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的皇家文化遗产,除紫禁城的宫殿建筑群、皇家园林、庙坛陵寝等建筑外,最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当属皇室贵胄的王府,它凝结着鲜活的历史,浓缩着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京城王府的分布</p><p class="ql-block">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内城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内城被旗人占据。除特例外,王公府第全部建在内城。顺治时期,最显赫的睿亲王府和礼亲王府分别建在皇城的东、西两侧。为上朝方便,一般王公府第都建在皇城周围不远的地方。晚清时期,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地区成为显赫王爷的聚居地,著名的晚清三大“铁帽子”王﹣一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的王府就位于这一地区。</p> <p class="ql-block">王府文化的形成</p><p class="ql-block">京城王府的大规模启建和王府文化的形成,得益于清朝封爵制度的建立。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定族名为满洲。崇德元年(1636年)定国号为大清。开始对有功的宗室正式封爵,清朝定都北京后,逐步完善了封爵制度,定爵位为十二等。宗室取得爵位有四种途泾。即功封、恩封、袭封、考封。封爵的宗室通过府邸、服饰、器用等来体现其尊贵的身份与地位。清朝吸取明朝封藩建国的教训,对宗室采取封爵不赐土的政策,只在京城赐府,不许受封的宗室擅自离京,因而所有的王公均聚居京城之内。在北京居侯的王公贵族,以王府为中心,形成了特有的王府文化。北京市现存王府多为清代遗存,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4个等级。</p><p class="ql-block">老北京人有句话:“京城里最不缺的就是王府,但凡你去城市中心逛一逛,稍微一打听,不多远的地方肯定就有一处王府遗址。” 这么说当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也足见王府数量的众多。</p> <p class="ql-block">1、恭王府</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位于西城区柳荫街,是清代最大的一座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是 北京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而且唯一对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前身为乾隆十公主府第及和珅宅邸,嘉庆四年(1799年)赐于庆郡王永璘,道光三十年(1850年 )赐恭亲王奕䜣,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 总占地面积6.2万余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3万余平方米,花园占地2.9万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2、雍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雍亲王府位于北城安定门里,即现在的雍和宫。清初这里是太监官房,康熙时建府,赐予四子爱新觉罗胤禛,称雍亲王府。雍正登基后改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改雍和宫为喇嘛庙。雍亲王府诞生了两位皇帝,乾隆帝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3、醇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醇亲王府</p><p class="ql-block">醇亲王府有两处,南府在西城太平湖洞里,原是荣亲王府;北府在后海北沿,是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纳兰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是由此得来。醇亲王府曾出过两个皇帝,一个是在南府出生的奕譞的儿子光绪皇帝,另一个是在北府出生的奕譞的孙子宣统皇帝。</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南府改作他用,即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而北府则分成两部分,府邸是国家宗教事务局,花园是宋庆龄故居。</p> <p class="ql-block">4、礼王府</p> <p class="ql-block">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明代曾是崇祯皇帝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关进驻北京之后,此地为礼亲王、清太祖次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此处却并非最初的代善居所,而是其孙杰书袭爵后择址新建的(最初的礼王府在哪儿还真不清楚),时称康亲王府;直到清乾隆四十三年,杰书曾孙永恩袭爵,恢复封号礼亲王,这里才真正成为礼王府。</p><p class="ql-block">现礼王府大部分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使用;中路主体建筑大多保存,东路北部有几个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筑已拆除,总体保存还算可以,只是不像恭王府一样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豫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这是老北京流传的一句话,意思是礼王府房多,而豫王府的墙高。豫王指的是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和礼王代善同父异母,也是清朝“从龙入关”的开国元勋、同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所以豫王府的级别并不比礼王府低多少,也是清初最大的王府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豫王府虽然早就“不存在”了,但有个地方大名鼎鼎“北京协和医院”,那就是豫王府改的。</p> <p class="ql-block">6、睿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睿亲王府,这位睿亲王对清朝来说可了不得了,可以说是“功高盖主”啊!他就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朝开国第一位真正的“皇帝”,被顺治称为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多尔衮的睿亲王府离皇宫非常近,就在故宫东边儿的南池子大街68号。</p><p class="ql-block">此地原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他的爱孙朱瞻基建的皇太孙宫,称为洪庆宫,也叫东苑;朱瞻基继位后对东苑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改称南内、南城、或南宫;满清入关时,带兵打破北京城的、正是多尔衮,后来南宫经过改建,就成了他的睿亲王府,由于他是摄政王,大权独揽,所以那时候最“热闹”的不是紫禁城,而是这儿,因为群臣奏事不去皇宫,都来睿王府;多尔衮死后,睿亲王府没人住了(他也没有继承人)。</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三年,皇帝下旨将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乾隆二十年重新修葺扩建,并赐名普渡寺。民国时期,普渡寺改为小学,解放后成了居民区、拆毁严重,近年来随着腾退和修缮,部分建筑恢复了样貌、并对外开放。北京税务博物馆就曾开在普渡寺、也就是曾经的睿亲王府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庆王府</p> <p class="ql-block">庆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定阜街3号,是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府邸。清末时,奕劻是王公中的首富,曾经独揽朝政。此处原是道光朝大学士琦善的宅第,后因琦善擅许割让香港获罪,被逮捕查办并籍没家产。咸丰初年,奕劻迁到闲置的原琦善宅,当时他的爵位是辅国将军。光绪十年,奕劻晋封为庆郡王,按王府规制对住宅进行了改建,此宅才改称王府;10年后,奕劻又晋庆亲王,又过14年,更得到世袭罔替的恩赏,成了清朝第十二位铁帽子王!王府建筑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1座;东部也已改建;现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区,有三组并排的院落。最后是一座二层楼,俗称梳妆楼或绣楼。</p><p class="ql-block">现存三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1949年后,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此。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8、淳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淳亲王指的是康熙第七子淳亲王允佑,他的府宅位于东城区东交民巷正义路西侧五号院。允祐于雍正元年晋封淳亲王,此府是他在受封郡王时建成的,升级之后有所增建。</p><p class="ql-block">原府邸街门面临御河(也称玉河),其建筑布局分为三路,中路是宫殿式绿琉璃瓦顶建筑,前为宫门五间,大殿五间,后为院落和配房。咸丰十年,王府被洋人占了,成为英国使馆,所以最后面的楼房是英式的,为英使馆占用时期所建。如今的淳亲王府保存相对完好,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在公安部院内,无法进去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孚郡王府</p> <p class="ql-block">孚郡王指的是咸丰皇帝的九弟:奕譓,受封时他才六岁。此地原为怡亲王府,不过是二代怡亲王府。第一代怡亲王是与雍正关系最亲密的十三弟胤祥,因为康熙在位时“九子夺嫡”,只有胤祥支持胤禛。雍正登基后封胤祥为怡亲王,并在今王府井新东安商场东侧为他建怡亲王府。咸丰死后慈禧掌权,不久就赐给了奕譓,始称孚郡王府,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故俗称“九爷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孚王府最大的特点是有着纵九横七63颗门钉的大门,以及门口比天安门前的那对还要高大的石狮子。孚王府位于朝阳门内大街路北137号,王府布局结构严谨规范,保存较为完好,只是门口挂着很多单位的牌子,并不接受参观(那个挂牌的门口挺大,但那并非王府正门)。</p> <p class="ql-block">10、涛贝勒府</p> <p class="ql-block">涛贝勒府(愉郡王府、钟郡王府)涛贝勒府在柳荫街27号,涛贝勒指的是爱新觉罗.载涛。对于晚清名臣来说,载涛虽不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那样有名儿,但也是有一号的人物。1925年,载涛将贝勒府租给罗马教廷天主教会,作为创办公教大学的校舍,1927年更名辅仁大学;1929年,载涛把府南马圈和花园前空地出售,建起了辅仁大学主楼,府北部改为辅仁大学附中,也就是北京十三中的前身。如今的涛贝勒府主体建筑尚存,还有古建约1000平米,《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宋氏三姐妹》等多部影视作品都曾在此取过景。</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再分享一下恭王府的简单游记</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应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发迹后所建,但具体时间尚待考证。目前府邸内,和珅宅第时期代表性的建筑主要有两处:一处为“嘉乐堂”,另一处是“锡晋斋”。</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风韵。恭王府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在前,园在后;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p><p class="ql-block">平方米。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p> <p class="ql-block">主路正门</p> <p class="ql-block">主路一宫门</p> <p class="ql-block">二宫门</p> <p class="ql-block">正殿银安殿</p> <p class="ql-block">正配殿上的檐瓦和脊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银安殿后为嘉乐堂,嘉乐堂为和珅时期之建筑。悬挂有“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无署款,无记,故无由证实,但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说明是和珅之室</p> <p class="ql-block">主路与西路之间通往后罩楼的连接通道上方</p> <p class="ql-block">府邸的最后也是最长的建筑——后罩楼,把府邸的中、东、西路12个进院全部都罩住</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西端和珅时期建造水法楼,为当时唯一室内水景园林</p> <p class="ql-block">东路的垂花门齐庄中正</p> <p class="ql-block">恭亲王奕䜣的会客厅也在东路,室内正上方悬挂慈禧太后亲笔题匾</p> <p class="ql-block">繞行后罩楼,沿府园之间的跑马路,就到了后花园正门。</p> <p class="ql-block">王府第一绝:西洋门</p><p class="ql-block">西洋门是恭王府花园的大门,进入花园要先经过这座汉白玉石拱门,(又称西洋门),它不是和珅建园子时候留下的,而是恭亲王改建的。这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拱门(正门),处于花园的中轴线上,门额上外刻“静含太古”四个字,内刻“秀挹恒春”四个字,意为享太古之幽静,拥满园之春色,体现了深邃浑厚、沉雄苍古的意境,也可说是对整个萃锦园艺术风格的概括。据说这种门当时在北京只有3个,如今只有此门流传下来。因此成为恭王府的一处“绝妙之笔”。</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西洋门西侧建有龙王庙,祈福护佑的很多</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正在网络直播</p> <p class="ql-block">第二绝:福字碑</p><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福”字碑,为康熙御笔之宝,隐于秘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具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字,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故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的构成了福字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更为珍贵的是碑右上方,刻有康熙玉玺以镇福,因此“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p> <p class="ql-block">秘云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绝:大戏楼</p><p class="ql-block">大戏楼位于邀月台东部,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可容纳200余人,虽没任何音响设备,却能从各个角度听清台上的声音。据说这个戏楼采用一种聚音木料建造而成,再加上独特的内部结构,使得声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周汝昌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是红楼梦中荣国府和大观园的“原型说”</p> <p class="ql-block">最后,再分享一组后罩楼上形态各异的艺术窗雕,无论从造型艺术造诣还是每一图案的寓意,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