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教育·语言文字】腊月年关近,煮粥待阳春

碑林语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点击收听 ▾</font></h3> “语言传承经典,文字饱含真情。节气知人冷暖,风俗延续精神。”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碑林语委推送的教师好声音之“腊八——腊月年关近,煮粥待阳春。”我是本期的主播戚佳瑞,来自碑林区文艺路小学。 <div>  <br></div><div> 小时候常听人们说,吃了腊八粥,新的一年就会顺遂,会诸事周全。腊八节里的“腊”,寓有新旧交替之意,正如《隋书·礼仪志》中所记载:“腊者,接也。”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为纪念此事,佛教徒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div><div><br></div><div> 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煮一锅腊八粥。</div> <p class="ql-block">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谱》里写到:“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其实,喝腊八粥是南北皆盛行的食事。《红楼梦》中说:“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金庸也在《侠客行》里写到,武林高手在腊八这一天,都要去那侠客岛上吃一碗腊八粥。从古至今,腊八粥的暖意仿佛伴随着寒冬延续着。</p> 在我的记忆里,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熬上一锅腊八粥,只见那小火苗锅底轻轻跳动,粥在锅里微微翻滚着,空中弥漫着暖暖的香甜气息。在浓稠的粥里,混合着金黄的小米、白胖的糯米、圆润的莲子、暗红的大枣、牙白的扁豆、青绿的葡萄干……腊八粥融合八方食物共煮一锅,意寓着合聚万物、调和千灵。<br> 明天就是腊八节了,我想与您分享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粥》的片段: <p class="ql-block">  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据《旧京风俗志》记载,北平雍和宫煮腊八粥,是由内务府主办,惊师动众,这一顿粥 要耗十万两银子!煮好先恭呈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然而煮腊八粥的风俗深入民间,至今弗辍。我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 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胡桃、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p><p class="ql-block"> 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 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p> <p class="ql-block">  如今,无人会在一顿粥食上彰显尊贵,而更愿意体会用心熬制的仪式感。喝了腊八粥,新的一年便会顺遂,会诸事“粥”全。 或许,我们心心念念的也并不只是那碗粥,而是家的温度与所爱之人的暖意......</p><p class="ql-block"> 过了腊八就是年,朋友,熬上一锅浓浓的粥,在粥里佐以亲情与爱意,愿你来年事事周全,愿你永远被温暖包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更多好声音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碑林好声音”或抖音搜索“碑林好声音”并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戚佳瑞</p><p class="ql-block">审核:王磊</p><p class="ql-block">编辑:<span style="font-size:18px;">戚佳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