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堂中学“校园文化墙建设”巡礼 <h5>文 / 梦雅斋</h5> <h5><font color="#ed2308"> 景观石“文化主题”</font></h5> <b>第一章 前 言</b><br><br><h5> 校园文化秉承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于一方水土之文明、一地人文之崛起、一片家园之兴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br> 秩堂为茶水源头、神农故邑、三大学士故里,历史悠久,底蕴厚重。这里山川形胜,毓秀钟灵,茶山茶水茶乡,湘赣享盛誉,县名之渊源。古往今来,英才辈出,人文蔚起,于斯为盛。远古神农尝百草,首识茶叶,千年国饮,肇始于此;古圣先贤,自强不息,砥砺有为,扶君治天下,厚德载物;近代红色热土,风起云涌,英雄儿女,九死一生赴国难,勇于担当。尤其是李东阳、张治、彭维新三大学士,出身贫寒而卓砺自强,奋起于僻壤,鹤立于朝廷,名著官声,德业文章,闻名于世,古今共仰。<br> 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地方经典历史文化,推崇"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治学态度,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胸怀,遵循"励志笃学,明理修德″的千古校训,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办学品牌,激励和鞭策莘莘学子励志成才,振兴泱泱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h5> <h5><font color="#ed2308"> 秩堂中学文化长廊</font></h5> <b>第二章 秩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b><br><br><div> 顾 问: 谭穆喜 李 峭 丁攸平<br> 组 长: 刘一冰<br> 副 组 长: 谭芹芹 肖景昊<br> 文化监理: 龙雪哲<br> 工程监理: 兰柏连<br> 工艺制作: 一九广告<br> 数据测量: 陈建福 刘杨杨<br> 现场协作: 杨年华 谭 辉 龙 遨<br> 成 员: 全体教职工<br><br></div><div> 2021年11月7日<br><br><br></div> <b>第三章 学校内核</b><br><br><h5>景观石“文化主题碑刻”:<b>自强不息,担当有为</b>。<br>学校精神:<b>自强不息砥砺成才,志存高远担当有为</b>。<br>办学思想:<b>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b>。<br>办学目标:<b>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b><br>办学理念:<b>思想教育为首,文化教育为主,健身强体为基</b>。<br>办学思路:<b>德育核心,教学中心,教研领路,质量争优。</b><br><br></h5><h5>校 训:<b>励志笃学 明理修德</b><br>校 风:<b>修德笃学 健体成才</b><br>教 风:<b>敬业善导 厚生乐教</b><br>学 风:<b>勤学好问 博学多思</b></h5> <h5><b>第四章 秩堂中学简介</b><br><br> 茶陵县秩堂中学,位于秩堂镇毗塘村枞山里,占地80亩,系1995年原名列宁中学搬迁而新办的乡镇中学,前身为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7月在小田寨下坪创办的“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1958年12月经茶陵县委研究决定改为列宁中学,2008年12月经县长议教会改名为秩堂中学。<br> 至今,学校有大型建筑8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仪器等电化教学设备先进齐全,校藏图书1.8万余册,现有教学班级12个,教职工40余人,学生500余人,已建成园林式可持续发展学校。<br> 学校秉承“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学术思想,培养“自强不息励志成才,志存高远担当有为”的革命精神,遵循“励志笃学、明理修德”的千古校训,弘扬“思想教育为首,文化教育为主,健身强体为基”的办学理念,实现“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为本,打造教育教学理念新颖、管理水平领先、办学效益较高的基础教育基地。<br> 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桃李满园自强不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多年位居全县前列。</h5> <b>第五章 秩堂中学发展史</b><br><br><h5> “秩堂中学”原名“列宁中学”,前身为“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史称“红色革命摇篮”,硝烟中诞生,风雨里磨炼,阳光下成长,新时期发展,已经走过90多载峥嵘岁月,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中小学毕业生3万余人,其中涌现了不少“优秀学生”和“杰出校友”,走出国门引领潮流者枚不胜举。</h5><br><b>一、硝烟中诞生的红色学校</b><br> <div>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发展湘赣革命根据地文化,普及革命斗争教育,培养革命军事力量,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7月在秩堂乡小田村寨下坪创办了“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后因敌人多次围剿,于1931年12月迁入毗塘村洲头的雩江书院,到1933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停办。<br>当时办学的宗旨是:教育为工农兵开门,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苏区,通过考试编为甲乙丙三班,分班教学。学生一律享受免费教育,并集体在校餐宿。开始只有68人,次年便增到100多人。学校开设了政治、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生理卫生、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教材是老师们自编自印的,内容丰富,结合实际,容易被学生接受。 <br> 学校创办时由共产党员陈国清任校长,县团委秘书邓永耀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三个月后,陈国清调到上级机关,县委书记贺碧如兼任校长,学校搬迁雩江书院后邓永耀任校长。战争中的列宁学校得到了当时党组织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谭余保、萧克、刘道生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先后来校指导过工作。<br> 土地革命时期列宁学校创办近4年,培养了红军战士和革命干部200多人,是迄今为止全国32所列宁学校中现存最完好的一座红色摇篮。<br><br><b>二、风雨里磨炼的革命摇篮</b></div><div><b><br></b> 红军长征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和迫害,列宁学校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被迫停办了18年。<br> 雩江书院内的列宁学校于解放后的1952年复办,为当年全乡唯一的高级小学,起初叫毗塘中心小学,后又叫毗塘完小,后来更名为皇塘完小,1958年12月茶陵县委决定更名为列宁中学。<br> 1956年5月5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同志从井冈山返回茶陵时来校视察并题字“列宁学校”。<br> 学校旧址雩江书院,1984年10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br><br><b>三、阳光下成长的列宁中学</b></div><div><b><br></b>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提出“思想教育为首、文化教育为主、健身强体为基”的办学理念,大力发掘“红色摇篮”的历史价值,努力推崇“三大学士”的治学精神,教育教学出现新气象。<br> 1990年12月,学校举行了隆重的60周年校庆活动,与会人员达3000多人,整理陈列了一些校史资料,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刘长希等老校友、老红军回到母校参加庆典。<br> 1995年8月,学校搬迁至毗塘枞山里,实行老校(雩江书院)、新校(枞山里)两地办学。<br> 1997年8月,小田中学并入列宁中学。<br> 2005年7月,撤老校并新校,列宁中学合二为一,形成管理一体化,旧址为秩堂中心小学即“列宁学校”。<br><br><b>四、新时期发展的秩堂中学</b><br><br></div><div>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教育管理也与时俱进。列宁中学因搬迁新址办学,为便于教育行政管理,保留“列宁小学”的历史传统,2008年12月21日经县长议教会决定新址为秩堂中学,雩江书院老校址恢复为“列宁学校”。<br> 现今的秩堂中学坐落在彭家祠墟上南面的毗塘枞山里,有大型建筑8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仪器等电化教学设备先进齐全,校藏图书1.8万余册,已建成园林式可持续发展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多年位居全县前列。<br><br><br></div> <b>第六章 历史文化</b><br><br><b> 秩堂历史沿革</b><br><br> 秩堂古称茶乡,1961年3月以前含今秩堂镇全境和今高陇镇的光泉村、龙匣村。<br> 六千多年前炎帝神农氏在茶山即景阳山发现茶之妙用史称“茶乡”;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于越国和楚国,有晓塘战国古城军事机构,属楚国苍梧郡茶乡令管辖;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茶陵置县后,秩堂隶属于茶陵县;东汉建安20年建有湘赣边界城塘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属长沙潭州府茶陵县所辖。隋唐时期,秩堂为江南西道南云州,初为攸县境,后隶属湘潭县治。晚唐五代宋元时期秩堂属茶陵州永安镇,名茶江里。元明之际又称大田。明代为“雩江乡”。清代顺治十二年(1653)全州33里并为24都,雩江乡划为十六、十七、十八都,俗称“上三都”,隶属湖南省长沙府茶陵州茶陵乡。因明清两代迭出李东阳、张治、彭维新三大学士,清道光28年(1849)又誉为“三大学士故里”。<br> 民国二年(1913)原十六、十七、十八都并为雩江乡,民国后期属阜阳乡。“秩堂”一词,原系彭家祠宗祠“秩叙堂”之简称,旧为村名,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乡名沿用至今。<br> 1958年10月,秩堂、皇塘二乡与高陇合并成立建苏人民公社。1961年3月,秩堂、皇塘二乡从建苏公社划出,组建为秩堂人民公社。以前属皇塘乡石龙村的光泉和龙集两个组留在建苏公社易名的高陇公社。1974年8月24日,东坑、锡湖、金湖、太湖、小田、黄草6个大队从秩堂公社划出建立小田总支,行政单例,后为小田公社。1984年2月,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队”为“组”。 2005年1月,小田乡归并秩堂乡。2009年12月,撤乡设镇。<br> 相关资料统计,关于秩堂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年,民间传说的历史有4500年,考古发现的历史有7000年!<br><br><b> 神农与景阳山</b><div><b><br></b> 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第八代炎帝姜榆罔,率领神农氏族远离故土陕西姜水,从中原大地往南迁徙到湖南茶陵定居。<br> 有一天,神农氏炎帝姜榆罔带着部落成员溯茶水而上,采药狩猎,不幸中毒,头痛难受,看见傍边一棵树上的叶芽鲜亮,感觉不错,就随手摘来放到嘴里咀嚼,忽然感到神清气爽来了精神,原来这叶芽有消肿解毒生津之功效,才知道这叶芽是灵丹妙药!<br> 炎帝姜榆罔就把此树命名为“茶”,继而把发现茶叶之山叫茶山(唐代陆羽《茶经》后称景阳山),把茶山之水叫茶水,把茶山之阴茶水流域叫茶乡。后来因炎帝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名茶陵。<br><br><b> 晓塘战国古城与越楚古墓</b></div><div><b><br></b> 2014年底发掘的“晓塘战国古城”,最早是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75年之间越国兴建的戍守边陲的防御工事“城塘关”,其后是公元前473年至公元前306年或稍后之间楚国利用“城塘关旧址”重建的“晓塘城堡”。而“越楚古墓”的主人则是守城将领或镇辖士大夫。<br> “晓塘战国古城与越楚古墓”,位于罗霄山脉中段西麓湘赣边湖南省茶陵县秩堂镇晓塘村境内。<br> 战国古城与大型墓群的发掘,重现了战国中晚期楚国东南部的政治版图和军事布局,意义重大。可以说,战国时期南中国区域楚国与百越民族的政治版图因龙虎斗而不断变更,先是越国的版图向西越过了“湘赣边界”的“吴头楚尾”侵入“缓冲地带原始茶乡”,后是楚国的版图强势东扩而深入到罗霄山中“缓冲地带原始茶乡”,并建制楚国东南部的政治军事中心,承担着“维稳一方”的重要使命。<br> 晓塘战国古城与越楚古墓的考究,足以证明茶乡一带在战国时期地位重要、人烟兴旺、历史厚重!<br><br><br><b> 秩堂文化精神</b><br><br> 秩堂古称茶乡,是茶陵茶乡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秩堂文化由农耕文明发展演变成士农文化、红色文化、时代文化,融入茶乡文化并形成主要元素,外延广阔、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元素鲜明。<br> 秩堂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与融合,再发展再演变再融合,大同小异,主要彰显了七种精神:<br> 一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英雄精神;<br> 二是人多力量大、集体智慧广、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br> 三是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吃得苦、不怕死的霸蛮精神。<br> 四是神农尝百草、采药救苍生、老黄牛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br> 五是学士图万化、耕读传家、穷则思变、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br> 六是积德行善、乐于助人、数典念祖、涌泉相报的感恩精神;<br> 七是廉洁奉公、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本性精神。<br></div> <h5><font color="#ed2308"> 三大学士铜像</font></h5> <b>秩堂历史人物</b><br> <br><b> 古代人物</b><br> 谭斗南:(1156 ~1190),秩堂沂江村大附坪人,南宋驸马、文武状元、御前侍卫,参与政变失败被杀。<br> 李 祁:(1299 ~1372),原秩堂龙集村人,元代状元,浙江提举,元末明初第一诗人。<br> 李东阳:(1447 ~1516),祖籍茶陵秩堂龙匣村,明代首辅大学士、内阁大臣、茶陵诗派领袖。<br> 谭玉瑞:( 1448~1504) ,秩堂毗塘村人,明代进士,礼部行人司正,钦差大使。<br> 张 治:(1488~1550) ,秩堂毗塘村月江人,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内阁大臣。<br> 廖希颜:(1509~1548) ,秩堂东首村人,明代浙江按察使。<br> 谭希思:(1542~1623) ,秩堂毗塘村人,明代四川巡抚。<br> 彭维新:(1679~1769),秩堂石龙村人,清代御师、协办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臣。<br><br><b> 民国人物</b><br> 彭国栋:(1902~1988),秩堂彭家祠村人,国民党中将,世界历史学家。<br> 彭问津:(1903~1963),秩堂彭家祠村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国民党196师少将师长,抗日名将。<br> 李文开:(1910~1985),秩堂毗塘村龙头人,国民党上校、代师长,特赦战犯,茶陵县政协委员。 <br> 谭国俊:(1925~ ? ) ,秩堂晓塘村人,台湾国民党中将。<br><br><b> 新中国人物</b><br> 陈希云:(19 02~1957),秩堂合户村人,中国粮食部第一副部长兼党委书记。<br> 彭柏山:(1910 ~1968),左联作家,新四军干部,上海市委宣传部长。<br> 龙书金: (1910~2003),秩堂东首村人,共和国少将,历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br> 谭文邦:(1911 ~191987 ),秩堂小田村人,共和国少将,湖南省军区政委。<br> 李振声:(1919~1974),秩堂彭家祠村人,共和国少将,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br><br> <b>第七章 乡愁文化</b><br><br><div> <b> 千古祠堂万年坊</b><br> <br> 祠堂是中华民族讲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宣传栏, 是鼓励本族子孙读书科考、光宗耀祖和严防族人数典忘祖、不守规矩、不行孝道的奖惩之地。 <br> 秩堂境内谭家祠、李家祠、彭家祠、刘家祠、龙家祠、陈家祠等众多的祠堂,年代久远却庄严巍峨,以一种无可言喻的姿态教导着族人,似乎在期望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追根溯源敦亲睦族”、“慎终追远崇德尚贤”、“修身齐家振兴中华”,也庇护着子孙后代的福祉。 <br> 从这些祠堂里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如南宋文武状元驸马爷谭斗南,元代状元李祁,明代首辅大学士李东阳、文渊阁大学士张治、钦差大使谭玉瑞、浙江按察使廖希颜、四川巡抚谭希思、四川龙安府知州龙庆云,清代协办内阁大学士彭维新,民国中将彭国栋、少将彭问津,共和国革命老干部陈希云、彭柏山,共和国开国少将龙书金、谭文邦、李振声等,以及建国后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的博士、教授、科学家、企业精英等人才群星灿烂,激励后昆,人才辈出。<br> 这些地标式的建筑承载着千百年来姓氏村落所形成的规矩和文化,不仅成为秩堂的独特风景,而且成为一个家族的心灵圣地,更是游子魂牵梦萦的乡愁。<br> 这些历史人文价值不可估量的祠堂,是千秋万代子孙的根系所在,是所有子孙儿女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不忘乡愁、记住乡愁的芊芊情结!作为茶乡子民,我们应该继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br><br> <br><b> 茶乡美食</b><br><br> 源于秩堂地道的美食文化,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传承于中华民国,发展于共和国,讲究色香味,重在选切烤,朝野共享,老幼同福。<br> 茶陵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食材富足。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南迁南巡至茶乡开启了农耕文化,先后大量江西移民融合繁衍,农家菜得以传承发展。祖庵家菜即湘菜,以茶乡地道菜为基础,以“茶陵三宝”生姜、白芷、大蒜脑和吉安辣椒为主要常用佐料,享誉天下。<br> 茶乡美食分为饮品、菜谱、点心三大系列。饮品主要有秩堂什锦茶、秩堂糟烧、晓塘冬酒等口福;菜谱主要有茶壳熏腊肉、柴火烹狗肉、甜酒红烧肉、秩堂血鸭、茶乡河鱼仔、池塘草喂鱼、什锦酿豆腐、酱姜萝卜炖土鸡等席料;点心主要有酱姜酱萝卜、冷水饼、酿豆腐、红薯干、落花生等零食。 <br> 民以食为天,美食即乡愁。岁月不居,乡愁不老。<br><br></div> <h5><font color="#ed2308"> 党建宣传栏</font></h5> <b>第八章 红色文化</b><br><br><b><font color="#ed2308">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font></b><br><b><br></b><div><b>【红色前言】</b><br><br><div>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红色的故事源远流长。保护传承红色资源,就是保护祖国的历史,就是传承民族的灵魂。<br>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br> 建好红色阵地,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彰显新的时代价值。<br><br><b>【红色人物】</b><br><br><b> 国家粮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陈希云</b><br><br> 陈希云(1902—1957),茶陵县秩堂乡墨荘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后勤工作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第一副部长兼党组书记。<br>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乡农会会长、县苏维埃政府财经主任、中共茶陵县委委员、湘赣省苏维埃政府银行行长、财政部长,中共湘赣省省委委员。1934年8月参加长征,历任红六军团17师供给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团供给部部长、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财政部长、红二方面军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195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第一副部长兼党组书记。<br> 1957年2月病逝,享年55岁。<br> <br><br><b> 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彭柏山</b><br><br> 彭柏山(1910 — 1968),茶陵县秩堂乡彭家祠村人,上海市委宣传部长 、现代文学家。<br> 1931年8月加入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从事职业革命活动。1938年秋投笔从戎,奔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文化大革命”中因胡风事件株连遭迫害,1968年被红卫兵折磨致死。 1980年6月被平反昭雪。 <br> 著有反映革命战争的短篇小说《崖边》和长篇小说《战争与人民》,后来出版,被拍成电影。<br><br><br><b> 共和国开国少将龙书金</b><br><br> 龙书金(1910 — 2003),茶陵县秩堂乡东首村人,共和国少将,中共中央委员,历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br> 1929年冬参加乡赤卫队,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吃苦耐劳、作战勇敢著称,战斗英雄。1950年4月,创造“木船打军舰”奇迹,为海南岛的解放立下战功。1955年,任中南公安军司令员兼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1957年到1962年,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1962年到1968年,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党委书记、湖南省委常委。1968年8月,调任新疆军区司令员。 1971年“9·13”事件受影响,1972年被免职,1983年离休。<br> 2003年4月16日在广州病逝,享年93岁。<br><br> <br><b> 共和国开国少将谭文邦</b><br><br> 谭文邦(1911-1987),茶陵县秩堂乡小田村人,,共和国少将,湖南省军区政委。<br>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湘赣军区独立师政治部、红17师政治部、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4年8月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64年到1968年任湖南省军区政委。<br> 1987年8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br><br><br><b> 共和国开国少将李振声</b><br><br> 李振声(1919—1974),茶陵县秩堂乡彭家祠村人,共和国少将,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br> 1930年冬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湘赣军区保卫局侦察科科员、红6军团16师46团政治处干事、团俱乐部主任、连指导员,1934年8月参加长征。1951年,李振声入朝作战,任空18师政委。回国后,历任中南军区空军干部部第二部长、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空9军副政委、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br>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4年逝世,终年55岁。<br></div></div> <b>【红色战斗】</b><br><br><div><b> 塘下战斗</b><br><br> 1933年5月29日,红八军和独立十二师在塘下棠市成功截击国军63师物质运输部队。这次战斗,俘敌团长以下官兵800余人,缴获步枪500余支,机关枪四挺,迫击炮2门,电台1部,子弹、胶鞋、服装,小至女人的口红等物件均应有尽有,总共缴获物资400多担。<br> 塘下战斗的胜利,是继九渡冲战斗后湘赣根据地第二次辉煌的胜利,这两次战斗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鼓舞了湘赣根据地军民的斗志,同时也使红八军得到了补充,武器装备得到改善。这两次歼灭战,给湘赣根据地斗争创造了更有利的形势。<br><br><b> 雪花坳战斗</b><br><br> 1933年8月18日,红十七师师长萧克率领湘赣红军三个团在茶陵独立团的配合下,由小田木冲向雪花坳发动进攻。第五十团和第五十一团埋伏在龙海潭下面的小山里,准备阻击退却之敌,第四十九团担任主攻。 <br> 当红军通过开阔地时,被敌人的火力压制。半山亭周围的地堡群利用机枪封锁了路口,前后、左右和上下形成了一道很强的交叉火力,阻止了红军前进。红军没有重武器,仅有一门迫击炮也因弹药不足而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战至下午,仍然无法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红军伤亡很大。由于敌人设防严密,火力很强,还有飞机配合,红军一次又一次顽强地冲击,都没有成功,伤亡达300余人,被迫撤退。<br> <br><br><b> 五佛岭战斗</b><br><br> 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百万大军开始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并指令西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刘建绪率所部从茶陵向东进攻,占领湘赣省府所在地永新。 <br> 五佛岭是景阳山系梅花山的一部分,坐落在永新与茶陵交界的秩堂乡东部边陲,岭的南北两侧,悬崖峭壁。岭的东西贯穿一条茶陵通往永新的崎岖山道。这条山道,是湖南越过梅花山到江西永新的必经之道。 <br> 红六军团得知湘敌进攻五佛岭的消息后,决定阻击该敌,一面命茶陵独立团严加防守,监视敌人;一面调红十七师隐蔽地进入五佛岭东边的永新高坑待命。<br> 11月8日晨,湘敌十六师、四十七师、四十八师及三十五旅共6个团9000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五佛岭发起进攻,只有300人的茶陵独立团伤亡惨重。正当敌人向第三道工事进逼时,红十七师主力及时赶来,机枪和手榴弹泼水似地倒向了敌人,给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br> 此役激战6小时,缴获步枪500余支,机枪8挺,子弹10余万发,俘敌官兵200名,毙敌约300名,伤敌600名以上。战斗中,茶陵独立团减员近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br> 这场阻击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敌人企图越过梅花山占领永新的计划,鼓舞了根据地的群众。</div> <b>第九章 校友风采 </b><br> <br><b> 科教翘楚 — 彭新华</b><br><br> 彭新华,男,生于1972年,茶陵县秩堂镇石龙村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研究员,是出生地茶陵县乃至株洲地区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br> 列宁中学1988届49班毕业,励志求学,品学兼有,留学德国、爱尔兰等国多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担任第20届国际土壤与耕作研究组织主席;主持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国家杰青、国家重点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等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多篇。 <br> 彭新华教授感恩母校、回报家乡,捐资设立 “秩堂学士奖—彭新华励志奖”, 从2020年起每年奖励秩堂中学中考前三名学子。<br><br><br><b> 科教翘楚 — 郑水林</b><br><br> 郑水林,男,1956年生,茶陵县秩堂镇马首村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导教授,恢复高考制度后秩堂籍第一个名牌大学生,中国化工学专家。<br> 列宁中学1971届6班毕业,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历任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和系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导教授以及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矿物材料分会理事长、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多人。<br> 出版专著20余本,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入选“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br><br><br><b> 科教翘楚 — 刘次林</b><br><br> 刘次林,男,1964年生,茶陵县秩堂镇沂江村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德育研究专家。<br> 恢复高考制度后,秩堂籍第一个博士后学者,茶陵县第一个教育心理学博士专家。<br> 列宁中学1979届27班毕业。曾在祖安中学、茶陵一中、株洲教育学院任教。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主持各级研究课题多项,曾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等奖项。<br><br><b> </b><div><b> 政坛新星 — 刘晓伟</b><br><br> 刘晓伟,男,1970年6月生,茶陵县秩堂镇东首村人,茶陵县政协主席。<br> 列宁中学1985届41班毕业,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湘潭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工商硕士学位。<br> 历任茶陵县浣溪镇党委书记、腰潞镇党委书记、茶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书记兼主任、中共茶陵县委党校校长、茶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中共茶陵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br> 2021年10月,任茶陵县政协主席。<br><br><b> 政坛新星 — 张江华<br></b><br> 张江华,男,1978年1月生,茶陵县秩堂镇毗塘村人,致公党员,本科毕业, 株洲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br> 列宁中学1994届77班毕业,历任茶陵县卫生系统干部、茶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干部、株洲市科技局电子办主任、株洲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等职,现为株洲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br> 爱好文化,热爱写作,时有作品发表。<br><br><b> 励志楷模 — 刘有缘</b><br><br> 刘有缘,男,1970年生,茶陵县秩堂镇田湖村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秩堂籍第一个大学武术教练,湖湘武术传承人之一。<br> 列宁中学1986届45班毕业,体育博士、武术教练。自幼随民间拳师父亲刘俭生习武,体育尖子,在列宁中学读书期间被推举到县市参加武术活动。系统学习通备武艺八极、番子、劈挂、西棍、鞭杆、苗刀等技艺。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坚持训练,赓续中华武术文化。<br> 现为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专职武术教师,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专著一部。<br><br><br><b> 励志楷模 — 谭里和</b><br><br> 谭里和,男,1979年12月生,茶陵县秩堂镇田湖村人,湖南今日女报首席记者,全国优秀记者,自强模范,道德模范。<br> 列宁中学1996届86班毕业。两岁患小儿麻痹症造成终身残疾,从小靠拐棍行走,凭着顽强不屈的毅力和意志,依次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柱着双拐搞家教赚学费和生活费,写新闻稿,在全国多家杂志上发表作品。三次参加高考皆金榜题名,前两次因身体残疾而落选,第三次通过媒体宣传省委领导重视终被录取。<br> 近20年的记者生涯,拄着拐杖走遍了三湘四水,撰写了300多万字有温度有深度的民生新闻,促进了大量民生问题的解决,十余次获得湖南新闻奖最高奖。多次受到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br><br><b>商界精英 — 彭华文</b><br><br> 彭华文,男,1976年11月生,茶陵县秩堂镇彭家祠村人,中国中车旗下上市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企业俊杰,人大代表。<br> 列宁中学1992届66班毕业,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学学士、中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历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战略发展部部长、风电事业部总经理,现为上市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株洲市人大代表、株洲市优秀企业家。<br><br><b> 商界精英 — 彭发喜</b><br><br> 彭发喜,男,1963年9月生,茶陵县秩堂镇石龙村人,私营企业主,佛山顺德拥有美的格力家电配件配套服务生产公司。<br> 列宁中学1978届22班毕业。中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本科,历任衡阳冶金机械总厂技术工程师、美的集团项目投资经理。<br> 2002年下海经商。现为美的格力家电配件配套服务生产公司三个私营企业总经理、董事会董事。<br><br><b> 商界精英 — 刘念军</b><br><br> 刘念军,男,1978年9月生,茶陵县秩堂镇皇图村人,私营企业主,东莞市智康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br> 列宁中学1995届79班毕业。两次高考落榜,南下广东打工,在深圳参加成人高考,考入深圳大学计算专业。自主创业,成立东莞市智康电子有限公司,任总经理。<br> 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是茶陵县慈善会第一届会员、茶陵县东莞商会理事。<br><br><br><br><br><br></div> “校园有文化,墙壁帮说话。”秩堂中学(含原列宁中学、列宁高级小学)建校九十周年县教育局项目关于“秩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升级版”基本完工,欢迎老领导、老校友、乡贤雅士光临指导!<div> 秩堂中学(含原列宁中学、列宁高级小学)90多年来第44任校长刘一冰表示:学校行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将带领全校师生赓续学校传统精神,不忘初心,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办学品牌,激励和鞭策莘莘学子励志成才,再创辉煌!</div><div> 谢谢所有关心和支持秩堂中学教育事业的人!</div> <h5><font color="#ed2308">校园学士亭</font></h5> <h5>编辑制作:龙雪哲</h5><h5>审 稿:谭芹芹<br>审 核:刘一冰</h5><div><br></div><div> 2022年1月13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