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大学到科高……

尚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生物看人生,快乐其实很简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习本应该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刘敏吉</b></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7月我将从</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清华大学</b><span style="font-size:20px;">研究生毕业,8月将入职</span><b style="font-size:20px;">深圳科学高中</b><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为一名生物老师。我现正在深圳科学高中实习,我发现自己远比想象的更喜欢这份工作,切身体会到学习最快的方式就是教他人学习。与学生的接触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在帮助我成长、助推我不断反思和总结,也很感谢科高老师们给我的相关指导,特别是我的导师蒋欢老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了解越多、思考越多,越看清教育现状及其重要意义,我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所能贡献一份力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问过很多学生:“你觉得什么时候最快乐?”竟然没有一个人的回答和学习相关(这里只指校内书本所含学习内容)。但学习确是学生每天花最多时间在做的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身体行为和内心感受截然相反的情况呢?明明打球、跑步时身体会更累,甚至会受伤,学生为什么会更快乐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想明白这种矛盾的现象,我开始边思考边把以前一些零零散散的反思总结联系起来,从生物、生命和人生层层递进分析原因,整理出这篇文章。</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我们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物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生命等于生物吗?或者二者的关系是什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过生物的人可能很容易回答第一个问题,看到第二个问题可能觉得这不是同一个问题吗?然后自然认为生物和生命没什么区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研究生之前我也没想过二者的区别,也不记得何时有了相关的思考,我现在的答案是:</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生命是能量体,既能吸收储存能量壮大自己,也能释放能量,影响其他生命,生物只是生命在一段时间内的载体之一。生物死亡了,生命可以继续存在。</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以借一个事例来理解: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他的肉体虽已不在,但生命还在。在哪里呢?在我们的记忆里,在照片里,在视频里,在一片片稻田里……这些都是他生命这个能量体的载体,只要还有一种方式让另一个生命感知到,那就是他的生命在释放能量并影响着另一个生命。这也就是为什么,生者依旧会因为死者悲伤或是快乐。</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生物有寿命作为度量单位,但生命很难以此度量。</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基于生命是能量体这种理解,那人生又是什么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有哪些愿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愿望可能和自身养成、家人、事业等任何方面相关,但有个共同点:我们想向自己觉得更好的方向努力,这个“好”是指自己会更满意更开心,是“正能量”带给我们的内心感受。有正能量,就有负能量。比如我们有时会觉得×××是一个“负能量”的人,就是我们感知到的能量让我们不快乐,感觉和他相处很累、不舒服,就想远离他。</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当人作为生命的载体时,这个能量体就变聪明了、有感知和思想了,会因为吸收正能量并感知到它而快乐,并且会本能的想一直快乐,那就会继续吸收能量,渐渐为了快乐变得强大。这种由本能驱动的想吸收能量而快乐的想法才是真正的“上进心”。</b><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其他动物也是如此,很可能植物亦如此,这里主要以人作为分析对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既然,</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当人承载生命时,有吸收正能量且需要感知到它而快乐的本能,那我们为人处世无非就只有一个目的:我想要能一直感到快乐。</b><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活一世不就图个开心快乐?所以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人生是一场修炼,一场为了让自己能持续感到快乐的修炼。 </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某件事是我们主动发起时,我们更容易感知到事物“正面”而快乐,想积累能量持续获得快乐而更愿意主动克服困难。比如,我们发现一门学科有意思往往是因为察觉自己可以理解应用,就是吸收了它的能量而快乐,为了持续获得快乐就偏爱它,但其实和其他学科一样,我们仍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已经获得的快乐感会给我们解决问题继续学习的动力;发现一项运动或乐器的乐趣,就愿意花时间练习提升;发现一种擅长的工作,就愿意发挥所长做得更好……</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某件事在别人的要求后出现时,比如家人让我们做家务、领导或同事让我们完成某项工作、老师家长让我们考多少分……我们首先会关注这些外界声音,把自己置于被动的一方,往往还会不断放大这些声音,就更容易关注这件事的“负面”,即便它有“正面”让我们吸收能量并快乐,我们也没剩多少精力客观看待这件事了。但其实,做家务可以在锻炼身体、放松大脑、增加和亲人的互动的同时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完成任何工作,提升的为人处世能力只属于自己;不论学什么,都是我们自己在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是我们感受更多快乐并减少困惑的基础……这类事情我们看似被动,不过是外界给了我们积累自身能量的契机。 </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跑马拉松就是这样的经历,刚上清华时我只能以7分的配速跑五公里,却有师兄想让我做马拉松队员并让我开始训练,一次训练后我便认定长跑不适合我、我不会喜欢,发誓这辈子绝不可能跑马拉松。于是继续我的5公里慢跑,不知不觉逐渐提速并加长,后来和朋友们开始沿大沙河跑,享受欣赏风景、谈笑风生的快乐,大概两个月后可以轻松跑10公里,就想试着跑往返,逐渐完成了半马,最好的一次成绩大概是1h40min,就这样感受点滴进步的快乐时自身能量从量变到了质变,去年完成了第一个马拉松,狠狠打脸曾经发誓的自己。原因就在于当初不是我主动想突破,就否定自己并排斥这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类被动是“虚假主动”,就是常说的“内卷”。的确,我们努力着,但真的都是发自内心愿意吗?作为一种社会型生物,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和别人对比,甚至对比较结果的关心超过了事物本身,有人比我成绩好、有人比我做得多、有人比我赚钱多……一直追赶,实际却没有目标和终点,因为人在变、终点也在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做得更好没有错,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事物本身才是供给我们能量的,解决这件事的问题才是目标。不要执着于因为和别人比较才出现的目标或产生的情绪,不要只关注结果是不是和预期相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和事物本身上才能充分吸收能量,不错过本可以感到的快乐。否则只会徒增压力感和被迫感,让结果更难达到预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多同学的学习状态就是这样,因为被过多的外界声音包围着,误以为知识是“敌人”,是显得自己不如别人的一面镜子,但知识本身只是能量源泉,不会因别人而区别对待我们。假如两次生物考试都考了85,但第一次排全班末位,感觉很不满意,第二次排第一,感到很满意,觉得知识掌握不错了,这便是对外界的关注超过了知识本身,明明两张卷子同样都还有15%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吸收能量收获满足和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某个同学或名次是“假目标”,我们不可能知道和排名靠前的同学对知识的掌握差异在哪里、也不知道之后的变化、更不知道下次考试谁在前面。作业和考试的核心都是帮助我们检查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要掌握哪些知识点、理解解决哪类问题才是目标,才会实实在在地发现自己的进步而快乐,体验到快乐才会喜欢上汲取知识和解决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高中便是这样在全校约180名的尖刀班同学中从100名之后逐渐进步到年级前十的,三年中排名变动很大,要是以别人为目标,我该向哪努力,只是徒增压力和紧张,我能做的只有关注知识本身、主动解决问题收获快乐,高一更没预料到高三能进入前十,而全国比我优秀的同学还有更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既然人生只是自己的修炼,那不论做什么都只是修炼的一部分,大部分事物也就没太大差别了,不过是为我们自己的能量体供能的“供能站”,我们何必非要对抗排斥某类事物呢?不过是减少了自己修炼而获得快乐的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既然总是要借助事物修炼来积累能量感受快乐的,为何要执着于自己不是这件事的发起者减少了本可能获得的快乐?总想着是被迫付出可以快乐的时间在学习、工作……快乐怎么会简单?常常还要特意找时间休闲娱乐寻找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这里,我理解了大学的一位导师和我说过的话:“我们以前干一行爱一行,你们现在爱一行干一行。”曾经我认为后者才是自己处于主导地位,现在却相信前者才是真的主动。因为前者是主动面对事物,不论哪一行都可以发现乐趣让自己成长并快乐,后者则往往和我们所经历事物的先后顺序或发现几个事物“正面”的先后顺序相关,被这种顺序左右了选择。随着社会整体的进步、竞争压力的增加,我们太多精力和注意力被除了“我”和“事物”这两个核心之外的声音占据,凡是求快,很难静下心客观对待事物本身从而发现其“正面”进而“爱一行”,习惯性认为只有已经爱的才可能快乐才想干。</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快乐其实很简单,少让自己处于被动,主动面对,坦然接受,时常提醒自己:</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通过这件事吸收“能量”收获“快乐”才是属于我人生的修炼,无关乎其他。</b><span style="font-size:20px;">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做的大部分事本身不是“非正既负”的,总有“正面”我们可以吸收正能量,眼下主动想做的不过是“正面”先被发现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基于“成长型思维”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发现事物的“正面”。当我们化被动为主动,积极面对,就容易发现并吸收其正能量而感到快乐,才会为了继续快乐去继续吸收能量而变得强大,自然会有所成。</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学校是关注知识本身的能量感到快乐而成绩进步的产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身材是享受身心舒畅时的快乐的产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工作是认真对待平日里一件件小事积累能量能力得以提升的产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朋友或者恋人则是我们积累了各种能量后自然吸引了能量相匹配的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有产物又只是作为能量让我们快乐的,不是用来作比较的,这个“好”是内心自洽下的自然收获,比较永无止境,那快乐何时才会有?没有哪位“大家”生而注定是“大家”,他们只是专注于自己和事物本身,持续进行着主动面对困难吸收能量并感受快乐的过程。</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并不表示人生的意义一定要与某一高度的成就、地位或财富挂钩。一个人的诞生本就是偶然,是在活着的过程中,生命之间能量的相互影响不断赋予人生意义,这个意义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我们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是其他生命可以接收到的能量,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就像一幅水粉画,每一笔对于这幅作品都有意义,缺少任何一笔,都不再是这幅画,修炼的过程就是让这幅画逐渐完善的过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世界如同一张杂乱的密密麻麻的无限大的网,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就是这个网的一条线,每做一个选择这条线就会向某一方向延伸,延伸时可能与不同的人相交或暂时重合,但绝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人生,即便同卵双胞胎,也是从出生的一刻就有了不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我们无需成为某个人,也无需强迫自己和某个人或某群人合得来,正因不同才会多彩,否则和机器人有什么差异。能量相匹配、人生轨迹相近的人自然会靠近,“门当户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亦在于此。</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本就是事实,这场修炼必然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即便最初学走路不也是在磕磕碰碰成长。取得阶段性成果是需要能量累积过程的,收获“大快乐”前不忽视点滴能量吸收后取得进步的“小快乐”,“大快乐”才会更容易获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自身能量的增加,能让我们明显感到“大快乐”的事物就要有更多能量,因为快乐具有灵敏度和时效性,所以我们不再因为学会走路感到快乐,不会因为学会加减法感到快乐……但以前我们自身能量不足时这些都曾是我们的快乐。我们需要意识到,学生时代不过约占人生的1/4,未来还有更具能量的快乐等待我们,学校只是国家为我们专设的“供能站”,是为了未来的人生收获更具能量的快乐提供所需的能量基础,是这个阶段良好的成长土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语文,可以更好地表达交流,了解更多奇闻趣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物理化学,可以明白很多事物和现象的原理,并利用这些生活得更加舒适便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生物,会发现大自然多么神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历史地理,更是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我们的认知水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政治,更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哲学、科学等各方面完善思维,收获更多元化的快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要让自己和知识占据主导地位,但外界的声音客观存在,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恰当的引导,只有以知识为中心、感受到吸收知识的能量和快乐才可能主动学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大学更是综合的高能的“供能站”,但也只是“供能站”,为获取更多能量而想去更好的大学无可厚非,但具体能上哪个大学是和我们能力范围内积累的能量相匹配的,就和选择朋友爱人一样,不必苛求。想去更强能量的大学,学生核心要做的是关注自己和知识本身,只有吸收知识的能量发现点滴进步后感受到快乐,才可能因为想继续快乐而主动积累更多能量,这样的“正反馈”才是持续性自发的。</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人生只是自己的修炼,认真对事、善良待人,从“正面”吸收能量感受快乐并积累能量继续快乐就好。</b></h1> <h1><b><font color="#39b54a">编者后记</font></b>:<b>将优秀的人才引进教育行业是这一代孩子甚至是下一代、下下代孩子的福气 。很多人说教书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浪费了清北学子的才华,这么多年的学识似乎都丢掉了、用不到了,但是清北学子最优秀的东西不是脑子里装的知识,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思维,他们对待世界的见解。这些东西都会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地影响孩子的发展,试想当一个孩子幼年时期就能够接触到这些优秀的人,是不是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清华北大出来的学霸们,对于学习和努力的目标有着清晰的理解,而对于正要在内心形成榜样力量的中小学生来说,如果有个学霸站在这里给他们讲课,是不是更有说服力更有榜样的力量呢!身教重于言教,总的来说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精气神不一样!</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