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斗鼓的起始:很早以前,在高柏公社的郭下村,高柏村等等,尤其是在骠骑村里就一直流传着斗鼓的影子,再往前不可追溯,在20世纪5--60年代骠骑村李学士就是很有名气的“鼓头”(组织者)。听老一辈人传说,此鼓是用于鼓舞将士士气和斗志,是激励勇士们的斗志常用鼓种,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农村人用于庙会和热闹场合所常用。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刚烈等特点。表现了黄河儿女征服困难的豪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朴实,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性格。</p><p class="ql-block">彪悍起舞弄清魂,镲似疾风鼓如雷。</p><p class="ql-block">山川共鸣飞黄尘,身临其境起鸡皮。</p><p class="ql-block">——李延江</p> <p class="ql-block">斗鼓的打法和常用阵容:表演者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镲手有“双人对镲”、“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变成刀枪剑,演奏者则成为将校卒,威武雄壮,“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镲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斗鼓的鼓谱有乱刮风、三条碱、四声鼓、高桥鼓、大秧鼓、歇歇鼓、跑罗汉、常流水等几种。鼓谱通俗,象乱刮风的鼓点口诀为“一二连三四、花花小五六,掸七掸八成一十”。</p> <p class="ql-block">斗鼓的豪横和势气:我看过多个鼓种,诸如云南木鼓,山西的威风锣鼓,甘肃的土鼓,数陕西的鼓种最多,安塞腰鼓,宜川斗鼓,胸鼓,洛川蹩鼓,黄龙猎鼓等等数不胜数。各有特色,各有不同特点,但他们都没有斗鼓的豪横和势气。群镲齐鸣,众鼓争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鸣齐奏时,如天地轰鸣,排山倒海,身触此景使得人热血沸腾,唯有斗鼓能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如风击雷势吞山,此鼓一鸣天地颤。</p><p class="ql-block">人间能得几回闻?壶口上塬驻骠骑。</p><p class="ql-block">——李延江</p> <p class="ql-block">斗鼓的演变与发展: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快步伐加快,人民紧跟节奏,忙于生计,把民间活动也不短的减少,包括很多传统文化不短在消失,所谓的简办,斗鼓也就慢慢随着时间的流失无人问津了。</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传统文化得到国家的重视,斗鼓被列为国家级的非遗文化又获得了新的生机。有好心人贺宗辉(原高柏乡政府干部),在壶口乡政府韩蓉书记大力支持下,通过走访,搜集整理,寻找有记忆的老年人做示范,由县剧团王晓芳编排,再一次把斗鼓搬到舞台,走进了大众视野,特别感谢有他们的辛劳付出,斗鼓才能再次得以复活。</p> <p class="ql-block">我的想法和观点:我个人之见,我们不能为了演绎而演绎,既然是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深挖它的根,紧抓它的髓,打出它的魂。文化就是文化,绝对不能弄“刨腹产”,必须认真的沿用古人的技法,惯用技艺,才能更确切的突出斗鼓的“斗”字。负责就成了我们的“创新”了。</p><p class="ql-block">为此,我准备在有生之年,打造一只带有传统文化得鼓队,要多元化,多功能化,(尽可能职业化),多鼓种合一化,也就是一个队员最少要达到会三个鼓种以上,寻找一批热爱文化,热爱文艺的有志人士,研讨,学习,把斗鼓打得更响,更深更真的传承下去,为斗鼓事业走得更远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斗鼓视频</p> <p class="ql-block">李延江:中共党员,生于1973年,高中,兵役3年,精通建筑防水,爱好旅游,喜好字画,古文化,中国礼仪等等。宜川县壶口镇骠骑村人。</p> <p class="ql-block">本人拙字</p> <p class="ql-block">福满乾坤坤</p> <p class="ql-block">延江画——女侠出关!</p> <p class="ql-block">延江画——出土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延江画——老鹰</p> <p class="ql-block">延江画——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