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张彩照

随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84年8月底团宣传股攝于云南文山马塘指挥所</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人生的第一张彩照,背景特殊,作用非凡,情怀深切。多少年来一直被我珍藏,对它情有独钟。</p> 这是一张卫国戍边的出征照 <p class="ql-block">  征战沙场、卫国戍边,是军人的职责。1984年4至5月,为了严惩越南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友邻部队一举收复了中越边境的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等长期被越南侵占的高地,7月12日越军不甘心失败,向我发动了师规模的疯狂反扑,次日部队接到中央军委赴滇参战的紧急命令,我时任某团营长,有幸登上了远赴南疆的列车,执行卫国戍边任务。部队经过临战训练、战场考察、战法研究,迅速完善了各项准备。8月底团上阵准备工作部署会上(注:后因战场情况变化,上阵时间而推迟),大家摩拳擦掌、斗志昂扬。政委兴奋的说:“大家还未照过彩照吧?”我们都摇摇头。“那今天就给你们参会的领导,每人照一张彩色的出征照吧!”我非常激动,因为它是出征将士卫国戍边、征战沙场的见证,意义非凡。我站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塘乡团指挥所的小树林前,摆上姿势、面带微笑,随着宣传干事相机的一道闪光,“咔嚓”一声,摄下了我终身难忘的瞬间。</p> 这是一张慰籍亲人的平安照 <p class="ql-block">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后,南疆边境战事不断、军事斗争异常激烈。据军委通报:1984年7月12日,我边防军民浴血奋战,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取得了歼敌1200余名的辉煌战果,我团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奉命参战的。因保密需要,部队关闭了所有对外通信,除极少数随军、临时来队家属外,远方的亲人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儿女(爱人)将要奔赴生死难料的战场,营区内送别的场景催人泪下。那年我妻子正巧来队探亲,临行前她千叮咛、万嘱咐。分别的那天下午,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随队行军、十里相送。在火车站台上,她探着头,挤在送行、观望的人群中,久久不愿离去。列车启动了,妻子红着眼圈、抱着脸上挂着泪珠的女儿,向我频频挥手。她一直望着隆隆地列车渐渐地远去,慢慢地消失在茫茫的视野。她义无反顾的把我送上了前线。这离别的场景,令我心酸、难以忘怀。我深知,亲人们都在为出征将士的安危担忧,但他们顾大局,只能把这份担忧埋藏在心中,期待我们能早日凯旋、胜利归来。前线恢复通信后,我立马捎上一封家书,夹上这张彩照,才了却了家人的万般牵挂之情。</p> 这是一张以备“万一”的纪念照 <p class="ql-block">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人最大价值和荣耀就是能出生入死、为国征战,哪怕血洒疆场也再所不惜。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984年4至11月,云南前线的拔点进攻、坚守防御作战,我军先后有700余名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场上官兵牺牲的事时有发生。出发前,经各级领导深入的动员,我们都向党委递交了血书,做好了为国捐躯的牺牲准备。此时大家都希望能在前线留下一张相片,不用说是彩照,哪怕黑白的也行,以备“万一”能给家人留下一份纪念。但相机属奢侈品,非生活所必须。八十年代人们收入不高,有相机的人极少,何况我们紧急受命,走得仓促,全营官兵竟没带一部相机,此愿难行。当时军委要求部队一个月做好上阵准备,高强度、快节奏的临战训练,我们也无暇顾及此事。这张彩照真是及时雨,一片兼用,才了却了我的心愿。至于后来,我们胜利凯旋,这份备用纪念照没派上“万一”的用场,那只是一件幸事。</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岁月的风霜吹黄了相片的色调,却吹不去当年我们征战疆场的一片情怀。如今每每见到这张彩照,当年的历历往事就会重新浮现,让我感慨万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