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长城连记26.重峪口---梧桐峪

忘江湖

好山好水好风光 卢龙塞边鱼米香 <br> 重峪口村北3千米是重峪口关(图一、二)。向西过垭口是亮马山、梧桐峪高楼,粉未楼。从粉末楼下的古墩离开长城,再行3千米至梧桐峪村。此段长城3千米,上下墙却6千米,线路比较尴尬。 图一:过了重峪口水库,就能看到关口的券门 图二:重峪口关近景,两侧有镇关敌楼 重峪口是山脊上的小通道。重峪又称丛峪,口外对着一座大山,叫对面山。对面山两侧山谷,均可绕上关口,这也许是重峪口名称的来源吧。<div> 重峪口,春秋要塞(明朝改塞称口)。明万历重建,为桃林口附关。山下有重峪口堡,已毁。后方驻有千人的燕河营。<br> 此段城墙为一、二等边,墙体不完整(图三)。亮马山主峰有一座大墩台遗迹,后期曾经包砖,已毁。墩台西是山险,须爬岩而过。 </div> 图三:重峪口段不完整的城墙 石墙上发现多处墙铺坑。墙铺坑为长方形(图四),约6至10平米,上半截为木结构,草棚顶。明早期长城上没有敌楼,在城墙上、城墙内侧或墩台上设铺坑,可供巡守士兵休息及储物。另外,长城上还有几处圆形石磊掩体,是抗战时散兵坑或机枪阵地(图五)。 图四:城墙上的墙铺坑,有的还带火炕 图五:长城抗战时,城墙上的散兵坑或机枪掩体 全线敌楼仅十余座,除了关口,敌楼大多设在边外山沟顶部。最突出的是梧桐峪高楼,矗立在海拔550余米的背斜山崖上。<div> 背斜是受地壳挤压,岩层扭曲向上隆起的山体。背斜是运动的地质结构,背斜交叉处往往形成山谷(图五)。</div> 图五:背斜地质,其上的敌楼 ,可能也跟着移动吧 其中一座敌楼还残存着白灰皮(图六)。目前已发现多座敌楼有内外抹白灰的遗留,看来敌楼有白色外墙。敌楼挂白灰的优点是,保温、护砖还反光,白森森地威慑敌人。 图六:敌楼残存的白灰墙皮 这段敌楼虽然不多,设置合理。敌楼之间、敌楼与城堡之间充分考虑了视角,能清晰相望,互通信息。接近梧桐峪有一条古马道,从梧桐峪堡通向山脊垭口的粉末楼(图七)。 图七:敌楼已成齑粉,故称粉末楼,有马道通此 梧桐峪没有关口,有堡城。堡城北距长城1千米,近代修筑水库,村庄南移,原村落及堡城无存。梧桐峪没有梧桐树,但有漫山的小柞木(图七)。 图七:疑似中国小梧桐 ,应该是细叶小柞树。 此段长城为卢龙境。卢龙不同于其他边塞,它有山有海有平原,农耕、畜牧、捕捞发达,是国家产粮、牧马的基地。即使受灾,南方的粮食可通过海运便捷到达。由于是个好地方,春秋时就有孤竹城,后来有永平府。当然,这也导致各方力量的争夺。<br> 中原王朝多次从卢龙出兵北伐,想消灭北方军事力量,但收效甚微。北伐成本高,水土不服,补给困难,重要的是,打了胜仗也得不到什么财富。所以,在卢龙设塞,成为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