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学明:读郭建荣《胜溪俗语引玉》有感

胜之溪律师事务所

《孝义风采》从2010年第2期至2021年第4期,在“民情民俗”栏目中用了57期的篇幅,连续刊载了语言文化学者郭建荣先生的《胜溪俗语引玉》(下称“引玉”)。这些连珠妙语伴随着广大读者度过了十一个春秋,在孝义市及《孝义风采》读者群中泛起阵阵涟漪,在孝义文化圈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千尺有头,百尺有尾,值此美文佳篇煞尾之际,总想写点儿东西,与大家交流。<br>  早在1991年,《胜溪俗语》这本由郭建荣先生编写、著名作家马烽先生作序、著名书法家赵承楷先生题写书名的孝义俗语专著,即作为《孝义文史资料》丛书之一由学苑出版社出版,1992年该书即在中国语言文化学会获奖,一时间洛阳纸贵。《胜溪俗语》出版几年后,郭先生秀才改阴阳从事了法律服务工作,但人们说起他总会提到这本书。2010年郭先生回到孝义后,孝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即约他为《孝义文化丛书》撰稿,并将孝义方言、俗语列入了出版计划。为了充实和完善资料,弘扬地方文化,郭先生从2010年开始应陈守钦、梁镇川先生之约,陆续在《孝义风采》刊登有关词条。郭先生讲,他之所以将文章名称定为《引玉》,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征集方言俗语素材,听取当地人的意见,为新书出版做准备。正是在《引玉》的基础上,郭先生在2015年12月出版了《俗语解颐》一书。但由于篇幅的局限,《解颐》中的词条却一直刊发至今。从2015年之后的词条来看,郭先生不仅选辑了《解颐》中的部分内容,还又有所增加,又有所完善,因此2015年之后的词条可以视作《解颐》的升级版。胜溪水渍处,皆传孝义谚,近年来地方方言方面的著作时有问世,但像胜溪俗语这样引人关注、有口皆碑的作品还不多。读原文,看反响,令人感慨良多。 <b><font color="#333333">  一、《引玉》具有浓郁的孝义地方特色,堪称一本孝义民俗风情画。</font></b><br> 当我们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这些珠玑荟萃、扑面而来的乡言俗语,仿佛走进了孝河义水间的寻常百姓之间,在孝义的民俗风情中徜徉品味,流连忘返。当我们读着一句句带着孝义风味的俗语,就如同就着胡萝卜喝着孝义的羊羔酒,清脆中绵长,醇香中有甘甜。读着这些俗语就好像“过节有了碗碗腔,粗茶淡饭也吃香”;读着这些带有孝义温度的方言,就好像“听一声咦咦咦,赛过过生日”。我们从这些几乎土得掉渣的方言俗语中感悟到了原生态的地方生活。读《引玉》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其中不少俗语只有孝义人或周边的人们才能听得懂,才能领悟其中的韵味。譬如批评某些人行为鲁莽时,孝义家会说“崴家是圪截戳不罗”;形容某些人说话办事没分寸时,会说“嫩鸡娃子叫鸣——识不住音水”;形容外表光彩、内心悲苦时,会说“名活盛(风光),喑凄惶(可怜),怀揣疙瘩抱心蒜”。马烽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正是使用了这些具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塑造了金宝娘、饲养员赵大叔、胡兰奶奶等等一系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郭先生引用马烽、梁镇川、张旺模、刘荣生等孝义籍作家作品中的方言俗语为例,解释俗语要义,探求民俗内涵,使这本书有血有肉,具备了一般学术著作难有的可读性。<br> 孝义是戏曲之乡,如郭士星先生楹联称:“孝河义水粮山煤海千古宝地,秧歌偶戏影调乱弹万民销魂”。而民间谚语则是从俗的方面反映了当地戏曲文化的深厚,譬如“走马灯影儿夹笙吹,神仙听了也说美”,“开春看几眼纱窗子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这些俗语用孝义话读来朗朗上口,乡土味十足,生动地描写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艺术情结。“十根圪榄六张席,两片门扇就演出”,还写出了木偶皮影道具简陋,演员较少,一专多能,七八个人就能搭班演出。“孝义人不听碗碗腔,一年到头不舒坦”,“台上坐下了张林保儿,台下女人哭湿袄”,则反映了当地戏曲文化已根植民间,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b>  二、《引玉》反映了孝义人的原生态生活,浸润着一方人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经验。</b><br> 读着一期期散发着泥土馨香的俗语《引玉》,我触摸到了孝义这方水土上乡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些乡言俗语记录着他们生活的印迹,是乡民生活的活化石,是根祖文化的一部分。其中那些反映婚丧嫁娶的俗语,更能体现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如:“拜了天地磕了头,新郎新娘坐厚承”,指一对新人入洞房后,要在褥子垫儿上盘腿而坐,取承先人厚泽之义。“舅舅糊蓝窗,一生保平安”,指在妇女生产时往往要请舅舅用蓝色纸张糊窗户,意在拦堵保平安。而“偷个儿盅盅养个儿孙孙,偷个儿钵钵补个儿豁豁”则反映了婚庆戏耍、希冀子孙的婚俗。如今这些风俗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作为一种历史婚俗,《引玉》仍把它记录了下来。<br> 还有一些俗语是反映村俗村貌的,如:“有女不嫁烂曹村,豆腐渣子撑死人”,“有女不嫁仁河东,回畦挡堰受死人”,“有女不嫁郑家营,甜苣苦苣吃死人”,“有女要嫁司马村,赶集上会吃两顿”,反映了这些村庄的地方特点。孝义梧桐镇仁顺村以生产蔬菜著名,种植蔬菜与种植普通农作物相比,需要经常浇水施肥,回畦挡堰,特别辛苦,一般人不愿干这么苦重的活。大孝堡乡的郑家营,旧时盐碱地成片,庄稼收成不好,经济条件差,人们常常采集甜苣、苦苣等野草充饥,生活过得十分清苦。司马村是孝义东部第一大镇,这里人口较多,集会较多,物贸繁荣,自古以来即是繁华宜居之地。另外,像“南船头李家庄,不编簟席受恓惶”,“上了马庄的坡,孔明比星宿多”,都反映出这些村庄的人文特点。前些时日大孝堡东部遭遇洪涝灾害,人们对地形高低、给水排水的建设引起了关注,其中“盐锅头灌牛儿,辛安儿村水淹了”这句俗语便有人脱口而出。据说盐锅头建村时即很注意地形的选择和给水排水的建设,一遇洪水即会顺利有序排出,即使周边如南辛安、中辛安和北辛安已经洪涝成灾,盐锅头村也安然无恙,泰然处之。俗语成了群众智慧的结晶。 再欣赏这一组俗语:“喝酒喝得酽了(关系密切),耍钱儿(赌博)耍得淡了”,“猪怕圪渣羊怕碜”(意思是猪食中忌碎柴,羊食中忌碎石),“庄稼儿偌不用问,见偌做甚咱做甚”(种庄稼要赶农时节令,即使不知道就跟着大家做),“在家靠妈,出门靠墙”(在家里,一切事情有母亲打理,独自出门靠墙睡比较安全),“天旱锄苗子,雨涝浇园子”(天旱时锄苗容易保墒情,下雨多时菜地容易沤根,要浇水通气)。“下栅的瓦翁——一套儿一套儿”,这些俗语成了群众智慧的结晶。<br>  孝义的生产气象谚语也是十分精辟的,如:“三月里吼雷麦圪堆(指丰收),二月里吼雷墓圪堆(指遭受灾荒)”,“长木匠,短铁匠,泥匠不行泥补上”(木匠取材要比实际尺寸稍长一些,做起来留有余地,铁匠取材要比实际尺寸稍短一些,经过锻打可以拉长,泥匠材料不够可以用泥来补),“下一场春雨暖一次,下一场秋雨冷一卯儿(一次)”,“玉韬黍地里卧头牛,还嫌地里稠;小豆地里卧小鸡,还嫌小豆稀”(玉米地里苗距适宜稀,小豆地里苗距适宜稠)。“十佪指头八佪旯旮,句句出来真情实话”,这些生产气象谚成了指导人们生产劳动的名言警句。 <b>  三、《引玉》中不少俗语对仗整齐,朗朗上口,修辞叠用,活泼生动。</b><br> 俗语多数对仗整齐,朗朗上口。如:“六十六,一圪溜”(六十六是人生一道坎),“三天不打,上房溜瓦”(意思是对孩子的教育要有适当的惩戒教育),“身上穿得蓝蓝缕缕,肚里吃的油油水水”(形容人衣着寒酸,但日子过得滋润),“是媒不是媒,要跑七八十来回”(指媒人要不辞辛苦多次在南方女方家来回动说合),“穷舍命,富抽筋”(指穷人舍得,富人反而吝啬)。而“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六九开门走”等俗语,则近乎儿歌,合辙押韵,极易流行。<br> 孝义方言中的一些俗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十分形象生动。譬如夸张手法的运用即让人叫绝,形容人本领极大,叫“一脚能踢下星宿来”;形容人在当地很有实力,叫“踩得地皮还响咧”;形容太阳毒辣,叫“云黑的日头,晒破人的骨头”;形容人倒霉则说“喝冷水嵌牙缝,放屁砸住脚后跟”;形容人只看到远处的事而看不到眼前的事,叫“十里地里能看到蚊子走草,一出门子就给门子绊倒”。这种俗语表面上看一反常情,但实际上更符合生活的本质。孝义俗语中有句歇后语,叫“老虎驾车——谁赶(敢)?”既有比拟,又有双关,还使用了设问手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十分令人玩味儿。 <b>四、《引玉》凝集着文化学者的家国情怀,树立了民俗调查工作的典范。</b><br> 《引玉》在对孝义方言进行了大量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精选了三千多条乡言俗语,进行了精准的注释诠释,并且辅以马烽等本土作家的作品作为佐证,堪称一本搜罗全面、资料翔实、例证妥帖、诠释精当的孝义文化大典。郭先生既是本土人士,又是科班出身,他对孝义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怀,透过一个个词条,我们看到了斑斓多姿、博大精深的孝义文化;看到的是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生活经验、人文哲理;看到的是郭先生深入深山僻壤、农家小院、田间地头采风走访的脚印;看到的是他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严肃态度;看到的是他寻章摘句、钩古稽今、拈断髭须的勤奋身影。武国屏先生曾在《解颐献专著 丹心化碧涛》中这样说过,《俗语解颐》“系统地整理了几千年来流行在孝河义水之间的方言俗语,揭示了俗语中蕴藏的民俗文化,使孝义方言第一次有了新的继承方式,使孝义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典籍。”这种历史贡献的价值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应当载入孝义史册。 孝义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戏曲、武术、中医等方面,而且渗透到衣食住行用等多个方面,除了郭先生对孝义方言的系统整理外,前两年我们还看到梁镇川先生的《孝义传统美食》,他把孝义传统食品写得琳琅满目,香味四溢,令人叫绝。民俗文化的整理、传承和发展是个系统的工程,既然梁、郭二位先生已经给我们带了很好的头,其他方面的学者也应该开疆辟土,顺势而为,在民居、服饰、物件、游戏、歌谣、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等方面,肩负起抢救、整理和开发的使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只要大家能广搜博采,精研细作,孝义文化的繁荣可以冀焉!<br>  非常赞赏《孝义风采》编辑部慧眼识珠的精神,舍得花这么大的篇幅为广大作者搜珍积玉,为故土乡愁煽情鼓舞,为地方文化鸣锣开道。如此这般,善哉,善哉!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山西胜之溪律师事务所 所务通讯</p><p class="ql-block">刊号:2022年第2期,总第72期</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李泽楷</p><p class="ql-block">地址:太原市迎泽区双塔寺街山西日报大厦</p><p class="ql-block">电话:1553542856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