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瓦尔登湖”,是否澄净如初

大风起兮

<p class="ql-block">  梭罗之所以搬到瓦尔登湖畔居住,最直接的原因是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完成一部构思已久的、悼念其亡兄约翰的作品。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段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隐居生活,会成为后世的一个传奇,更成就了一部彪炳世界文学史的不朽著作,如明星闪耀夜空。</p><p class="ql-block"> 说是隐居,其实并不准确。瓦尔登湖附近有铁路穿行而过,每天能听到火车的轰鸣声,这里离他原先居住的康科德镇也不过四五里路。隐居期间,他经常到镇上去拜访朋友或参加聚会,而他居住的地方也常有路人或访客前来。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上,他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回到瓦尔登湖,他是一个遗世独立的隐者,走出这里,便回归了烟火人间。</p><p class="ql-block"> 面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陶渊明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慨叹,意在言外。而在出世入世间的频繁切换,让梭罗在独居湖畔、浸淫湖光山色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社会对生活的清醒关注和深刻思考,并由此著述成书,构建起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哲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隐士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对于崇尚个人主义的梭罗而言,他和瓦尔登湖则是相互依存但本质上依旧各自独立的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感性因素居多,含蓄内敛,追求意境,温暖而超脱,于是有了唐诗宋词水墨山水;西方文明则偏重理性的逻辑演绎,系统而严谨,由此发端了哲学油画工业革命。</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用自己的双腿去走路,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我们要说出自己的思想”。梭罗是一名超验主义者,更是一名超验主义的忠实实践者。他亲手在湖边搭建栖身的小木屋,并清晰记录下建造的每笔花费,价格分厘不差;他打猎捕鱼生火烧饭,自己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并记得菜地里种了多少行芸豆;他准确记录了凡尔登湖每年结冰、融化和春天来临第一声鸟鸣的日期;他亲自测量了湖边每座山的高度、湖水不同时期的温度和不同位置的深度,并据此绘制了整个湖区的地形图。直到现在,当地官方公布的瓦尔登湖水深引用的还是梭罗当年用一根栓了石头的鱼线测得的数据。</p><p class="ql-block"> “扫过山脊的风吹拂着我的居所,那断断续续的呜咽恍如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天籁之音。晨风永无止息,造化之歌不绝如缕”。他徜徉山水林间,用心观察和感受着周围的一切,用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摹出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在梭罗看来,万物平等,人也只是自然中“普通的一员”而非世间的主宰,人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找回与生俱来但久已失去的灵性。</p><p class="ql-block"> 混迹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有多久不曾嗅过野花的芬芳,听过潺潺的溪水?有多久不曾低头看看脚下的泥土,抬头仰望下星光闪烁的夜空?又或许我们早已忘了如何在野外生火,如何爬到树上摘果子,忘了草地上也可以睡觉,步行也可以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果真如此,不妨听从梭罗的建议,走向田间,走向山野,走入活力充盈的自然之中,那本是我们所来之地,也“唯有能够置身其中,自由地感受天地之大,才会真正快乐。”</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人生被许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耗费了。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十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其他的都是可以丢弃的。简单,简单,再简单!”19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心变得贪婪,奢靡之风盛行。针对此种风气,梭罗极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他终身未娶,生活俭朴,基本上做到了戒荤茹素,乃至他的朋友霍桑曾无奈地说:“在他面前,你会因为身上有钱可以花、有房子可以住、有两件外套可以穿或者有一本许多人看过的著作而感到惭愧。”</p><p class="ql-block"> 我想,梭罗并非完全否认一切物质方面的追求,他反对的是对物质的无厌追求和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这就好比有人已经有房有车,告别了低矮的平房,抛弃了自行车,却还在抱怨生活过的不如意,因为他没钱去买一辆宝马或一幢别墅。金钱本身不会让人堕落和犯错,能让人堕落犯错的是对金钱的贪欲。“巴黎的猴王戴上游客的帽子,美国所有的猴子都会争相效仿”,人们总热衷于互相攀比,并因此失落沮丧,因为他们眼里总盯着别人有的,却从没认真审视过自己所拥有的,跟马云相比,你永远会觉得自己钱少。要获得幸福感,与其去学习如何得到更多的东西,恐怕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满足于更少的东西吧!</p> <p class="ql-block">  “文明虽然改善了我们的房屋,却没有同样改善居住在房屋里的人。它创造了皇宫,但创造贵族和国王却没有那么容易”。无论是梭罗生活的年代还是今天,科技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快速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言行。</p><p class="ql-block"> 逐利本能的驱使下,红尘之中,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对金钱的迷恋、对财富的追求变得无以复加,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甚至成为他们唯一的人生目标。“他们积聚了钱财,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它,或者说如何摆脱它,因而给自己打造了黄金白银的镣铐”。</p><p class="ql-block"> 许多时候,我们就像被蒙上眼罩的驴子,从不会去想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只是不知疲倦地行走、拉磨,都头来只是在原地不停打转,始终都没能走出那个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了娃让他放羊”,如果陷入这样的循环,那我们生活的意义和快乐究竟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能只靠吃米活着,精神的世界同样需要养分。“去成为哥伦布吧,发现你内心的新大陆,找到新的海峡,不是贸易的海峡,而是思想的海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应该有诗和远方。财富只能买到物质的东西,而精神和灵魂的必需品,是无需花钱也能得到的——一首乐曲、一本好书、一部电影、一次远足,与朋友的一次品茗谈心,静夜独处时的沉思冥想,便是我们的诗和远方。“你能从圆心画出多少半径,生活就有多少种方式和可能”,别把自己困在亲手编织的牢笼里,那些琐碎的忧惧和焦虑,许多只是我们思维的幻象。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内心有无尽的未知区域等着我们去探索,如刻在德尔菲神殿石碑上那句箴言一样,努力去“认识你自己”。</p> <p class="ql-block">  梭罗并不强求别人效仿他的生活方式,即便他自己,也仅仅在瓦尔登湖居住了两年后,便永远地离开了,再没回来。他提倡“生活即是实验”,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也许只是他的又一次人生实验,是他对自我的一次突破和对生活可能性的又一次探索和尝试。其实重要的不是生活的表象和形式,而是每个人内在的生活理念和态度。</p><p class="ql-block"> 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梭罗同样是生前落寞无名,死后备极哀荣。他的《瓦尔登湖》在出版之初,一度出现滞销,但在他身后却拥有了众多的异代知音:政治上,他启发了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在社会上,巴勒斯、缪尔等美国环保运动的先驱都尊他为精神导师;在文学上,他的写作理念和技巧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普鲁斯特、海明威等在内的无数作家。有些伟大需要时间的积淀来证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无论经历多久,乌云终将散去,日月星辰总会闪耀。</p><p class="ql-block"> 瓦尔登湖并不远,它就在我们心间。真实、清醒、朴素、自然,见心见性,想到即可到达。</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对它善加看护,永葆其山清水碧,澄静如初。</p> <p class="ql-block">文:大风起兮</p><p class="ql-block">图: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