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凡让人们赏心悦目的东西,均是能触动人的感官,打动人心的。也就是说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而审美情趣因人而异,不同的喜好,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涵养等等因素,决定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比如:</p><p class="ql-block">刚刚启蒙的小学生,就能感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灵秀之美;而不能体验林黛玉《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中的沉郁之美!1</p> <p class="ql-block">唐诗,之所以被国人称之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峰,是因为它以最好的文学艺术形式展现了各种美学韵味,让人们从中得到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说它是最好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因为:诗,是最高等级的语言形式,以简洁的语言,展现无限的意象。其所展现的意象,人们只需要直觉体验(而不是理性的思考)就能触动人的情怀,感受到无限的美学韵味。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无需理解,也无从解释。闭目吟诵几遍,就让人感觉好像</p><p class="ql-block">“从低矮楼层的空调办公楼,突然进入了秋高气爽,月明星稀的旷野”</p><p class="ql-block">那样的美妙体验。2</p> <p class="ql-block">从美学这一概念范畴被划分出来以来,就有很多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想尽一切办法,来解释“美”。虽然各具特点,却无法进行比较确定的“定义”。因为“美”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一种感觉体验,离开了“美”的载体,空洞的谈美,没有任何依据。</p><p class="ql-block">美学,深入浅出的讲,就是品味:各种各样用来形容“美”的“形容词”,蕴含的是怎样的“美的形态”。所以,我在此以诗为载体,聊一聊美学体验。与之相应,也正是因为诗所展现的意象,契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才被人们喜爱。3</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壮丽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所谓丽,必有色彩的鲜亮。而能成为壮丽,必有广大,广阔之中的突兀。丽以夺目,壮以动心,方能打动人心。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辽远,清旷。“孤烟直”突兀的孤标傲世,触动心弦。但缺乏色彩,不足以夺目。“长河,落日”给人的意象色彩亮丽。------晚霞,波光的色彩美。“圆”色彩之中的形态美,与前句中“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样的美,让人赏心悦目!因为没有与欣赏者的态势互动,对心灵的触动不会很深刻!</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空旷,辽阔,色彩亮丽,却少了一份气势,多了一份旷谧!应该称为“清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崇高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所谓美,如果刚刚是外形上的美,不能触动人心,那只能称之为“好看”。崇高,必有高的形式,高的势态,因为有势态才能触动人心。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三千尺的“高”,还有“直下”的势态,对人产生的压迫感,才使欣赏者产生“惊,惧”之感,从而觉得所欣赏的对象“崇高”。就好像我们将青山绿水间的一挂大瀑布拍摄成照片,照片中没有人,我们只是觉得好看。如果是瀑布下面潭水边的巨石上,有几个游客(游客影像可以很小)一并拍入画面,或者是作一幅这样的画,那么,这一挂瀑布欣赏起来,便有了崇高感。而这一联诗中,正是因为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中的“疑是”,便使得“飞流直下”有了对人的“势态感”,也就能触动人心。5</p><p class="ql-block">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p><p class="ql-block">高则高矣,缺了一份动态感受!而难以产生崇高之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雄壮之美</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势的强劲,加量的宏大,触动人心,方能让人感受到雄壮之美。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来”有了自上而下的势感,“奔流到海”有了宏大的体量。如果只有高的势感,量的宏大,我们可以称之为“雄伟”。而“雄壮”,不仅仅是肉眼所见就能产生的审美体验,必然需要有对心灵的触动。而此处有“···来,···不复回。”也就有了审美视角的落脚点。也就让“高的势感,量的宏大”转换为一种动的态势,动态感的压迫,才能触动心弦。6</p><p class="ql-block">如果说“黄河在咆哮!”拟人化手法,也有些雄壮之美!</p><p class="ql-block">如果说“黄河万马奔腾!”好像只有壮阔之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雄浑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雄壮之美,有量的宏大,势的强劲,触动人心,产生雄壮之美的审美感受。然而,这种审美感受,是瞬间体验,因为这种势态感受随着“奔流而去”便消失。而雄浑之美,能以雄壮之势将审美者的情趣裹挟进去,使审美者融化与这态势之中不能脱逃。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量的无限大,“不尽”时态上的无限延展。“下”,没有落点,没有落到何处,也就不停歇,滚滚,具备量的宏大,还有强烈的势感。“来”没有去向,没有终结。自上而下和面前直扑而来的无限体量的势态压迫,将人裹挟进去,“下而不止,来而不去”的势态触动产生的审美体验,让人浸淫其中,浑然而不能觉醒。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