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子 几代人心中的记忆

大熊

<p class="ql-block">  沙河子,在儿时的记忆里,熟悉而亲切。去沙河子走走亲戚,逛逛街巷,就跟出远门一样,我总是充满期待。<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河子汽车48队放映露天电影,也特别吸引我们。只要听说,我们都会趋之若鹜,摸黑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沙河子全貌 孟学箴摄</p>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菖蒲溪,去沙河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约需要1个小时。</span>父亲当年步幅大,走路快,我在后面跟着,时常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节奏。走到云盘路,沿318国道,经易家庄汽车49队来到关塘口,这里有个养路段,然后继续步行龙井路,到达万一桥。万一桥外面是地区鱼种场的一大片鱼塘。又经过一段路程,一个界碑式的长方体门柱,立在公路两旁。路两边各一个近2米高的水泥标牌上清晰地写着“万县——万县市”字样。当脚步跨入门柱内的那一瞬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心里产生一种别样的感觉。</span>这一刻,我们离开了万县市,进入了万县。据大人们讲,万州的第一辆公共汽车,出现在1958年,营运钟鼓楼到西山公园线路,全程票价5分钱。由于乘坐的人少不景气,运行一个多月就停了。1974年,万州重新出现公共汽车,营运港口到沙河子线路,全程票价6分钱,我们去沙河子才开始改乘公共汽车。</p> <p class="ql-block">民主路至沙河子公交车站牌 冯琳摄</p> <p class="ql-block">  我家表舅、表哥、姑爷分别在沙河子的邮电局、服装厂、玛钢厂工作。门柱内的沙河子,公路两旁是低矮稀疏的房屋和围墙。邮电局就在公路的右手边,前面一个岔路口,通往汽车48队。表舅高高的个子,长相俊朗,对人和蔼,经常骑着绿色自行车从沙河子来我家,肩上总是挎着一个印有“中国邮电”字样的绿色帆布包,包里装着一些报刊杂志是带给我们的礼物。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中国少年报》《故事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连环画报》</span>《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报刊。这些精神食粮,对我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沙河子一条街 冯琳摄</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房屋和店铺便逐渐多了起来。沙河子百货公司斜对面是新华书店,隔得不远有一个三层楼的房子,就是沙河子服装厂,表哥在这里上班。表哥年龄比我大18岁,为人热情仗义,懂《老黄历》,对趋吉避凶的一些民间民俗比较了解,农村老家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是他充当“支客司”,在我眼中,他俨然就是一个“文化人”。1967年,他在我家养病期间,用牛皮纸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家的一套《毛泽东选集》包得四棱上角,封面和封底的两个角外翻着一个小小的三角形。他用钢笔在封面和封脊上恭恭敬敬临摹写下《毛泽东选集》几个艺术字。</span></p> <p class="ql-block">沙河子客运站 冯琳摄</p> <p class="ql-block">  跨过沙河大桥,穿行右手边老街小巷,沿着苎溪河走过很长一段路程,爬过一坡山路后,我们来到姑爷工作的玛钢厂。玛钢厂主要生产水龙头,也兼修农具。姑爷为人热情善良,性格温和。我们去他厂里时,经常看见他穿着一件沾满油污的劳动布工作服,头上带一个戳戳帽子,手里拿着扳手、管钳等工具。后来,他负责厂里伙食团的管理。我们在玛钢厂伙食团吃饭,姑爷总是给我们端上热气腾腾的用陶瓷罐蒸的罐罐饭,为我们打上一份刚出锅的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的回锅肉。</p> <p class="ql-block">沙河子街景 冯琳摄</p>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到沙河子,不能不提到万县地区、万县市和万县三个行政区同时存在的历史。外地人大多搞不清楚这三个地方的区别,一般都是把这三个地方统称“万县”。万县地区辖九县一市,万县地区行署所在地在万县市,万县市是万县地区管辖的县级市。万县是万县地区管辖的一个县,县城就在沙河子,万县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县市的四周团团包围。</span>父母来自农村,我骨子里有着天然的农村情怀。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大会上,有同学诚恳地给我提了一条意见,就是有点看不起农村同学。理由是我常给他们解释我是万县市的,不是万县的,让我有些哭笑不得。</p> <p class="ql-block">沙河子车站 资料图</p> <p class="ql-block">  沙河子位于万州古城西约5公里,在苎溪河和长生河的交汇处。由于两河交汇,又是河谷,因泥沙淤积成坝,故而得名。沙河子背靠万斛城,历史上是万梁古驿道上挑夫和行人歇脚打尖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末民初,沙河子属大周里六甲。</span>解放前的沙河子,是再普通不过的地方,这里甚至还没有形成集镇。解放后,沙河子作为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才开始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沙河子新大桥 汪昌隆摄</p> <p class="ql-block">  作为县城,沙河子不算大,但也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不宽的马路上满眼都是上下班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路人,挑箩筐和背背篼的农民。大街上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商家招揽顾客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沙河子沿318国道铺开,依山而建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沙河大桥,贯通苎溪河两岸。沙河路、西溪路、沙田路、青年路、花园路,街路相连,巷户相通。桥这边是自行车行、压面房、沙河派出所、百货公司、桥头饭店、旅馆。桥那头是工商局、信用社、粮食局、文化馆、大会堂、露天体育场、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沙河子中心地带 孟学箴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步</span>苎溪河畔的街街巷巷,沙河子到处都是烟火气。土特产品和名小吃遍布街头巷尾,牛肉干、米花糖、五香瓜子和羊肉格格、杂酱面、酸辣粉美味十足。万县沙河中学、沙一校、沙二校学生放学后成群结队,欢声笑语,大街小巷变得狭窄拥堵。南浦机械厂、玛钢厂、6801厂、皮革厂、猪鬃厂、丝厂等工厂机器轰鸣。商场、粮站、餐馆、旅社、理发店一应俱全,好一幅市井生活的热闹拼图。</p> <p class="ql-block">沙河电影院 资料图</p> <p class="ql-block">  正对沙河大桥,经过一个缓坡,就是花园路县政府所在地的杨家花园。只见四方大院门口,镇守着一对石狮,口含活动珠子,屋顶国旗飘扬,门槛高达半米,木门厚重结实,耳房有门卫值守。院内机关重地,庄严肃穆,珍稀古树参天,以银杏为主,万年青环绕。</p> <p class="ql-block">杨家花园遗址 资料图</p> <p class="ql-block">  杨家花园是清末民初万州“杜贺王杨”四大豪族中杨家的杨祖培在清光绪年间修建的,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园中建筑古朴典雅,遍布楼台亭廊。1927年11月,杨家花园出租给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作为二十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大队的培训场所。1928年1月1日,军阀杨森在这里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被北伐军打败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到杨家花园居住。吴佩孚在住地写下了《万县西山放歌》22行长诗,将自身的经历和感悟融于诗中。1937年初,杨家花园出售给县政府,作为万县救济院儿童教养所场地,收育全县孤儿。</p> <p class="ql-block">杨家花园遗址 汪昌隆摄</p> <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南京金陵中学迁入杨家花园,于1938年3月正式开学,历时八年。金陵中学共毕业高中16个班、初中15个班1300余人;加上中途转学或肄业的学生,共计培养学生2000余人。在这些学生中,涌现出一批革命英烈和著名学者、科学家。1942年5月,万县青年为抗战前线捐赠飞机4架,其中,“万县金陵号”便是金陵中学的师生们在生活困难的条件下捐赠的。</p> <p class="ql-block">杨家花园遗址 汪昌隆摄</p> <p class="ql-block">  1946年8月,民主人士、万县参议长刘静修倡议集资,在杨家花园金陵中学旧址创办万县私立川东中学,直至解放前夕停办。1950年1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县人民政府迁入杨家花园办公,后又成为</span>天城区、天城管委会的办公地长达50余年,一大批党政干部、优秀人才在这里成长。有意思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重庆交通大学在万州办了两个道路桥梁专业大专班,教室也设在杨家花园后面的进修校,我受聘担任哲学课的教学,在这里的讲坛上,也留下了我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移民拆迁后的沙河子 汪昌隆摄</p> <p class="ql-block">  沙河子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万梁古驿道,曾是荆楚吴越之域入蜀到川西的必经之道,是历史上重要的陆路大通道,清乾隆年间修成驿道,距今300余年,沙河子是古驿道的重要节点。杨家花园是万州城市花园的典型代表,占地规模和园林面积并列万州历史上建造的私家花园榜首,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近代万州城市的发展史。抗战时期,沙河子建有规模宏大的军政部第三织布厂,抗战前线官兵返回在此修整和救治伤兵。沙河子也是沦陷区内迁学校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重要基地。党组织在此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丰富万州的抗战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人文活动遗址。</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金陵中学 宋能文摄</p> <p class="ql-block">  滚滚长江东逝水,时光一去不复返。三峡移民搬迁,沙河子结束了近50年县城的历史。2003年6月开始,逐渐上涨的滔滔江水回漫苎溪河和长生河,沙河子被拦腰淹没。站在复建的沙河大桥上眺望,暮色雾霭中的沙河子,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那些留存下来的低矮灰色的老房子,落寞地见证着逝去岁月的沧桑。如今,沙河大桥旁杨家花园遗址,复建的万州南京金陵中学招生开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朗朗的读书声又在这里传出。</span>在波光潋滟的苎溪河畔,<span style="font-size:18px;">沉寂已久的沙河子</span>在冬日的晨曦中,迎来了一抹灿烂的霞光。 </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孟学箴,汪昌隆,冯琳,宋能文,有关网络,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