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铸就的丰碑一一追忆前辈杨新三

福耶傅国

<h3>  之一、民族团结奠定了兵地共同发展的基石</h3> <h3><br>  认识杨新三政委,是八十年代初的一个肉孜节。时任农七师政委的杨新三从奎屯来到123团(原二十团),由团领导陪同他去相邻的乌苏县车排子乡(当时我们称做“河西公社”)给老乡们拜年。团领导安排我这个刚进宣传科的年轻干事背上照像机,随同一起去。 <br> 走进车排子乡“探亲”。 123团团部距车排子乡约有五、六公里路程,一条弯曲的奎屯河是兵、地两家的地界。当车刚过了界桥,杨政委的车停在了界桥旁,我们一行人走上桥头,望着潺潺的河水,听着杨政委诉说着“团结桥”的故事。他讲道:以前奎屯河上的桥在新车排子,也就是你们团皮革厂那里,当时有条乌苏至塔城的公路从那里通过,有座用木头和红柳把子搭成的一座桥。当年,那里有一个炮楼和邮局,就是一个小集镇,几十户老乡都在那边耕田放牧,还挺热闹。 <br> 继续往前走不到一公里路,就到了“河西公社”。杨政委带领着我们,轻车熟路地直接去了他的“亲戚”家:哈萨克族铁木尔洪家、毛旦家、索拉坦家、维吾尔族阿尔巴洪家、吐尔逊家、回族王凯家、……<br> 每到一家,老乡们都把杨政委视如恩人和亲人,在家家户户丰盛的民族特色的餐桌上,边吃边拉家常,问寒问暖,视若一家……。<br> 后来每年的民族节日,我都能陪着杨政委和团场领导去车排子乡,拜年的风俗成了雷打不动“探亲访友”的喜庆节日。每次都可以聆听到杨政委娓娓道来的开发车排子时涌现岀的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br> 阿尔巴洪捐口粮做种子 。维吾尔族农民阿尔巴洪是村里的热心人。春播时节里,团场由于新开发了许多土地,种子不够用了。老乡们得知部队春播缺种子,都赶来帮忙,各族农牧民拿着布口袋,筐子什么的,你一斗我一升的给部队凑种子。阿尔巴洪手里拿着半袋粮食,也跑着送来了。村里的人都知道他家里孩子多,但很勤快,不光放牧,还开了几亩地,家里生活还算过得去。这天他正在磨面,听到外面在说给部队凑种子,他赶快叫老伴把存的一些粮食拿来。自己看看嫌少,干脆把已经倒在磨上的麦子也扫下来装进袋子,交给了解放军。他给老伴说,部队有困难,咱们哪能看着不管吗? <br> 铁木尔洪的“野猪战”。铁木尔洪是一个有传奇故事的人,他不仅继承了哈萨克祖先善骑骁射的传统,也继承了父亲的精明。 由于部队在小拐断粮40天,营养缺乏,有三分之一的战士得了夜盲症。铁木尔洪听说部队军粮暂时困难,但百姓也很贫困,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很着急。铁木尔洪由部队派了一名叫姚廷良的神枪手协助他,并给他们两人各发一支步枪,这一场历时一个多月的“野猪战”,前后打了七十多头野猪,战绩很是让人振奋,大伙簇拥着把野猪抬回来,既给战士们改善了生活,又治好了战士们的夜盲症。<br> 古丽的“民汉”婚事。铁木尔洪随着觉悟的提高,从前进二牧场的会计成长为副场长。杨政委很喜欢他年幼可爱的小女儿古丽,一见面就叫她丽丽。这个村是个多民族和睦相处,在一起生活多年,相处的也很融洽。丽丽小时候有个汉族小伙伴叫小韩,长大成人后,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家族的旧世俗却给他们带来了重重阻碍, 其中丽丽的一个舅舅,民族封建意识很浓,坚决不同意他俩的婚事。丽丽就到杨政委家来“搬救兵”,求杨政委去劝说他爸爸和舅舅同意她的婚姻。其实她哪里知道,由于杨政委和铁木尔洪的“兄弟”关系,他家这样的大事,其实巳私下商量好,要带头破除这些封建礼教,不许干涉年轻人相爱。丽丽和小韩终于喜结良缘,这在当地被传为民族团结和睦的佳话。 <br> 合理调整辖区,有利发展壮大。为了大力发展生产,改变原来场乡耕地杂乱交错的现状,杨政委积极地和乌苏县政府洽商,在满足地方要求的前提下,对兵团和地方耕地进行土地调整。遵照协议以奎屯河为界,河东是兵团耕地,河西是地方耕地。当时的现状是大部分百姓都定居在奎屯河的东边,而居住在奎屯河以西的百姓却稀少些。很多东边的老百姓都不愿搬迁。杨政委就派部队的种田能手,带上优良的麦种到河西去播种。由于奎屯河水充沛,加上土质好,种下的冬麦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真是长势喜人。然后又安排工程队战士盖好一幢幢整齐的住宅,还把牛圈、羊圈也都扎好,让乡里领导带上河东的老百姓去参观。当老乡们看到这场景时,喜出望外,参观的百姓代表回来把所见所闻向大家传播开来,立马有许多老百姓主动报名,要求到河西去安居。搬迁的那天,部队派去几辆大卡车帮老百姓搬家。还特意组织战士们敲锣打鼓欢送他们,老乡们个个兴高采烈,牵牛的牵牛,赶羊的赶羊,好不热闹。就这样,兵地双方的民族团结进一步得到加强,生产和建设也迅速的得到了开发和发展。 <br>  后来,历届的团领导,都持之以恒的保持着给车排子老乡“拜年”的传统。并且在春节时,还邀请乡里的亲人们参加团场的春节“联欢会”、座谈会,把民族团结的氛围和成果进一步深入,二十团(现123团)一直保持着兵团、自治区、国家级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br><br>谢谢阅读,请各位读者期待《脚印》筑就的丰碑之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