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件清紫檀“御制诗”台屏,是清代御史吴修中在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时,自己出资由清宫造办处代为制作的贡品,其诗用材是和田青白玉。据藏家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得自于天津沈阳道某古玩店。据店主讲,该物应是从河北蓟县盘山行宫流出的。高贵的出处,顶级的用材,加之曾是皇家御用之物,故而被称为“御屏风”。我们知道,别名盘山行宫的静寂山庄,是清代乾隆皇帝在天津盘山南麓建造的行宫,始建于1744年(乾隆九年),历时十年竣工,占地约40公顷,为当时皇家在盘山地区规模最大的行宫建筑群。 该行宫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皇帝曾在此发出“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姑且不论藏家讲的故事是否可信,仅就其上的“御制诗”即“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来说,依据吴修中的说法,为乾隆皇帝所作。可大量资料证明,它的作者并不是乾隆皇帝,它分明是由唐代的两个人联袂创作的。 也就是说,这首诗的问世早于乾隆皇帝几百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边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和尚, 一位是皇帝。据《庚溪诗话》讲,“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的唐宣宗李忱(810-859),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读全诗,表面上是说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其实,分明是作者借物喻志 。这里的"瀑布",分明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令人感佩。另外,吴修中作为臣子,要拍乾隆的马屁,表面上是认定这首诗为乾隆所作。其实也不妨隐藏着另外一种含义。那就是说,虽然他明明知道这是唐代的作品,但把这顶桂冠带在好大喜功的乾隆头上,何尚不是另一种恭维?可以想象得到,乾隆看到这件贡品时,心情肯定是舒畅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