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渐渐地到了冬天,年也快要来到了。</p><p> 细蒙蒙的雨丝夹杂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天没有亮,羊山的菜市场里就己经是熙熙攘攘。年近古稀之年的母亲走出了家门,她放快了脚步。外面有些风,嘴里还冒着哈气。她是来到这里准备买些年货。小杨的香肠已经灌过了两次,今天是想再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 有些东西,铁路这边没有卖的,如牛羊肉等,还要得到市内去买。来回有几好里的路远。等回来的时侯,母亲手中拿的东西又多又沉。在这么冷的天里,汗水却已打湿了后背。走一段,她歇一段。这年纪不饶人啊!有一次,忙乱之中碰到了一个架子车把,差些没捣着眼睛。眼角上留下一大块血痕。</p>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母亲用了几天的时间,趁着天气好,把备置的铺盖床单、被子,枕头都拆洗、凉晒、缝制了一遍。有的还加添了新置。也都己放入箱柜里,等着孩子们回来时用。</p><p class="ql-block"> 那条小街道,她也不知走过多少遍。生活在这里这么多年,一辈子碰到过不少为难的事,但她也从来没有退却过。那有一年的春节,妈妈难得地去看回电影。回到家比喻地说“我就是红色娘子军里,那个打不死的吴菁华!”现实的家庭状况使母亲养成了倔强和不屈的性格。如今条件好了,可还是依然是省吃俭用。虽然现在孩子们都成了家飞走了,生活也好了,也不再会有太多的负担。但她时刻惦记着孩子们生活的怎么样?谁家有点难题,她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而对她自己,也还是那样刻苦、很是吝啬。衣服只要穿不烂,洗干净就一直穿。那条秋衣打着几个补钉,那双袜子也是孩子们不要的,在她的脚上还穿着。只是后来孩子们给买的多了,她才高兴地换上新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这一辈子都从苦海中走过来了。在娘家当姑娘的时侯,个头虽然不高,但出落地也俊。她在家中排行最小,整天被父母和哥嫂、和两个姐姐们宠着、让着。</p><p class="ql-block"> 这位曾在娘家颇有点骄气的房家三小姐,十七岁就嫁到了范家,成了这个家的二嫂子。一个小叔子十来岁,另一个小姑子才五岁。每天跟在身后不停地喊着。母亲进了门以后,勤快能干、老实笃诚、尊老爱幼。那时封建家长制也很盛行。而她在这个家庭里面,深深受到了公婆及每个家庭成员的赞扬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婆家虽然经济上也并不宽绰,但一天三顿饭也还有窝窝头吃,只是很少吃到好(白)面馍。每个人都端着一大碗,用红薯面和杂粮面煮的糊嘟,哧喽哧喽地喝着。</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只有到了过年,才把平时舍不得吃的好面拿了出来,包上顿饺子。</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我的爷爷在外面干活的地方,挣回来一袋洋面(机器加工的小麦面),又白又细。擀出来的面条也不会断。</p><p class="ql-block"> 快过年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先把灶王爷请在了灶台上方。村上家家户户的厨屋顶上,烟囱都冒起了烟,把风箱拉得叭哒、叭哒响,灶堂里的火一明一闪,很快地旺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到了三十天黑之前,大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子,和木版刻印的门神爷。土墙围起的院子里,自制的鞭炮,劈劈叭叭伴着烟雾响了半天。年味十足,让人很是高兴。</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早晨要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给长辈磕头。亲邻们也都串门作揖,相互拜年。都说“一年一个早,谁家起早谁家好”。一大家子人也是热热闹闹。</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五的早上,也还要放鞭炮,破五迎财神。再把财神爷的像贴在屋里的墙上,请进了家门。整个正月里面都是走亲戚的日子,也是很有程序化的。这些都使我母亲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但是,更让她难忘的是,在老家的日子里,凶残的家庭暴力也给她带来了,永远抹不去的痛苦和记恨。</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苍桑不断磨炼了她。她为这个家生养了七个孩子,要说起来也算是立了大功。</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经济匮乏的年代,她和儿子在老家的时侯,三斤粮食竞然吃了十天。跟着丈夫来到信阳后,她更加勤奋、咽苦吐甘;不停地奔波,想法设法地让孩子们吃上、穿上。每到过年也都要给孩子们包顿猪肉饺子,给每个小孩弄件象样的衣服穿。家里过年也准备些很多东西,只是没有现在这么好,这么多。</p> <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 有几年过年的时候,母亲曾也回过几次娘家,虽说铁路家属可以免票乘车,但总是冷雪不便。火车也要坐十几个小时,有时候还要在郑州倒车。她和丈夫一起牵着,抱着和背着几个孩子,长途跋涉地回到了娘家。农村的冬天,天气也特别冷,但心是热的。</p><p class="ql-block"> 一望无际的平原,吹来了地里麦苗的清香。母亲手指着那尽头的隐约,不住地说出是哪个庄子,庄子上住着什么亲戚。只是大人孩子的穿戴似乎有些拘谨,颇显洋气。喜鹊落在了姥娘家的屋顶上,妗子往灶里传着秫秫拮,赶紧烧水(非)。姥娘抚摸着我冻红的手,问道“小,冷不冷啊”,我摇了下头。舅舅也捧了些落生放进我的衣兜里。门口围满了一群看热闹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家里只要来了贵客,都是现用麦子,去磨点好面。二表哥拉上我,用小簸箕把麦粒倒进了磨眼的里面。磨被吃力地推的呼呼转了起来。得要反复地磨上三遍,每一遍再都要用细箩,呼嗒呼嗒塞出面来。</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觉得推着这盘磨,也如同人生的乾坤,可得要抬起头,脚踏实地,用力向前推呵。</p><p class="ql-block"> 虞城县、这里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上演着上千年间,人们执着生活的交响曲。我的姥娘,妗子盘腿坐在垫子上,左手摇着纺车,右手揑着一朵棉花,往后拉着。迸发出两短一长嗡、嗡、嗡~的美妙声音;还有那座高高地织布机,她们像有节奏地踩着一架钢琴,木梭在无数条径线中,哐当、哐当地来回穿梭。东屋家后的故道上,憨厚的黄牛被套着车,仰头哞、哞地叫着;独轮车,吱溜吱溜地由近到远、由高到低个传来了响声。</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家都挖有地窖。冬天的地窖里面依然是暖融融的,储存着红芋、萝卜和大白菜。还有很多怕冻的东西。在老家,我娘的娘,只能叫作姥娘。姥姥两个字与狫狫同音。而家养的猪就称作狫狫。哈哈,可是不能乱叫的。</p><p class="ql-block"> 父母、兄妹见了面,也总是问寒嘘暖的。娘家人还是那么亲情而温暖。我娘在家族里辈份很长,亲邻朋友和后辈们也都过来看望,热情的很。同时也对我们这些从城里到来的亲人,有一种羡慕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母亲很是高兴,心中也有了一种成就感。而舅舅每次都慌得不轻,把好吃的都拿出来,让我们品偿。他赶着车,来回地接送。一年一年地回老家,这也是过年。有时候,姥娘还让带回几尺自己织的棉布,还有些落生、大枣、红芋干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 母亲常说,人活一辈子图个啥?不都是为了孩子。可是能把这么多小孩都养大,培养成人也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丈夫因工作性质,每半年才回来休假。为了这个家,也辛辛苦苦地在外面挣钱。但是,光靠他一个人的微薄工资肯定是不行的。个子不高、不认识字又没有工作的母亲聪明、乐观向上、悟性也很好。她很有志气地撑起了这个家。</p><p class="ql-block"> 弱小的身躯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干过许多的体力活。为了养家糊口,她也曾搬运片石砸残了脚指,百斤的袋子扛起就走,一架子车的沙子,伴着水足有千斤多重,她吃力把拉着。遇见坡道地不平,能歇几回。也不知累倒了几次。如今老了,走起路来,两个膝盖酸疼难忍。</p><p class="ql-block"> 她和丈夫含辛茹苦地把七个子女养大。</p><p class="ql-block"> 要过年了,她还日夜担心这些孩子们在外面过得怎么样,担心她们有什么不顺当。盼望着孩子们的归来。</p> <p> 老两口买了很多的年货。虽然沒有山珍海味,但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准备的这么多,做的菜样式也是那样多,又是那样美味好吃。</p><p> 这样如此地用心良苦、倾力付出,仿佛是在追求着什么。他们熟透了家里的,每一个孩子的脾气性格和喜好。酸辣咸甜都得准备着。卤的肉,满屋飘香,在远处的大马路上,都可以闻得到。牛肉、牛肚、猪肚猪心猪肝、还有猪耳朵,整鸡,鸡爪。吃着可口,回味无穷。</p><p> 那油炸的食品,就更好吃了,焦叶子就如点心一般,让人吃起来不停。红丸子那是用肉馅儿做的,香而不腻。白丸子是用面裹着莲藕丝,豆腐、或裹些卤鸡丝。还要用清油酥些五花肉,小魚。到吃的时侯煮上一锅,放上粉条和大白菜,好吃极啦。</p><p> 油在锅里哗哗地开着。大点的鱼要洗好,整条地油锅里炸好,放入长长的鱼盘中。</p><p> 家里的四五个铁盆、大瓦盆都装得满满的、堆的尖尖地。</p><p> 该过年了,还要蒸上很多的馍。按老家规矩,大馍要存放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侯才能吃。糖馍花卷、元宝馍、红枣馍、兔子馍等。包子有肉包、素菜包、豆馅包、芝麻包。蒸好放凉都放在箩筐里盖着。如过吃的 油腻了,妈妈还有腌制的酸豇豆、酸萝卜、自己制做的酱豆子、臭豆腐乳,甚是好吃。</p><p> 炖的菜她也准备好了几砂罐,都事先煮炖堡好。有香喷喷的老母鸡汤、牛肉、排骨汤等。</p><p> 老人家在腊月二十几的时侯,还要煮些湿西瓜籽,在里面放些五香大料,这样吃起来有更有味道。她从市场上买回成布袋的花生,撮些干净的沙子,不顾尘烟的灰呛,用大铁锅来回翻炒着。虽然头上戴着毛巾,但脸上身上都是灰。</p><p> 虽然准备要过年了,有时累的腰也疼,但还得把厨房、门窗,屋里床下柜上,再都打扫一遍。真是有干不完的活。手指头都磨破了,手指和手背,也冻的皴了裂着缝。外面刮着寒风,妈妈总说冻闲人,饿懒人。一直忙到了后半夜,也实在是有些喘不过气来。</p><p> 而在外工作生活的儿女,年快要到来的时侯,也都充满着一股神奇力量。那种急急切切要回家的心情,你无论用文字或语言,都是无法形容的。</p><p> 待到子女们陆陆续续回来了,帮忙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母亲心中有了些说不出的喜悦,省了些力气,心中也有了些安慰和多了几分放心。</p><p> 大年三十那天,就要早早地准备包饺子的馅,刀在案板上,剁的卟腾卟腾响,年味更浓啦!也终于盼来啦!用大瓦盆和好了面,擀成皮,几个人围在一起,一个一个包好,放在用高粱杆做的大拍子上。也摆放了好几拍子,得保证二十几人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p> <p> 不管有多么累,孩子们能回来,回到她的身边,心里都是十分高兴的。其实,人就也是一种拼争,有苦也有欢乐。我的母亲,她平日里不太爱讲话,但她告诉我,人活着一定要有点囊(志)气。得靠自己,靠谁都不行。她为这个家操心、憋屈,受苦受累、打碎了牙往肚里咽。但是同时,她也有高兴的时侯。那就是几个孩子回到家,进门就先找妈。整天妈、妈地喊着。这些也都给她充添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孩子们终于长大了,妈妈在这场人生的拼挣中,己经赢了。</p><p> 年如期而至。外门上也是贴上了大红的对联,正上方贴着门神爷,俩眼瞪得溜圆。还是那样威武地守护着。大年三十的晚餐,就要开始了,客厅支起了大桌子。</p><p> 门外边挂上了长长的、有成千上万响的鞭炮,炉台上大火把钢筋锅里的水,煮的翻着大浪,滑啦,滑啦地沸腾着。开始点炮了,胆子小的两手捂起了耳朵。小一点的孩子藏到了里屋。噼里啪啦,震耳欲聋。饺子也就下锅啦!鞭炮声过了一阵子停了下来,满院子铺了一层红红的炮纸。</p><p> 到了初一,每个人无论老的少的,都长了一岁。</p><p> 做饭的时侯,孩子们也都撑起了勺,做起了饭。她们把自己精心买的新衣服,给母亲穿上,也给打扮了一番。妈妈嘴上说,咋买这贵的衣服?可心里却万分地高兴。似乎这样,一下子驱走了她在年前,忙碌的所有疲倦。</p><p> 外面院子里不时响起了鞭炮声。大屋、小屋,里间客厅、几个房间都坐着、站着人。更晚一辈的娃娃们喊着、闹着。也有站在门囗相互谈笑着,吸着烟。整个家都是暖融融的。吵闹了些,但这就是过年所应有的气氛。她诉说着人间的,那份亲情和温馨。也是对我母亲,那种久久祈盼心情的兑现。</p><p> 这也许就是人一生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全家老少在一起团圆,就应该有的热闹。大家品尝着每个好吃的莱,喜欢着,也海阔天空的吹着,品头论足。那种美美的滋味,是你在外面再高级的大饭店,也找不到的。母亲就像奋力地登上了山顶,欣赏着一幅壮丽的胜景。虽然耳朵听力不足,但仔细看着孩子们,听他们诉说着在外面的工作生活。她睑上皱纹舒展了,心中充满了喜悦,有了一种无限舒畅的感觉。同样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骄傲。这也叫天伦之乐吧。 </p> <p class="ql-block"> 年,要过去了,孩子们也该又陆陆续续地走了。回到她们自己生活的地方。分别时,母亲总是恋恋不舍,无法控制住眼泪,不免心里有些难过。但还是无可奈何地,望着远去的每一个离去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苍老的妈妈站在那里,正在以一种充满无限怜爱、无限牵挂的目光,在我的身后,头也不回地望着。我摆了下手,潸然泪下。在妈妈的眼里,我其实还是她怀抱中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幸福、感恩和敬佩顿时涌出。这个最亲、最善良的人,用自己的乳汁和勤劳的双手,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拉扯成人。没有她,就没有我,就没有我的今天。就不会有这么一大家子人,也不会有一大家子人的热热闹闹。妈妈了不起,真的了不起! [ 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 (清·黄仲则) 。 </p><p class="ql-block"> 都走了……。过了正月,家又恢复了平常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妈!您歇会吧。” </p><p class="ql-block"> 年虽然过了,这位年迈的母亲,一位愿意为了你的好,奋不顾身的人,也病倒了住进医院。慢慢地、慢慢地好了,慢慢地开始了她自己的,又一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用她自己的话说,“年又跑的远啦”。</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年不仅仅是文化传承,是忙,是期盼。是一种追求,一种希望。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同时也是成功,是幸福。但我清楚地知道,妈妈的年也是一颗鲜红跳动着的心。</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年就是一个让人忘不了而动听的故事,它常常勾起我回家时的记忆。母亲的年就像一幅浓墨的丹青画,写出了高山耸立,挥洒下大爱无疆。母亲的年就象一首动人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亲的年就像吹响了不息地号角,鼓起着我生活的勇气。让我在人生的途中,回到了出发时的温馨港湾,浑身上下都有了无限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年呵,你是我一生最难得的骨肉重逢;在这时光飞逝中,那个不懂事的孩子,也己到了古稀之年。我要把你牢牢地记在心间,永远也不让你远去!</p> <p> 在小时侯的过年,母亲曾一边擀着饺子皮,一边念诵着那首家乡的[莲花落],</p><p> </p><p> </p><p> 小擀杖、两头尖,</p><p> </p><p> 我娘送我去黄河边。</p><p> 娘说,儿呵别难过,</p><p> </p><p> 过年再回见娘面……</p> <p> 还是一个过年,妈妈走了……。</p><p><br></p><p> 望云之情、风木之悲!</p><p><br></p><p> 妈妈!</p><p><br></p><p> 腊月十五,</p><p><br></p><p> 您的诞辰!</p><p><br></p><p> 天堂无忧,</p><p><br></p><p> 生日快乐!</p><p><br></p> <p>原创作品</p><p>注:图片部分来自网络。</p><p><br></p><p>说明:母亲属羊,农历腊月十五生日(1932年1月22日)</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