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昨夜又一场雪铺满长治大地,文保之路从2017年开始,不觉间已走过五年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西的冬天滴水成冰,寒气迫人,广大基层文保员们多年来扎根山村,冒着严寒坚守岗位,守护文物安全。每年此时中心都会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为他们送上亲切的问候及新年的祝福。</span></p> <h1> 冬日暖阳行动是由社会各界志愿者出资捐助,长治市文明守望志愿者服务中心将捐助的物资交给驻守一线的文保员的活动。<br> 目的是为了鼓励那些默默无闻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的文保员们,让他们知道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在关注他。是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我们才能将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我们的子孙,使文化得到延续。</h1> <h1> 2021年,共为4个县区40名文保员送上温暖。</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月8日、9日共分四个组开展慰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第一组(沁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组长王庆川,副组长李旭红 ,成员 常佳豪、冯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第二组(上党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组长霍娟,副组长李小洲,成员裴志岗、刘峻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第三组(襄垣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组长崔琳,副组长申鹏,成员任仁浩、常佳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第四组(沁源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组长何艳军,副组长刘军,成员冯竹、田啸云。</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一组 冬日暖阳慰问文保员行动走进沁县</b></font></h1> <h1> 2022年1月8日,在沁县文旅局张科长、李科长的带领下,长治守望文明保护文物志愿者服务中心沁县组进行“第四期冬日暖阳送温暖慰问文保员行动"沁县行。</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冬日缕缕暖阳透过大树、房屋、高山等物体的缝隙洒向大地,沐浴着冬日的一道道暖阳,呼吸着大自然给予的新鲜空气,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来,这些文保员不畏酷暑和严寒守护着我们的这些古建宝贝,他们的辛勤付出得以让这些古建更好的受到了保护,得以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历史发展轨迹、古人的技术水准、哲学思想、审美情趣、艺术风采等。为他们的辛勤付出,长治守望文明保护文物志愿者服务中心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为他们送上亲切的问候及新年的祝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东岭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会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地,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国共合作抗战的示范地,太岳根据地的抗日模范村。</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font color="#ed2308">第一站 八路军总部小东岭遗址,属于省保单位。</font></span></h1> <h1> 这里曾是朱德同志居住生活过的地方。此处已经修缮,在文保员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条,并热心的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基本情况。</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走进这座八路军总部小东岭旧址,当日的我们八路军高级将领导指挥的情形好像浮现在眼前,激烈的场面,战士的进进出出,指挥就在这里响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进四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说我们是长治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中心代表社会各界关心爱护文物的人士来慰问你们这些为文物保护付出的文保员时,两位文保员非常激动,他们说我们愿意为文物保护做一些事情。他们的纯真、真诚使我非常激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font color="#ed2308">第二站清和观</fon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和观原三进院,现只有二进院,中轴上有两座大殿,属市保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保员打扫的干干净净,二座大殿保存完好。</span></p> <h1> 郭村的清和观,其名气与仅一校之隔的大云院相比显得默默无闻。曾经面临坍塌的风险,如今得以修缮,使我们的又一处文化遗产得以保留。</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位文保员看到我们的到来,非常热情,知道我们是长治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中心来慰问他们时,我们告知他们这是咱们全国各地的文物志愿者共同捐资来慰问常年为文物保护付出的人,他们非常感动,连声说,“谢谢,谢谢,我们愿意为之付出。”两位文保员是夫妻两个。文保员热情、纯朴,又说,“你们看看吧,太感谢你们了。”</span></p> <h1> 后殿明清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出一跳且在明次间补间雕有龙象造型,生动活泼。</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为文保员带来了米、面、油,以感谢他们为守护文保所做出的努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font color="#ed2308">第三站 仁胜洪济寺,属省保单位。</fon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进院落,现为第一院,大殿保存完好,文保员打扫的干干净净。中轴两旁的柏树整齐、葱郁,给人一种安静、祥和之感。</span></p> <h1>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建筑时,我感到无比的熟悉和温暖,看到他和平顺的天台庵有同样的感觉,也许大家会说,不能和天台庵比,但我的感受就是和天台庵有相同的感受。</h1> <h1> 洪济寺历史悠久,其中还存有金崇庆元年(1212) 敕牒一通。寺内主要建筑有中殿和后殿。其中后殿应为明代前中期遗存,且前部有清代献亭遮挡,中殿要更古老。</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院的大殿面阔也是三间,前面有一个卷棚顶的献亭,献亭额枋雕刻精美。志愿者王老师要求我在这里给他留影。</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ed2308">第四站 漳河村的漳河庙,市保单位</font></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漳河村所在的位置是漳河的西源头。人们在这里修建庙宇来祈祷风调雨顺。漳河庙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庙内碑刻繁多,据庙内碑刻载,唐已有之。</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建筑,且修缮一新。经过在这里的文保人员的精心看护,相信漳河庙的悠久文化会一直延续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古老的台阶承载着多少人的足迹。我仿佛看到当年多少人从这一阶阶的台阶登上来祈福。这台阶就是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font color="#ed2308">第五站 南涅水洪教院,国保单位</font></span></p> <h1> 洪教院紧邻南涅水石造像出土地。可见其佛教历史相当古老,且寺内后殿上还悬挂大定九年(1170)“敕赐洪教之院”牌匾。寺内现存格局较完整,有天王殿、过殿、后殿及其两侧配殿组成,其中后殿最为古老,金元时期建筑。</h1> <h1> 洪教院屋顶已支设了彩钢板进行保护,四周已支设了脚手架,文保人员说,等开了春这里就会进行修缮,到时洪教院就会焕然一新。 </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涅水洪教院,三进院落,位于南涅水村,属国保单位,现已搭起钢架,明开春修缮。</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font color="#ed2308">第六站 南涅水石刻造像出土遗址</font></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天的沁县行结束了,我思绪万千,想到了那些建筑,想到了那些文保员,想到了当年修建的匠人,想到当年出资的人,是他们的汇合,得以让这些文明留存下来,让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得到启发,文物保护,传承文明永远在路上!</span></p> <h1> 经过了一天的慰问活动,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文保工作人员的艰辛和不易,也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之处。虽说这次的油米面对于改善目前文保员生活来说极为有限,但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关注基层文保员的情况,早日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更大的改善。</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这次我们去的几个文保单位健康状况良好,但这绝对不是所有文保单位的情况,仍然还有许多文保单位处于岌岌可危濒临坍塌的危险。</span></p> <h1> 今年国庆山西的一场暴雨引发了一阵关注山西古建筑命运的浪潮,如今浪潮褪去,人们的关注开始减少。但是我们却不能减少关注,为社会展示古建筑的现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行动中,并且将这古老而优秀的传统延续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观我表里山河,赞我悠久历史,护我灿烂文明。</span></p> <h1> </h1> <h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b>第二组 冬日暖阳慰问文保员行动走进上党区</b></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我们第二组的四位志愿者带着社会各界文保志愿者捐助的粮油和中心的嘱托来到上党区。</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党区文博馆对本次活动鼎力支持,提前规划了慰问活动方案,王馆长放弃休息日,全程陪同我们一齐下乡送温暖。</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巍巍红墙灰瓦,森森斗拱梁架,十座古建,涵盖了国保、省保、市保、县保;十位文保员,代表了中国文物工作脉胳的终端,他们满面苍桑,勤劳质朴,有的人甚至肢体有些不便,他们伸出来签字的手指粗糙冰冷、布满裂纹,接受文物主管部门的关怀和志愿者的援助,他们不会讲更多动听的话语,却真实地流露出内心深深的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到之处每一座古建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每一座院落都维护得整整齐齐,这就是他们年复一年无声的奉献,他们执着地守护着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历史文明根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治市有六千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大多位于乡村山岭,而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却曲指可数,保护工作的难度非常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馆长已从事文物工作三十余年,他经验丰富,对文物保护的要求细致入微,每到一处都认真观察常规工作现状,排查安全隐患,不厌其烦地叮嘱每位文保员用电、禁火等安全注意事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心、担使命、学党史、办实事,冬日的蓝天下,文物主管部门与志愿者齐心合力,协手同行,为文物保护工作贡献力量,让党和社会的关怀实实在在温暖文保员的生活。</span></p> <h1> <font color="#ed2308"><b>第三组 冬日暖阳慰问文保员行动走进襄垣县</b></font></h1> <h1><p> 1月9日,腊月初七,一早的天气并不友好,灰蒙蒙而且阴冷。 </p><p> 天微微亮时,70后的我,80后的申鹏,90后的常佳豪,00后的任仁浩,10后的申哲宇一行5人踏上了慰问文保员的行程。天气的阴冷并不能阻挡一颗颗火热的心,回想在文保志愿者群里发起“冬日暖阳”慰问文保员活动时,各位志愿者的踊跃,心里依旧是暖暖的,特别是两位作家小姐姐的豪气“出手”让我们这次有足够的底气去慰问沁县、沁源、襄垣、上党区四个县区。</p><br><p><b><font color="#ed2308"> 微距成光,向阳而生。</font></b></p> 襄垣县地处太行山腹地,文化积淀深厚,在中国历史上历经2000多年,从未更改过地名,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两处从未更改过地名其中之一,另一处是四川省省会城市成都。<br><br> 在襄垣县城与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汇合后,文物局赵俊红科长精心遴选了9个乡镇10位基层文保员进行走访慰问,争取这次“冬日暖阳”活动能够覆盖襄垣县各乡镇,而且走访倾向于市、县保单位,其中市保4处,县保5处,省保1处。<br> <font color="#ed2308"> </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第1站 南里信建封寺</font><br></h1> <h1> 沟通好后出发第1站,古韩镇南里信村建封寺。<br> 建封寺又名百法寺,位于南里信村南,是唐代高僧百法禅修之地,高僧百法名释义忠,曾经与唐玄奘在大慈恩寺一起翻译自西天取回来的经卷。<br> 据寺里所存碑文记载,建封寺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期皆有修缮,现存的大殿及庙西南的舍利塔为明代重建,其余皆为清代遗构。建封寺名称的来历也与高僧百法做出的功绩有关,皇家敕封建造该寺庙,于是得名建封。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目前修缮一新。<br> 建封寺屡经历代修缮,现存部分碑碣十分珍贵。<br> 有武陵居士王彦龄《留题百法院》碑碣一通。<br> 碑文中记载了高僧百法居然长了三只眼睛。<br></h1> <h1> 大明弘治岁 戊申(公元1488年)孟秋月望日《重修建封寺正殿记》碑记一通。</h1> <h1> 大明弘治纪元岁在甲寅(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孟秋望日“松江府判邑人郭瑄廷”书《襄垣八景诗》碑记一通。</h1> <h1> 大明弘治纪元岁在甲寅(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孟秋建封寺《谨录百法疏主和尚行状》碑记一通。</h1> <h1> 大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五月初一日《建立社规碑记》一通。</h1> <h1>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进攻延安期间,康克清领导的中央保育院转移到襄垣,曾住在南里信村建封寺。<br> 寺西南处路边的舍利塔,虽然为明代修建,其质地是当地的沙石,风化严重,但是上面开龛雕刻的佛造像却很有唐代摩崖石刻的意味,揣测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而制。<br></h1> <h1> <b><font color="#ed2308">第2站 王桥玄帝庙</font></b></h1> <h1> 第2站王桥玄帝庙,也叫真武庙。王桥玄帝庙为县保单位,目前已经修缮一新,并且有宗教人士在内服务。文保员张师傅的主要任务就是日常对安全工作的巡查和督导。<br> 修缮一新的玄帝庙,布局合理,建制齐全,有山门,有倒座式戏楼,有献亭及大殿。据庙内石碑记载,该庙始建于大明万历三十七年。<br></h1> <h1> <font color="#ed2308">第3站 西里村东岳庙</font></h1> <h1> 西里村东岳庙为市保单位,又叫凉楼庙。院子里的大殿已然修缮一新,重檐歇山顶,高大宏伟、金碧辉煌。反而是作为山门使用的凉楼别具一格。<br> 文博馆张素峰馆长告诉我们,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黄飞虎祝寿大会,亦是传统的凉楼古庙大会,各路香客信士,接踵而至,热闹非凡。自古有“暮春神会冠五省,妇姑巨意进香灵。阳间赶了凉楼会,阴间不受阎王罪”的民谣。<br></h1> <h1> 黄飞虎,是我国民间崇拜的东岳大帝,旧时皮革业所信奉的行业神祇之一。五省集会有蒙古,蒙古人带着上好的皮革来与内地商贾交易,买卖鞍马。<br> 凉楼下面的门闩洞,用了一块上好的青石碑,碑文依旧清晰,可惜了。<br></h1> <h1> 院子里依稀可见东岳庙原来大殿的地基,有部分襄垣县文物局收集的墓葬石刻保存在庙内。<br> 憨态可掬的石狮<br></h1> <h1> 突然想起来,建封寺内碑文记载的襄垣八景之一“凉楼胜观”,一定与此地有关。凉楼庙,北倚浊漳河,东靠淤泥河,西枕南山峰,山环水绕,环境幽静,那河南王元朝太师察罕那延嫌河南太热,在此修建避暑行宫,站在凉楼上远观胜景,十分惬意呢。<br> 话说这察罕贴布儿,不查不知道,一查,居然是赵敏她爹,看来金庸先生写的小说还真是从我们长治找了好多素材呢。<br> </h1><h1><b><font color="#ed2308"> 第4站 邕子百宝寺</font></b><br></h1> <h1> 如果不是来邕子百宝寺,我也没机会认得这个生僻字,问了90后和00后俩大学生,都是一脸懵,后来查了百度才晓得,邕通雍,也算收获。 <br> 邕子百宝寺是省保单位,位于侯堡镇。邕子村在北魏太和年间就已经是一个大村落了,只不过原来的名字叫雍川村。四面环水,村民居住在河流汇聚北边的低洼地带,是为雍川。后到了清代,为了避讳雍正皇帝的年号,改雍为邕,百姓为百子,于是称邕子村。百宝寺里也没有金银珠宝,而是藏了千余卷经书而得名。<br> 现在的百宝寺大殿与戏楼损毁严重。<br></h1> <h1> 小宇说,远远地看,戏楼像是被大怪兽咬了一口。语气里有淡淡的忧伤。</h1> <h1> 还好馆长说,要修了,心里有些许安慰。<br> 邕子村里是有大人物的,这个人叫梁品清,他是中共襄垣县党支部创始人,他还是襄垣县第一位共产党员,他曾经在百宝寺西厢房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襄垣县第一个党支部,正是因为他,百宝寺终于可以修缮了,心甚慰。<br> </h1><h1> <b><font color="#ed2308">第5站 付北三皇庙</font></b><br></h1> <h1> 申哲宇一进三皇庙的大殿,就说中间坐着的是盘古吧。虽然心下认为三皇应该是伏羲、炎帝、黄帝,但是中间的泥塑太像盘古了,也不知道是现在的匠人不专业了,还是从前的匠人才有工匠精神,如今庙修好了,像却没塑好。<br> 三皇是远古神祇的崇拜,这也说明襄垣历史悠久。付北三皇庙是市保单位,大殿的转角斗拱明代风格明显,可惜没有留存照片。<br></h1> <h1> 还好拍下了门额上挂的牌匾</h1> <h1> 资始资生,《乾•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彖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br>乾曰“资始”,坤曰“资生”?始与生有何区别?这很像人之生于父母,从父亲那里得到气质,奠定生命的基础。从母亲那里得到形体,实现生命的诞生。<br> </h1><h1><b><font color="#ed2308"> 第6站 郭家祠堂</font></b><br></h1> <h1> 郭家祠堂,顾名思义,村子里90%的村民都姓郭,文保员郭耀中师傅看护着自己家的老祠堂,可惜祠堂如今破败如斯,仅剩戏楼和大殿,连个围墙也没有。如果柱子下面柱础是青石的估计也早就丢失了,还好是沙石的,经济价值不高,得以留存。</h1> <h1> 郭家祠堂属于县保单位,如果等待国家修缮,得排队。既然是咱们郭家祖上的基业,为啥大家不组织起来一起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呢?看看门头上的福和寿字,这是祖上留给咱们的美好祝愿。<br> <br> <b><font color="#ed2308">第7站 善福玉皇庙</font></b><br></h1> <h1> 善福玉皇庙的布局很有意思,我见过纵向排列院落的寺庙,第一次见横向排列院落的。善福寺三进院落横向排列,融合了佛儒道三教。<br> “善福村”的由来,与该村寺庙有直接关系。传说善福村最早叫“七星寨”,先有苏、胡二寨,后有苗、白两寨,又有连、马、张家寨共7个寨子。村中老人说,七姓寨围绕着村中玉皇庙而建,形成七个寨堡群,所以才叫“七星寨”。<br> 相传在元朝时期,村西北的金光寺主持好逸恶劳,伤害百姓,村民就把该寺叫成“恶佛寺”。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率军北伐,焚烧了金光寺,惩处了恶僧。村民为了纪念此事,把村名改为“善佛村”。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认为信仰是为了祈福,便把“善佛村”直接改名为“善福村”了。<br></h1> <h1> 善福玉皇庙为市保单位,打扫卫生的老人一直看护着,后来子承父业,现在他的儿子是文保员。</h1> <h1> 玉皇庙东西两殿相连,并且各自相对有自己的戏楼,东殿戏楼面阔五间,是给男人唱大戏的,西殿戏楼面阔三间,体量较小,是给女人唱戏的。原本的院子中间有一堵隔墙,由月亮门通行。封建社会,男女有别,本来是娱神的戏楼,现在通了人气,娱人的时候却是等级分明,规矩森严,但是无论如何阻隔,可以想象,这两台戏一起唱一定是热闹非凡。<br> </h1><h1><b><font color="#ed2308"> 第8站 曹家坪关帝庙</font></b><br></h1> <h1> 曹家坪关帝庙是县保单位,据文保员郭师傅说,原来是进出村子的交通要道,在关帝庙大殿正下方有一个出入的拱券门,现在由于地面整体抬高,已无法通行。<br> 这样说来,原来应该是不是叫关帝阁更贴切呢。<br> 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坐东向西,仅存正殿、南北耳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梁架五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栱为三踩。正殿南山墙存碑刻一通,为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关帝庙桩塑圣像”布施碑。<br></h1> <h1> <b><font color="#ed2308">第9站 兴民全神庙</font></b></h1> <h1> 兴民全神庙是县保单位,保护现状堪忧。整间大殿全部坍塌,殿后土坡松动,殿内原先遗留的建筑构建也散落在路上。</h1> <h1> 文保员李师傅说西配殿也是今年的雨季才塌的,能说明西配殿建造年代的木枋散落在旁,“大清乾隆”四个墨批字清晰可见,我用手机进行了记录,这是它的身份证,希望以后有人修缮时,我可以提供一些依据。</h1> <h1> <b><font color="#ed2308"> 第10站 后村三皇庙</font></b></h1> <h1> 后村三皇庙路途较远,文博馆馆长建议我们到文保员家中去慰问。文保员高师傅家里的窑洞坍塌,没有住所,文化站安排他和家人暂住在村卫生站。</h1> <h1> 一天时间跑了9个文保单位,慰问了10位基层文保员。80后的志愿者申鹏拉着我们和米面油开了一天车,十分辛苦,在这里真心感谢大家的付出。90后的常佳豪背着姐姐给的相机,一路帮我们拍照,十分感谢。谢谢00后的志愿者任仁浩,谢谢10后的小志愿者申哲宇,辛苦了。这一天,真的是十全十美。唯一不足是觉得自己力量太小,不能对现状堪忧的建筑即时进行保护……</h1> <h1> <b> <font color="#ed2308">微炬成光 向阳而生</font></b></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第四组 冬日暖阳慰问文保员行动走进沁源县</span></p> <h1><p class="ql-block"> 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境内有建于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46处和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有名的红色老区,沁源县主要有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抗日围困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早晨七点天还没亮,沁源组最先出发,途中大雾四起,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首先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p></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刚下车,文物局的相关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何主任和文保员热情地相互问候,感谢他们一年来对文物保护做出的贡献。在得知一名文保员刚刚做完手术之后,大家一起驱车前往这位文保员的家中。在临走时这位老爷爷说“要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让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下去”令人动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共太岳区党委旧址,破旧的门窗,简陋的生活环境,可见革命先烈生活的艰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太岳行署赵寨旧址,由于沁源县高海拔的环境,虽然已经到了上午十点,但冰霜仍然挂在周围的树上,温度也比市区低了好多。但大家仍然热情似火,从屋顶一路拿着粮油来到院子中慰问文保员。何主任说“没有国,哪有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革命文化遗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刚进沁源县城,高高的两座塔便映入眼帘,塔中间是一颗闪闪的红星,塔下的横幅写着“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可见沁源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塔旁边便是沁源县衙,同时也是中共太岳一地委旧址。一层是窑洞,二层是古代建筑,这样奇特的建筑形式非常少见。经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县衙周围的这片区域正在进行拆迁改造,要还原古沁源县城的原貌,开发沁源县的旅游业。作为历史的轮回,古建筑的复兴成为大势所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岳北烈士陵园,把米面油送到了文保员的家中,文保员爷爷十分高兴,感谢志愿者团队的到来,并讲述了文化遗产对于人民的重要性。</span></h1> <h1>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太岳陆军中学旧址。据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曾经是明代一位进士的家宅,在沁源县这种建筑比比皆是。</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刚进院门,便看到了影壁上的竹节纹,表达了人们对气节的美好祝愿,门窗上的渔网纹则象征着年年有余。第一进院落的牌匾上写着“健翮凌云”。凌云壮志,垂天健翮,象征着理想宏伟远大,表达了对读书人的祝愿和期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院落中一共四进院落,十分精致,年代特色鲜明,建筑构建保存完好,因常年有人居住,生活气息浓厚。</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何主任对今天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和沁源县的下一步合作做出期待,希望文物遗产能被更好的利用起来。保护文物,传承文明,我们在行动!</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