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南高峰千人洞》,是杭州著名的洞穴。乘87路公交车经满觉陇路到烟霞洞,登高约60米就能到达此洞。<br>满觉陇,亦称满陇、满家弄,位于杭州西湖以南,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条山谷。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 建有圆兴院,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为满觉院,满觉意为“圆满的觉悟”,地因寺而得名。 满觉陇路,南起虎跑路,经石屋洞,盘山而上与龙井路相接,沿途植满桂花树。每当国庆节前后,桂花飘香,沁芳宜人,是著名的"满陇桂雨"景点。沿途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统称"烟霞三洞",是杭州著名的洞穴,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h3> <h3>在满觉陇路烟霞洞公交站旁,有一座《湖山无恙》一《六桂香远》连体亭。</h3> <h3>《湖山无恙》亭,为一四柱翘角攒尖顶石亭,亭柱间设简便石凳,体量略大;亭匾“湖山无恙”由宋涛题写,二侧楹联为:“佳日在春秋,莫忘寻茶赏桂;清游无远近,何仿倚石迷花。”由尚佐文撰,蒋北耿书。亭匾中的"湖山",是指西湖及周边群山。上联中的“寻茶赏桂”是指龙井茶和满觉陇观赏桂花;而“倚石迷花”指的是烟霞三洞造像题刻。都是写景,表明此处是一座登山观景亭。</h3> <h3>《六桂香远》亭,为一四柱硬山顶亭,亭柱间设简便石凳,体量稍小。亭匾“六桂香远”由王水法题写,镌刻在二侧石柱上的楹联为:“烟霞濡墨天边落;秋月穿云岭上明。”由蔡云超撰书。<br>《六桂香远》亭虽与《湖山无恙》亭紧密连体,但建亭历史和亭名的含义却大相径庭。据有关资料记载,“六桂香远”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与居住在翁家山的翁姓有关。早年的翁家山少有人居住,是明代来自于福建上杭的翁氏先人经过艰辛的劳作,才发展至今。有关翁氏的源流,每一种古籍的考证几乎都是完全相同的。譬如,《姓纂》一书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由此可见,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儿子。唐末五代、京兆翁氏35世祖何公随父轩公入闽,侨居莆田福兴里竹啸庄,传至39代干度公(898-951),官拜闽国补阙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在闽国灭亡时为避战祸携妻子归隐莆田并将六子改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宋初三科举中,此六子先后中进士并跻身仕途,称“三科六进士”,当朝六兄弟齐荣、显赫一时,即所誉“六桂联辉”;由此而始建历史上著名的“六桂堂”。一千多年来,“六桂”后人枝繁叶茂,不仅传遍江南,且在海外也有长足发展。而其中的翁姓就有一支人马落户在现今的翁家山。为纪念先祖,特在翁家山麓筑造“六桂香远”亭。只是,隨着朝代的更迭,古亭早已废弃。现在的这座亭是在满觉陇路整治时筑造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座记念亭。</h3> <h3>经满觉陇路烟霞洞停车场登南高峰,登山不久,南山著名的洞穴一一千人洞就在眼前。这是《千人洞》整修前拍摄的照片,洞口还没有铁栅栏。<br>《千人洞》是一处天然溶洞,现洞口位于从烟霞洞后门登南高峰顶的路旁。据说,早年发现千人洞的时候不像现在,洞口距地面有近3米高度。又据资料介绍,下洞的坡很陡,也很滑,通道向下倾斜。此洞被文人记录,大概是从南宋起始。最早有此洞记录的地方志书是《淳佑临安志》。该书卷9《诸洞》云:“蝙蝠洞,在钱塘县烟霞石屋洞后,内多蝙蝠,因以名之。古老传云:‘洞极深广,无泉,建炎间,因兵火时里人避难于中,容数百人,因而获免。’今在尼庵民屋后。” 关于千人洞的结构,网上有文章说:“全洞分上、中、下3洞室。上洞最大,长约80米,宽约20米,最宽处50米,高在2米以下,倾斜20至30度。中洞为一长约50米,宽1至2米的斜洞,有3级陡坎,其中第3级状似竖井,陡深难行。下洞坡度平缓,倾斜约12度,高仅1至1.5米。洞内分布有石钟乳、石瀑等岩溶景貌,还有大量崩坍岩块。”<br>《千人洞》应该是很早就被当地居民发现了,俗称“蝙蝠洞”,因为其中有许多的蝙蝠。明朝《西湖游览志》卷3说:“蝙蝠洞,……内产蝙蝠,大者如鸦,亦有纯白者,其粪即‘夜明砂’也。”<br>西湖南高峰洞壑众多,大大小小,被称为“蝙蝠洞”的至少有两个,一个是石屋洞侧门旁边的小洞,正如《武林旧事》卷5所说:石屋洞“洞后又一石洞,名‘蝙蝠洞’。”另外一个就是千人洞。</h3> <h3>2000年,有关部门对"千人洞"和"无名洞"进行了整修。为了安全,现在《千人洞》洞口已用铁栅栏挡住,不许游人入洞。</h3> <h3>《咫尺摩天》亭,位于"千人洞"前右侧平台上,是2020年新建的一座四柱欑尖顶木结构亭,亭内置美人靠。额上亭匾由戴家妙题写,二侧一组抱柱楹联为:“峰峦叠翠拾空揽胜拏云上;洞涧传声摇碧攀风得气中。” 由王其煌撰,宋涛书。<br></h3> <h3>我们在《千人洞》前亭边留了个留影。</h3> <h3>离开千人洞,往三台山,需经南高峰。南高峰海拔不到300米,却可观江(钱塘江)望湖(西湖)。这是站在山顶眺望西湖的镜头。</h3> <h3>南高峰上的唯一建筑一一"骋望亭"。</h3> <h3>茶园。</h3> <h3>下山的路。</h3> <h3>南高峰指示牌。</h3> <h3>从南高峰往三台山,是完整的石板路。</h3> <h3>三台阁,传统建筑常见名称。三台是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的总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br>杭州《三台阁》位于风光旖旎的三台山顶,为游客登高望远的好去处。临阁远眺,山峦叠翠,碧湖如镜,湖西全景可尽收眼底。三台阁最初出现在明代周龙所绘的西湖全景图上,在明崇祯年间所刊《天下名山胜概记》中的"西湖全图"上更有清晰的描绘。随着岁月流转,原阁早已不复存在。2004年重建该景点,恢复后的三台阁建筑面积266平方米,高19.5米,为二层八角重檐建筑。《三台阁》匾,悬挂在二层东向额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题写。在修复三台阁的同时,还修复完成了上山游步道,该游步道还与中国茶叶博物馆及南高峰等景点相连,使该设施成为湖西景区"登山兼可看湖,游湖又可赏山"的一处游览空间节点,让这处建在海拔80多米高山顶的小亭阁显得很不一般。<br>为什么古人要把三台阁建在这么高的地方呢?首先是因为美景总在险远的地方。其次在三台阁有丰富的人文积淀,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朴学大师俞樾的墓都选择在此。还有,这里人迹较少,古代名人都喜欢在幽静的美景中讲学治书,只有杭州这样美丽的湖山,才能成就文人们的期望;也只有文人的韵味,才能成就湖山之外的人文美景。站在阁中,大家极目远眺,可见西湖、龙井、茶园、山脉错落有致,这三台山路串起的一溜美景正可谓"登山兼可看湖,游湖又可赏山"。</h3> <h3>《三台阁》底楼有二块用草书题写的横匾。一块为"天地大观",位于"三台阁"匾下方,系集于右任字。于右任,早年同盟会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二侧有一组抱柱楹联:"小乌悠闲,台边穿水去;丛云忙碌,阁外拥山来。"由王漱居撰书。</h3> <h3>"天地大观"。</h3> <h3>另一块匾为"山水清气",也是集于右任字。二侧也有一组抱柱楹联:"眼底湖山真似画;胸中志趣贵齐贤。"由吴亚卿撰,卢前书。</h3> <h3>"山水清气"。</h3> <h3>从三台山下山到三台山路,也是下坡路,有一段是平整的石板路。</h3> <h3>三台山东麓有陈夔龙墓与俞樾的墓。<br>这二座大墓,原本都是家族墓地,而且二家还有点沾亲带故。陈夔龙曾娶过三任夫人,前两个都是因病离世,最后娶的夫人许禧身,是浙江杭州的名门望族许家小姐,著名的许家大院就在横河桥。许禧身之父许乃恩,举人出身,哥哥许佑身为俞樾女婿。许乃恩有兄弟,其中三人进士,四人为举人,尽是科第出身。门楣上有"七子登科"的匾额 。</h3> <h3>陈夔龙的墓。</h3> <h3>俞樾(曲园)墓。<br><br></h3> <h3>陈夔龙(1857-1948),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阳人,清光绪进士。庚子年(1900)任顺天府尹,后历任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2004年按照陈氏后人的回忆、古籍图片记载及现场踏勘恢复,重修墓主体及墓道,并在墓前复原了牌坊,重现了旧时景观。</h3> <h3>陈夔龙墓道有二座石牌枋。一座为二柱牌坊,西面枋上镌刻"书生本色",柱上镌刻楹联为"陵变谷迁藏逸社;水流云在办遗文。"由王漱居撰书。东面枋上镌刻"寄迹湖山",柱上镌刻楹联为:"圣湖山水接吴淞,泉下重裁锦句;芳陌楼台胜花近,堤边又倒金樽。"由张学理撰,王冬龄书。</h3> <h3>另一座四柱牌坊。西面枋上镌刻"光宣故老",柱上镌刻二组楹联为:"为政有能名,占籍贵阳无所愧;吟诗联逸社,安魂湖畔亦其宜。"由吴亚卿撰书。"白发卧沧江,花近楼高,公自登临思往事;青山峙高冢,水流云在,我来凭吊话前朝。"由王翼奇撰书。东面枋上镌刻"黔灵秀出",柱上镌刻二组楹联为:"蕉鹿梦回,振缨九牧;光宣诗在,吟味三台。"由王其煌撰,周国城书。"扬历忆青云,都会林泉终晦迹;遗文证鸿雪,江关诗赋每招魂。"由王翼奇撰,刘艺书。</h3> <h3>二座名人墓,相比较,俞樾墓道就没有陈夔龙墓道气派,也许是陈夔龙官位比俞樾要高,官运比较亨通的缘故吧?但在人文建树方面,我认为俞樾的名声却是超过陈夔龙,影响更大,至少在苏州,杭州江浙一带。</h3> <h3>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省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这是俞樾墓前的雕刻石像。<br>杭州孤山西泠印社旁边的"俞楼"(俞曲园纪念馆)有俞樾详细的资料。这里介绍纪念馆内二组著名的楹联。<br>一组是俞樾自撰联:“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南山北沿堤选胜,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由当代著名学者周谷城书。上联讲修俞楼的都是当朝名臣名士,不需五百年此楼就是名楼了。言外之意说,数百年之后俞楼将与苏堤、六一泉一样成为西湖之胜景。如今看来,此话并非妄言。下联说俞楼的地理位置,背山面湖,西望“苏堤”,东靠“六一泉”。“六一”是北宋名臣欧阳修晚年的号,欧阳修说他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古琴一张,棋一局,置酒一壶,加上他老翁一个,便是六个一,自称“六一居士”。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为纪念欧阳修,以"六一"名泉,且撰泉铭。苏东坡可以说是欧阳修的门生。<br>另一组楹联在纪念馆内,俞樾画像两边墙上:“千古一诗人,文章有神交有道;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由谭钟麟集句並书。上联写人,下联写宅,非常雅切。联中"千古一诗人"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经青山吊李翰林》:"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意指李白是自古以来最杰出的诗人。"文章有神交有道"出自杜甫《苏端薜复筵简薛华醉歌》:"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杜甫赞誉苏端、薛复诗文创作如有神助,交游皆为有道德之人。《五湖三亩宅》出自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指丘为在故乡太湖的房屋。《青山为屋水为邻》出自金代诗人刘汲《题西岩》:“卜筑西岩最可人,青山为屋水为邻。”描写山水为邻的居住环境。联旁有题跋:荫甫前辈主讲诂经精舍十余年,多所成就,门下士徐花农、庶常等为筑俞楼于精舍之西,彭雪琴侍郎为点缀花石以韵之,一时文人题咏满堂,假集四语,书呈粲正。馆侍谭钟麟并饯(跋文中提到的“荫甫”为俞樾字。“诂经精舍”是俞樾在杭州讲学之所在,历时三十一年,它与杭州明清时代最出名的敷文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同为四大书院。“徐花农、庶常等”皆为俞樾门生,而徐花农即徐琪(1849—1918)字,号俞楼,内阁学士,官至兵部侍郎,俞樾最得意门生。他对俞樾尊敬有加,俞楼就是他邀集诸门生为俞樾所筑。俞樾去世,徐琪悲痛万分,作长联哭挽,其上联云:“四十年身侍门墙,谊属师生、恩侔父子,溯饮食教诲以至家计支持,自游庠始通籍,迨抽簪悉绕慈怀念虑,最伤心前度书来,未及月余,竟以此缄绝笔,何日见公、何日报公?只萧寺清斋,尽情一哭。”读来可谓字字血泪。俞楼后有他的题刻。谭钟麟曾任杭州遗缺知府,官至陕西巡抚,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之父。彭雪琴是湘军水师提督彭玉麟,俞樾好友,曾资助修建俞楼)。</h3> <h3>从烟霞洞登山,经南高峰到三台阁后下山,再经陈夔龙墓到三台山路。全程约二个多小时,大都是下山的游步道,比较轻松。是老年人登山较为理想的一条山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