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三国时代魏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选拔官吏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人才选拔制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四大选官制度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正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九品中正制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高望众者。大中正再推举小中正。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颁发人才调查表,该表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大家族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 这种制度到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p><p class="ql-block">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后赵主石勒曾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也没施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始立九品中正制。但“河阴之变”后,九品中正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著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品中正制的的选官制度,从曹魏开始到隋唐科举的确立,在风雨飘摇中,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编辑/2022年元月7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