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境内黄河史充满着血和泪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每每读到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诗,我的心激情澎湃的同时,也是感慨良多。众所周知,由于华夏文明肇始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就成了我们民族的摇篮,从而有“四渎之宗”之称的黄河,自然就成了我们的“母亲河”。但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黄河不仅展示了母亲般的温柔可爱,偶尔也有狂躁不安的时刻。据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达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六次。从而给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人们,尤其是河南人 ,带来了沉重的灾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所谓河南段的“母亲河” ,自然指黄河在河南的部分了。这段虽然只有短短的711公里,但因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成了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为害最深的所在。据不完全统计,从古代到20世纪五十年代,黄河下游有记载的灾害,就有一千五百次之多,大规模的改道有六次,史称“黄河六徙”。这六次大的改道 ,基本上都发生在河南段。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河的第一次大改道,发生在春秋年间的公元前602年。这一年,黄河于浚县决口,在河北黄骅市入海。六百一十三年后,黄河在“新朝”年间再次改道,经过数年泛滥后,确立了从山东高清入海的河道。北宋仁宗年间,黄河又从濮阳决口,取道天津入海。金朝年间,黄河爆发了“夺淮入海”灾难,在中原一分为二,南线夺取淮河河道,北线从山东入河。明朝弘治年间,经过明朝整修,黄河彻底占领了淮河故道。1855年,黄河在兰考决口,重新经山东流入渤海湾入海,形成了今天的黄河线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河的每次改道,无不使黄淮海平原面貌全非。古代黄河下游平原上水网交错、湖泊密布,但经黄河一次又一次的袭夺和淤灌,河流多渐淤积,甚至断流。比如战国秦汉时期的鸿沟、隋唐时期的通济渠、宋代的漕运四渠(通济渠、五丈河、惠民河、金水河)等,当时都是中原地区主要航道。可宋元以后,由于黄河的多次南泛,均告於废。不仅如此,黄河改道在使自身水系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使淮河乃至于海河的水系深受其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站在历史的纬度上看如今的黄河,你会发现,如今河南段的黄河,不仅仅水量少,泥沙多,而且水沙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更为重要的是,她早已成为地上悬河。据有关部门发布,在如今的郑州 ,深达八十多米处 ,尚未找到黄河的最基础河床。在这里,黄河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米至5米,最大悬差达23米(京广铁路桥附近与新乡市地面),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两岸堤距一般5至10公里,最大河宽24公里(新乡长垣县大车集断面),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先人在灾难面前不曾屈服,而是奋起抗争。因此说,是黄河培育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见证了中华儿女改造自然、繁衍生息的奋斗历程,谱写了一曲曲黄河赞歌。而历代的治黄,不仅产生了重要的人文思想,如家国意识、民生情怀、历史使命等,还形成了极具时代色彩的治河理念,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治河英雄。也正是他们前赴后继的付出 ,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得以安澜七十多载。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