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灯欣赏系列之十:战国人形铜灯

缤纷宇宙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战国人形铜灯,整体高21.3厘米,盘径宽11.5厘米,于1957年在山东省诸城葛埠村出土。灯具出土时,旁边还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千年古物的出土常常充满传奇。这件青铜器出土于齐鲁大地:1957年,山东省诸城一个小村庄叫葛埠村,村民们准备在村子里打几口井,打到地下几米深时,一个村民意外踏空了,眼看着整个人要掉下去,这个时候其他村民立马拉住他,而后看到他的脚底下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黑洞,打开手电筒仔细观察,大家发现下面居然有许多的青铜器,他们立马逐级上报,当地文物局的考古队赶到现场进行勘测,发现这里并非是古墓而是一处古代的窖藏,里面放着的都是青铜器,无比珍贵。其实当时“人形铜灯”并非现在的模样,而是处于分离的状态,专家们经过许多尝试才将分离的“人形铜灯”给衔接了起来。原来这个无意之间出现在世界上的古物,竟然是一盏距今为止两千多年的战国古灯。</span></p> <p class="ql-block"> 山东诸城葛埠村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该铜灯整体造型是一个人,故称为人形铜灯。由底座、人俑、灯盘三部分组成。一个男俑身穿短衣,站在一个弯曲的盘龙形圆盘上,双手各持一只带有盘柄的灯盏,盘柄呈现出弯曲带叶的竹节形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盏灯最精妙之处在于它的结构,灯盘通过子母榫口与盘柄插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拆卸,也可以调节灯盘的距离,还配有添加燃料用的灯勺。这些人性化的细节,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上面的“z”字型灯盘,可以自由调节,要知道当时的油灯是难以控制火苗的大小的,因此古人就通过调节距离的远近来控制灯光的亮度。想让灯光亮一点的时候,就把“z”型杆调得距离自己近一点,如果还不够亮,就把另一盏灯也掰过来,这可比移动灯盏要方便得多,在两千多年前,能设计得如此巧妙,不得不让人惊叹老祖宗们的匠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托着灯盏的人俑是一个孔武有力的武士形象,身穿短衣,腰束宽带,四肢粗壮有力,圆眼阔口,面带微笑,给人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感觉。其奥妙在于武士并非直接托起灯盘,而是握着细长而弯曲的盘柄,两个灯盘相隔甚远,通过盘柄向外延伸,与武士形成了一个倒三角,隐然间有泰山若崩的感觉。不过,这么巨大的重量,武士却是很轻松地握住手中的盘柄。柔细如树枝的盘柄,更是衬托出了这种力量的反差。一个大力士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代宫廷里使用的灯具,一般来说都用鸟兽等祥瑞形象,而这个灯具采用武士造型,为什么呢?这就得从齐国的尚武之风说起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试图争霸。公元前678年,齐恒公即位后,任用管仲改革,加强武备,发展生产。齐桓公还实行兵民合一的的制度。齐人农闲时训练,有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全国上下,自国君到士民,无不好勇尚武。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曾用“疾如锥矢,战如雷电”来形容齐国的威武之师。齐桓公也成了春秋五霸之首。从这件人形铜灯的武士身上,我们似乎也能隐约领略到浓郁的齐国武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战国人形铜灯不仅勾勒出两千多年前古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而且透过它还能看到古代的科学发展以及生产制造技术的进步。小小的武士人俑,托起的是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光明和艺术的追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