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应不惑, 宜当知天命

老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的时候,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当老师,倒是有过一个梦想,那就是:能成为乐团中的一员,操持着我所擅长的乐器,坐在乐队中,只需一个眼神,跟乐团指挥来一个心领神会的交流,然后专注地融入乐团的演奏中去……但是,我出生的年代和家庭,都仅允许我把这当作梦想而已。于是,十八岁时的志愿书上,有了“师范”二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一名教师,要过第一关——普通话。特殊的时代和参差不齐的师资,让我们这些学生,大多只会用方言读课文。即使勉强用“溧阳”普通话读书,也一定是平翘舌混同,前后鼻音不分,阳平上声一视同仁。这显然不符合培养新一代师资的要求。于是乎,上课、下课,教室、宿舍、食堂、浴室、操场……无处没有我们学练普通话的身影。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开始前所未有的关注播音员的发音。有时为了找到和区分前后鼻音的界限,常常要揪住一个字的发音,练上数十上百遍!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学期,终于拿下普通话等级考试——87.5分,二级甲等,不是太优秀,也总算对得起几个月的苦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对于中文专业,我曾经动摇过。本着一路求学走来,所有学科,数学最为得心应手的执念,也因着一份虚荣心,不肯轻易丢弃当年高考单科全市第一的光环,也曾惧惮于语文领域的诸多不确定性,总觉得语文不如数学那样干脆利落,爽截了当,于是寻思,是否应该转为数学专业。可是,系里辅导员的回复是:学校没有“文转理”的先例,也不可能开此先河。转专业的念想就此夭折。于是,在相信学校一定也是为学生负责的判断下,就下定决心把中文专业坚持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也许世间万物大概都是如此,当你真的一心一意地去爱某物,它也会慢慢爱上你。当我不再摇摆,不再徘徊,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坚持好好读中文专业时,令人惊喜的是,我不仅获得了奖学金,而且还以超出分数线38分的成绩,顺利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更让我感受到语文给我以馈赠,是在后来的近三十年边学边教,与之朝夕相处,相佐相伴中。 她让我在艰难和困苦时,尽量能以优雅的风度面对;她让我懂得,在人生得意时,不忘悲悯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她让我体验种种人生况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种“喜”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一种“悲”是“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有一种“哀”是“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有一种“乐”是“将谓偷闲学少年”的偷着乐;有一种“愁” 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有一种“惆怅”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一种寂寞孤独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有一种“旷达”是“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一种后悔与感伤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有一种“思念”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共饮长江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生活和生命,因为有了语文,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了深度、广度与厚度。当我感到话语粗糙,眼睛昏暗,心灵疲惫时,语文能漱口,洗眼,更能清心。试问,除了语文,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能有语文陪伴,一路走来,一路成长,实属幸运。试问回首应不惑,却道宜当知天命。对于早过了“不惑”之年,即将“知天命”的我而言,伴我一生的,还真不是那些一见钟情的喜好,而是像语文这样,在相伴相守中日久生情……</b></p>

语文

一种

普通话

知天命

专业

乐团

中文

宜当

不惑

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