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岭的前世今生

快乐行者

<p class="ql-block">  久闻卧虎岭威名,一直无缘睹其真容。</p><p class="ql-block"> “季节轮回,难耐我们回归自然之心。”2022年元旦假期,在最合适的时间里、与几个最志同道合的人、登最“撩人”的山,舒心的感觉赛似神仙!</p><p class="ql-block"> 卧虎岭位于商州城东沙河子镇王山村,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岭,形似卧着的猛虎,人们便称此岭为卧虎岭。</p> <p class="ql-block">  从北面远眺卧虎岭全貌。</p> <p class="ql-block">  虎头。建有祖师庙。</p> <p class="ql-block">  雄浑的虎背和浑圆的虎屁股。</p> <p class="ql-block">  最美的一块奇石。</p> <p class="ql-block">  相传,很久以前,每到夜晚,人们总能听到山上时不时传来貌似老虎发出的“虎吃虎吃”的叫声。这一年,寨子上来了一位打铁的老人。老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没有人知道。老人住下了,打铁手艺很好,待人和善,乐于助人,他打出来的锹、锨、锄、犁、耙、叉等农具,用起来样样顺手,与四方相邻相处极好。后来的某天,乡民们觉得好些天未见到老人了,就问起他年轻的徒弟,说师父走了,他只是听师父讲过他姓李,是到山里来寻虎的,其他的并不知道,还把师父临走前对他说的话给大家学说了一遍。</p><p class="ql-block"> 打铁老人走后,村民们晚上再也听不到山上“虎吃虎吃”的叫声了,人们都说,这是打铁老人把他的虎带走了。再后来,又有人传说,打铁老人就是铁匠祖师爷李老君。为了证实传说,乡民们便到山上寻找,果真在岭上找到了一趟虎蹄印。人们为了纪念李老君,就在岭顶建了一座祖师庙。从此,这里就是一片水旱不受灾,汗涝保丰收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传说总是诡秘的,是唯美的,是温情的,是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文化一脉相承的。</p> <p class="ql-block">  车停卧虎岭风景区,脚步跟着对传说的“渴求”,沿着七折八弯的山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后我们一行人终于站在了祖师庙前,已是双腿微软。</p><p class="ql-block"> 祖师庙建在名曰尖刀岩的巨峰上,也就是卧虎的“虎头”,有正殿、偏房。祖师爷高踞正殿正中,鹤发童颜,白须髯髯,慈眉善目,透着一股仙骨道风、风尘不染的“道行”,同行朋友依次弯腰颌首、作揖打恭,我这本无佛缘的“凡夫俗子”也不免心中一动,亦东施效颦了。殿内神龛、香炉、供桌、蒲团、红布悬挂摆放有序,香裱灰烬填满香炉,鞭炮残屑散落地面,看得出香火还是很旺的。偏房据推测原是灶房和供守庙人或香客居住的地方,如今已经空废了。站在庙背面,脚底是危崖峙立、万丈深渊,阴风簌簌袭来,双腿禁不住打颤。</p> <p class="ql-block">  虎头、祖师庙。</p> <p class="ql-block">  下“虎头”,爬上“虎背”。<span style="font-size:18px;">“虎背”向西伸展开来,浑圆近乎平坦,稍有起伏的“疙瘩”像极了老虎的犍子肉,南边长短不一的小山梁就如同老虎的踡伏的四肢和肚皮上的道道折皱,枯黄的野草如同老虎背上金黄浓密的毛,在阳光沐浴下,一个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卧虎”跃然而来,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臆想享受。“</span>虎背”南北泾渭分明,南边是杂草丛生,鲜有树木,亦或又一两棵,也是“歪歪扭扭、曲里拐弯”,而北边却是松林荫翳,枝干遒劲。沿“虎背”前行,初始杂草深及小腿肚,间或有露尖的小石,行约一公里余,大片大片的浑然天成的石丛林突兀而来,不规则地散落在“虎背”上,高低错落,巨微相间,石树草伴生,有的似石笋、石臼、石柱,有的如斧削、刀砍、风蚀;有的摇摇欲坠,有的“深藏不露”;有的光滑玉润,有的“千疮百孔”;有的是“拴马桩”,有的是“栓牛石”;石头表面有的如山水画,有的如人物图,有的如飞禽走兽,还有的像富有韵律感的五线谱……林林总总,鬼斧神工,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争奇斗妍。在一处巨大的“太湖石”前,朋友们穷尽想象、交相称赞、誉不绝口,竟有豪言要把此石搬下山。石林绵延两公里余,一直到“虎尾”,震撼夸张。同行朋友介绍说,这些奇石是火山喷发造就的带有气孔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日晒、风蚀、雨刷,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石峰,石峰内气孔周围的石壁逐渐变薄直至穿透,形成“假山”样的石丛林。</p> <p class="ql-block">  站在“虎背”,所有的疲惫和烦恼一扫而空,正吻合了一位知者所言:起风的日子,抬眼望远方,远方便是我的故乡。朋友们指着山下沟垴或沟梁的房舍、阡陌,热切的指着他们家的祖宅,动情的回忆起青葱岁月的难忘时光,情深深意切切。卧虎岭虽不是此间海拔最高的山,但视野极其开阔,气势绝非等闲!南揽丹水绕城、流岭逶迤之景致,北观野岭之山峦叠嶂翠、白云村间绕的美景,心头顿生“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我们被这里的奇异景观所震撼,让这里的风景所折服,瞬间情绪激昂,此刻已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唯有高歌一曲才能放飞心情、放纵灵魂,美妙的旋律随山风激荡。</p> <p class="ql-block">  披着霞光,我们恋恋不舍从“虎尾”下山。我还沉浸在美景中不能自拔,说遗憾没看到“卧虎”全貌。朋友贴心的说,下一次一定要让我看到“卧虎”的雄姿,实现我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感谢朋友诚心实意!隔周就组织又登上了卧虎岭北面的老野岭。这一次,我们穿越玉雕粉砌、玉树琼枝的冰雪秘境,站上老野岭山巅向南张望,终于一只全须全尾的“卧虎”隔空而来,那伏在前脚上的“虎头”,那平阔雄浑的“虎背”,还有浑圆的“虎屁股”,都是那么的传神、那么的威武,略缺憾的是雾气较大,远观效果打了折扣,但已经很满足了,也许“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是最好的吧!我们当时还说美中不足的是“虎头”稍显小,再圆点大点昂起些应更像,但后来我反复想想,卧着的老虎头伏在前腿上,从背侧面看应该确是那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样子”</span>,想通了暗暗称奇“造物主”的智慧,至此给卧虎岭之行补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功德圆满。</p> <p class="ql-block">  回来的几天,我一直想:山在,石在,树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朋友们在,我怎么还这么“贪心”?思虑之余,心生感慨,一吐欲快!</p><p class="ql-block"> 其一:此地人杰地灵。要不然李老君的“老虎”怎么会偷逃到这里?李老君怎么会寻到这里竟住了好多年,把它的打铁手艺传给徒弟后才离开?及至拜读了朋友发来的卧虎岭山北面王山村一位民俗爱好者写的《十龙卧商州》,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和判断。这里的山地肥沃丰产,旧时盛产粮食能养活一方人,现在樱桃、核桃、中药材、养牛羊让乡民们腰包“鼓涨”,从这里走出的人们有官员、有学者、亦有企业家,还真是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龙卧虎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 其二:此处民风淳朴。无论是走到哪家门前,或山野碰到的人们,都会热情的打声招呼,拉几句家常。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在卧虎岭对面的杨岭,当我们踩着积雪、穿越雾凇站在山顶唯一的一户人家门前时,主人竟只穿了条秋裤,就匆匆从热炕上下来接待了我们,为我们热情的介绍路况,并执意在冰天雪地里为给我们做向导,直到岔路口指明前路并多番叮咛后才返回。最为感动的是,在朋友的老师家里,古稀老人为我们做了一大铁锅的“商州胡汤面”,端着热气氤氲的大老碗,对着门前的奇峰密林,围坐在一起边唠嗑边“吸溜”,这是咋样的享受呀?谁还会说“人心不古”?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三:传统美德历久弥新。同行的几位朋友均是从卧虎岭脚下的大山沟走出去的,已外出工作几十年,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阅历,但当说起老师的时候,有忆起老师当年教学情况的,有说起老师生活情况的。看得出来,他们都记着老师的“好”,尊师之情发之肺腑、溢于言表,师恩难忘!因是登山途中临时起意,觉得空手拜访老师心意难了,于是讨扰城里的朋友带些礼物来老师家,不远几十里山路之遥来共同看望老师,在同行朋友们的身上看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人格魅力也足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其四:党的领导是“指路明灯”。散布于卧虎岭周边沟沟垴垴、山山涧涧的乡间村舍已是焕然一新,有些还盖起了别致的别墅,如丝带般的通村水泥路串起了户户人家,通讯、电网高塔如彩虹般飞跃群山,乡民们的笑容已成了我们此行一路上遇到的最靓丽的“符号”,新农村建设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这是近年来党的扶贫政策开出的“娇艳花朵”,必将在接续的乡村振兴洪流中得到更加精心精准的浇灌、施肥,结出累累硕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