这里精彩的古建有汉之古韵,唐之雄伟,宋之绮丽,元之淡然,明清之风范,中国各时期建筑风格尽收眼底,从中国古代建筑辉煌,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聆听到五千年的生命脉动!我兴奋的和朋友们说:“一亩三分地”您来对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