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河的故事

花好月园

<h3>如今的涑水河,真有点涑水印象!<br>涑水公园,涑水佳苑。<br>因为那是我们的涑水!<br>呵,涑水中学。</h3> <h3>碧波荡漾。流清泻碧。<br>那是我们的企盼!</h3> <h3>此刻 冰凌花在哪里<br>寒香 溅溅<br>此刻 只有雪花<br>在腊月的枝头媚靥如梨花<br>一定还有别的花列队如兵<br>潜伏春心<br>御风而归</h3> <h3>五八年那次洪水,这么历害,却没有进入火神庙。是不是有点神奇!<br>第三次发水了,我和几个朋友还骑车去那里去看呢。<br>今年(2021)涑水河迎来了又一次洪峰,但几年来,河道经过大力整治,青石护岸,拓展到百十米。又修好湾里,西张等大桥。尤其是大西高铁涑水河特大桥。<br>水听话的跟着人们的意图静静的流。<br>居然成为一道优美的风景线!<br><br>到村中巷起,走到地里,过南干渠(涑水河灌溉渠),那里当年建了一座三层楼,有人叫跃进台,也有人叫指挥台。<br>大概是登台可远观吧。<br>当时乡政府己从曹张搬迁到水头。<br>而下面是大型农场。记得那是我们最神往的地方,路边种有各种花草,格桑花开的正艳。<br>尤其是里面种的棉花有各种颜色,洗刷了我认为棉花只有白色的理念。<br>总认为那就是当时的苏联集体农庄。<br>楼房上下,电灯电话。<br>那真是梦想,如今全都成真了。<br><br>有一次,我们在南干渠桥洞里,发现一条足有二三斤的鱼,几个下去,围追堵截,终于抓住,那时谁吃过鱼,朋友的妈是山东人,拿到他们家,才第一次看到如何做鱼。<br>南干渠工程建设,有个小民谣<br>xx汉,真胡干。<br>又踩渠,又下线,<br>地里挖的稀巴烂。<br><br>到时候,用河水浇地,美多了。<br>我们称大水浇地。<br><br>又这样说,<br>XX汉,真能干,<br>又踩渠,又下线,<br>浇好地,少花钱,<br>粮食打了千千万。<br><br>当年一代伟人提岀,<br>水利是农业的命脉。<br>我们治理长江,黄河,海河……<br><br>家乡人当然治理涑水河了,千军万马奔赴,吕庄水库,下马水库如期动工,完工。<br>在三层楼以东,挖了几亩大一个水库,动员民众,硬是担挑肩扛,终于完工。<br>把各村条石砌岸,安装大型锅驼机抽水泵一台。<br>后来大概河水,井水浇地方便。也用的少了。<br>后来这里却成了我们游泳洗澡的绝美宝地了!<br>因为呈刀把形,初学者在浅水区,会玩水的到深水区。<br>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十米吧。<br>当时我们叫大井。<br>没事去大井玩。<br>大井东边,还有一池大的莲花池,夏天荷花飘香,蛙鸣一片。<br>喜欢用土块撇水玩,享受那碧叶滚珠的情趣。</h3> <h3>难见的炊烟</h3> <h3>大运高速</h3> <h3>后来水退了,我跟着大人到地里转过了,还拾到一个板座,几支蜡烛,和一支派克钢笔呢。<br>从那次水过后,地下水位一直上涨,低凹的地方都是水,可以说是水乡泽国了。<br>铁路边壕都是水,几年退不下去,这里到处都能听到蛙蛙鸣,此起彼伏。<br>尤其是现去县城的夏都大道(饮马套一带)都成了下湿地了,盐碱地,根本不能长庄稼,走到那里面,脚踏下去,使劲拔出来,一会水都渗满了。<br>为此,人们专门挖了一个排水沟,4米深。当时效果甚差。<br>那时,地里水井,只要用两根褲带,就能从井里吊上水。<br>到现在,基本上听不见青蛙跳叫了。<br>到七十年代,这里有发过两次水,这时己经大了。记得水不大,冲了镇磷肥厂,我们地里都满是黑色的,不讨钱下了地。<br>第三次更小了。<br>水在这里竟如此的肆意。离我们不远的河边,却老受益。满河滩约都是芦苇荡,一阵风吹来,好惬意。<br>一年来,那收入却是难以置信。<br>这叶子,让我们很眼馋!</h3> <h3>大西高铁涑水河特大桥</h3> <h3>人们都说,天下黄河富银川,因为黄河只有在宁夏一带,使这个地方成为鱼米之乡。<br>我的家乡涑水河畔,也可以说涑水河,被称为运城地区的母亲河。<br>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可谓中华民族的搖篮。<br><br>据《左传•成公十二年》载,“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剪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br><br>郦道元说的更明白,“涑水所出,俗为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疑为汾诃)。“清崖秀岸,峰次青松,崖悬赪石,于中历有翠柏生焉,,,<br><br>《诗经•扬之水》则写,扬之水,白石凿凿。<br><br>我还查过《山海经》有:景山,南望贩之泽(今盐池),北望少泽,其草多囗,葜,秦椒&quot;。<br><br>我没有考察过《诗经•伐檀》中的“坎坎之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quot;是不是写涑水河的。<br>那一定是写涑水河的。<br><br>一代名相司马光自称涑水先生,写过《涑水纪闻》。且不说,他的儿子司马康写的《寒食上塚至澜洄庄》有两句:<br><br><br>花满一川红蕊乱,<br><br>渠环千顷翠波分。<br><br><br>一定是涑水河两岸景色了。<br><br>想来,当时一定是个很富饶的地方了。<br><br> <br><br>记得唐代李吉甫的《元和县郡图誌》有:“夏县,涑川,在县北四十里,河宽七里左右……&quot;怪不得,人们传说村北有个地方叫金家湾码头。<br><br>据史载运城自1798年到1989年209年间,共发生洪灾41次,平均每5年一次。最严重发生于1958年7月16日,涑水河洪峰达6554立方米/秒,淹没闻喜、夏县、临猗、永济4县225个村庄。<br>记得,这是隐约之时,记得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夜晚,伯父把我和大祖父带着说是去看水,我蒙的还以为是看什么电影呢。<br>因为父亲是位退伍军人,早去村口去挡水去了。<br>我们上了坡上高小,进入大殿里,铺上席,就地而卧了。<br>学校是后士娘娘庙改的。<br>只见里面好多人,大都是老人和孩子们。<br>我才知道下面涑水河发水了。<br>有些老爷子说,我七十几了,还没有听到过,咱们这儿有这么多水呢。<br>第二天早上,人们都挤上大殿后高台上看,果然满滩地都是水。<br>一会儿,只听到忽呼水声,起码二三里远都能听到。<br>我亲眼见,远方南堡村口有一个麦苋集,上面有四个人,一会麦草浮起,那几个人都掉下去了。<br><br>过了一会儿,夹杂着水吼声,水又涨了。<br>几个老人说,<br>起蛟了,分明是起蛟了!<br>(意思是蛟龙作怪,这当然不可信。)<br>还有人利用水退间隙,去地里看他家的祖坟是不是进水?<br>而水又一次涨了,他的家人一直在上面烧香拜佛,企求那人平安归来。<br>我的一个表舅,当时在供销社上班,说他的经过,<br>那天他在单位,水涨了,一会漫过窗,他站在窗户上,房子快不行了,刚好漂过来一根檩,他顺势抱住,一直顺流而下,腿也伤了。<br>一直漂到南堡墙边一棵树边,然后上了树,呼叫人把他救下。送到他的舅舅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