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秋几度终为酒</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冬腊月</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一</b> </h1><div> </div><div> 上世纪的1952年腊月,天气异常寒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安徽阜阳太和县双庙镇一户范姓人家出生了一个孩子,爷爷范有福(化名)得知后,非常兴奋,随即从厅堂挖出一坛封存了五十年的自酿美酒,顿然,屋里酒香弥漫,呱呱落地的孩子第一口吸进的空气竟然是美酒的清醇。<br> 范姓是镇上的大姓,更是酿酒世家,所在村落称“范槽坊集”,传说是春秋末期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的军事家范蠡后裔。2400多年前,范蠡在楚国南阳故里时就得到了仪狄酿酒真传,曾经还用酒作为奖励,使得越国得以休养生息,人口骤增。并用酒为三百死士壮行,一举攻下吴国,成为经典。然而,功成名就的范蠡并没有选择荣华富贵,而是与西施泛舟而去,隐于江湖,继续酿酒,从事经商,成为一代商圣和酿酒宗师,并又散尽钱财,致使家族兴旺发达。</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酿酒大师、军事家、商业鼻祖范蠡画像</h5> 唐天宝年间,范氏一脉流落到太和王梁集,从事酿酒行业,由于王梁集久旱不雨,酿酒水源受到极大影响。就在范氏家族准备再度迁徙,离开王梁集去往江南的时候,突然天降甘霖,传闻是祖先范蠡显灵,庇护后世。范氏家族不敢怠慢,在集上虔诚建了两座庙宇,供奉龙王和祖先范蠡,从此王梁集改名“双庙镇”,之后一直风调雨顺。<br> 范有福是双庙镇范家祖传的酿酒大师,清朝后期出生在家族的槽坊之中,民国初年读过几年私塾,识文断字,并通晓许多典故,对远祖范蠡和家族的故事最为清楚,常讲给下辈人听,深为范姓骄傲,本来范有福还是可以继续读书深造的,因为承载着酿酒传承的重任,不得不操持祖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网络</h5> 眼下虽是寒冬腊月,因为范家诞下子嗣,前来道喜祝贺的人络绎不绝,非常温暖。但这一时期国家正处于手工业改造,公私合营。家族式的酒坊看来是不能够再存续下去了,这个孩子是否还能继承祖业,不得而知,只能看其造化了。范老爷子肚里毕竟有些墨水,是看得清时事的人,但深知又是无法左右局势。苦思冥想了两个晚上,范有福终于为孙子取了名字——“范兆贤”。范有福端起一杯酒对众人说:“这个名字的含义和酿酒没多少关系,却预示范家又有了贤人的意思”,众人纷纷点头,夸赞取得好。 <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h1><br> 范兆贤的父亲范兴续,本来应该传承家族酿酒技艺,扩大家族槽坊,光宗耀祖,但他读过几年书,爱好作诗,对酿酒作坊没什么兴趣,倒是喜欢喝酒,有时醉倒在槽坊里,作几句诗。范老爷子有些失望,难免要家道中落了,只得作罢,思想着能够隔代相传,或许也不是一件坏事。不曾想到时代的变迁,这个期望也几乎不可能实现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网络</h5> 范兆贤周岁的时候,爷爷范有福为他举行了一个抓周仪式,柳树盘中放置了三支钢笔、两本书籍和一些玩具零食,范有福当然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抓住一支笔,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大贤。范兆贤没有抓盘中的物品,却是伸出手,眼睛盯着挂在板壁上的竹制酒舀,示意要那个玩意。一旁观看的族人大惊失色,哭笑不得,范老爷子也极为震惊,心中五味杂陈,不知道是庆幸还是忧虑,庆幸是这个孙子还没有游离出家族的传承,符合他的内心期待,忧虑是因为延续家族酿酒已经没有可能。莫非范氏家族真的无法逃避酿酒的魔咒。<br> 1956年的秋天,范兆贤五岁那年,平日范兆贤叫着小爷,其实是本家堂叔的范亚彰离开了双庙镇,来到了淮北濉溪县,凭借着酿酒大师的名望,组织上授命他带一部分范氏家族酿酒技师,将濉溪县18大酒坊,合并组建成“濉溪口子酒厂”,范有福当然在邀请之列,他说:“我年岁大了,就不去了,你们遇到酿酒难题可以捎话回来问我”。至此,双庙镇的“范槽坊寨”已经名存实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网络</h5> 范兆贤的父亲范兴续因不精通酿酒,只得留在家中,当他把家族封存的十坛陈酒饮尽八坛后,便沦为一个普通的庄稼汉。另外两坛及时得到了范老爷子的制止,嘱咐好歹要为子孙留下,范兴续因此没有再动。<br> 范兆贤在双庙镇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只是经常听爷爷说一些酿酒的故事,却没有染指酿酒,其实家中也再没酿过酒。1968年冬季,范兆贤报名参了军,这点范老爷子是没有想到的。临行前,得到范老爷子的应允,父亲为他开启了一坛陈酒,父子两喝得酩酊大醉。父亲含糊的说道:“远古时期,我们祖先范蠡攻打吴国的时候,就是用上好的酒为三百死士送行的,兆贤,今天也用好酒为你送行,保家卫国一定要不惜生命。”刚满十八岁的范兆贤平生第一次喝酒,听见父亲说出如此惊天动地的话,似乎还不是醉话,非常惊讶,佩服父亲。他忽然发现自己的酒量确实也很大,烈性的开坛酒喝了一斤多,虽然醉眼朦胧,却没有烂醉如泥。这或许是传承了父亲喝酒的基因。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市桃花源酒业有限公司雕塑</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h1><br> 1969年3月下旬,刚从新兵连训练结束的范兆贤随大部队来到中苏边界,参加了珍宝岛自卫还击战役,尽管这是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然而范兆贤则经历了生死边缘,感同身受了“死士”的壮举,为中国军人赢得了荣誉。当年春节,范兆贤的堂叔范亚彰带上家族最后一坛陈酒去部队探望侄侄,并用这坛酒庆贺他身边凯旋归来的战友们。<br> 十年后的1979年春上,范兆贤转业回乡,被安排在一家区法院做了法官,这一干又是十年。1989年因改革开放,民间酒坊得以恢复,此时的“口子酒厂”已经在范亚彰的带领下,把一个贫困弱小的企业一跃迈进了中国500强,范亚彰自己也成为口子酒厂的厂长和党委书记,并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及多项发明专利。<br> 范亚彰知道,范有福对家族酿酒传承一直耿耿于怀,难以放下,生前曾经托付他一定要教会孙子范兆贤酿酒,并把家业传承下去。现在既然机会来了,不得不一搏,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范兆贤从法院调入濉溪口子酒厂,并手把手传授酿酒技艺,年近不惑之年的范兆贤从头开始学习酿酒,似乎迟了点,可这位酿酒世家的后代毕竟从出生就受过酒的熏陶,有酿酒的天分。范亚彰看到侄侄学艺悟性很高,非常满意。五年后,1994年企业改制,政企分开,自负盈亏,口子酒厂成立经营公司。全面掌握酿酒技艺的范兆贤上任营销公司总经理,这也是堂叔范亚彰对他的刻意历练。从此,口子酒的销售每年上一个台阶,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范兆贤可谓功成名就,羽翼丰满。<br> 2000年,国退民进,口子集团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被外资收购,范氏家族有多人离开了口子集团公司。范兆贤也在离开之列,他准备另起炉灶。可以这么说,新世纪开始,范兆贤才真正意义上走向范氏家族酿酒传承之路。此时,他接近五十岁。<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网络</h5> 离开口子集团公司不到半年,范兆贤就在离双庙镇不远的亳州古井镇办起了一家酒厂,规模不是很大,名为“范氏贡酒厂”,主打品牌为“国口窖”和“范蠡醉”,酒质完全可以与口子窖媲美。具备酿酒技艺和销售经验的范兆贤一炮打响,第一年就达到年产值2000多万元。范氏家族也从此告别了酿酒作坊式传承的生产模式,走向了企业化、规模化。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b></h1><br> 时间又过去了五年,范兆贤手上颇积累了一些资金,但他却并没有显示出内心的快乐,找不到成功的感觉。2016年清明时节,他回到双庙镇,带上一瓶“范蠡醉”到爷爷坟头去祭奠的时候,忽然想起爷爷曾经说过“酿酒最好的地方还是江南桃花源”,堂叔范亚彰也曾经说过“山区的水质,尤其甘泉最适合酿酒,如果要与文化并融,当选择徽州”。范兆贤跪倒在坟前,如梦初醒,怪不得唐天宝年间的那次大旱,双庙镇的范氏家族就准备迁徙到江南去,莫非就是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只是时隔近1300年了,无可考证。<br> 范兆贤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寻找桃花源。随即就把在亳州古井镇的“范氏贡酒厂”交给刚从部队转业回家的小儿子范进峰打理,自己则开始“浪迹江湖”。家里人开始都是反对的,说他快奔六的人了,还折腾什么,能守住这份家业就非常好了。女儿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是有人寻找过的,结局怎样,你知道吗?”女儿确实是读过许多书的人,想用狠话制止父亲,但身为父亲的范兆贤却不知道那么多,他有的只是闯劲和倔脾气。<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黟县桃花源</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醉翁亭</h5> 范兆贤离开家的第一站是滁州,参观了醉翁亭,觉得这里环境和桃花源相去甚远,但他非常喜欢欧阳修写的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随后,范兆贤又来到泾县桃花潭,桃花潭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总接待了他,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张总说:“范总,实话告诉你,这里也不是桃花源,只有桃花潭,唐天宝年间,县令汪伦曾经在桃花潭接待过李白,并留下不朽诗句《赠汪伦》”。范兆贤听后有些失望。临别的时候,张总送了范兆贤一瓶五斤装的桃花潭珍藏酒,并告诉他,寻找桃花源,还是到黄山黟县去看看,据说汪伦就是黟县人,李白也在一首诗里说过黟县是小桃源。送别场面大有汪伦送李白的动人场景,范兆贤感激不尽,对去黟县有些迫不及待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泾县桃花潭</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b></h1><br> 2017年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范兆贤从渔亭下高速公路,经桃源洞进入黟县城区,在浔陽台做了短暂停留,期间在钓台偶遇一位老者,相谈之间,老者告诉他:“李白曾经在这里钓过鱼,留下过诗句,浔陽台三个大字的摩崖石刻,就是陶渊明后裔为纪念祖上做过浔陽郡而修建的,今天黟县的陶村仍然住着他的后人”。望着眼前碧绿的清潭,聆听老者的诉说,范兆贤长长舒了一口气,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知道自己已经真正走进了桃花源,这不仅实现了家族的愿望,也圆了自己一个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黟县桃花源长廊间的浔陽台</h5> 黟县的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无不使范兆贤陶醉和震撼,一个生长在江淮平原的汉子终于被一块弹丸之地所折服。当然,他的使命还是离不开酒,他迫切需要找到一个酿酒的地方。<br> 这个时候黟县酒厂已经从古城北门桥旁的麻亭街迁移到碧山的乌株林,厂名改成“黟县桃花源酒厂”,但位置仍处于漳河岸边,只是越发接近漳河源头了。酒厂的前身是“福成酒坊”,初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民国期间,福成酒坊规模位居黟县十大酒坊之首,所产白酒远销景德镇、九江、芜湖等地,名气很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桃花源酒业有限公司一角</h5> 范兆贤了解情况后,来到了碧山乌株林“桃花源酒厂”,酒厂已经停止生产了,满目萧条。范兆贤察看了水质和地理环境,得出的结论是——乌株林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高品质的水源、土壤和宜人的气候,都为白酒酿造提供了一片绝佳福地。正当范兆贤提出要收购酒厂的时候,厂长告诉他,已经有一个四川成都的老板先于你准备购买了,合同已经订立,只是还没有交钱。<br> 第二日,范兆贤立马从黄山机场直飞四川成都,找到了那位准备购买黟县桃花源酒厂的李老板,说服他是否能一起合作经营。当李老板知道这位酿酒传人的人生故事和人生情怀之后,终于答应了他。2018年4月,“黟县桃花源酒厂”正式更名为“黄山市桃花源酒业有限公司”,开始了品牌为“黟酒”的酿造生产和销售,同年,范兆贤也将妻子、儿女都从家乡迁来黟县厂区居住,做在黟县扎根的准备。<br> 由于黄山市桃花源酒业有限公司是股份制企业,股东较多,范兆贤的经营理念难以得到推行,酿造技术南北差异较大,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尽管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但背离了范兆贤的初衷,使他常常失眠,又一次陷入忧虑郁闷之中。<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桃花源酒业有限公司</h5> 2021年4月,范兆贤与儿子、女儿女婿一起筹资2000多万元,购买下酒厂其他股东的股份,将“黄山市桃花源酒业有限公司”转为独资企业,由小儿子范进峰接班担任法人代表,女婿周树清主抓管理。七十岁的范兆贤则退居顾问和技术指导。他要把自己家传的酿酒技术毫无保留传给下一代,还需要进一步将黟县酿酒工艺与范氏酿酒工艺相揉和,取长补短,不负桃花源,酿造出更高品质的“黟酒系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白与黟酒</h5> 独资后的“黄山桃花源酒业有限公司”,不到半年,工厂设备,水源环境治理、厂区改造又投入了3000万元。销售布局重新规划,设置合肥为销售总部,北京和国内多地设立办事处,与京东合作,开辟网络销售渠道。<br> 2021年黄山桃花源酒业有限公司开发“黟酒”白酒系列6个品种,果酒系列5个品种,销售一路向好,销售产值达1000余万元。这不过是刚刚起步,但却是一个更高的起点,下一步公司将计划建成“黟酒博物馆”,挖掘黟酒历史文化,展陈黟酒昔日辉煌和今日风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间为范兆贤</h5> 黄山桃花源酒业有限公司的国家白酒一级调酒师,果酒酿造专家裘俊飞,他来自浙江绍兴会稽山,春秋时期越国的都城,范蠡曾经解困勾践于会稽山。裘俊飞已经跟随范兆贤多年,对范总十分佩服,他觉得自己酿酒和范总酿酒,都与范蠡这条线相连,最终又都投入了黟县桃花源,成为桃花源里人。<br> 范兆贤在他的朋友圈里频频发布着“桃花源”里的美丽风光和古黟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黟酒”的美好前景。几年来,受范兆贤的影响,范氏家族以及他的朋友大批来黟县购买房屋,也将“桃花源”作为定居地方。目前来黟县订购房屋一百多套,达到两百余人。<br> 已然七十岁的范兆贤,回望自己的人生历史,再无遗憾,他常常在自己的办公室凝视着墙上一位书法家为他题写的一首诗:“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黟酒恋红尘。星空不问赶路者,岁月不负有心人”,他觉得第二句和最后一句对自己的感触最深。<br> 如今,范兆贤最喜欢在空气清新、满目翠绿的早晨到酒厂大门口,朗诵李白的《将进酒》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桃花源酒业有限公司《五柳草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桃花源里<b>(春)</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桃花源里(<b>夏</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桃花源里(<b>秋</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桃花源里(<b>冬</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上春夏秋冬四幅图片均为: 李飞摄影</h5> 作者简介:方锦华,黟县作家协会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