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井的传说

老米

与您共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玉泉井又名“御泉井”,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北口,大召广场的南端。是有名的古泉之一,大召广场排楼上“九边第一泉”的匾额就是赞誉这眼井的。呼和浩特市的四个城区之一的“玉泉区”,也因此井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呼和浩特市旧称归绥,名字来源于“归化城”和“绥远城”,由归化城(旧城)与绥远城(新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得名归绥。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上,明朝把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偏头(太原)、延绥、宁夏、固原(也称陕西镇)、甘肃九个边防区称其为“九边重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的归化城并不属于明朝的“九边”系统,而属于边外,是右翼蒙古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统治的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阿拉坦汗(俺答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世孙。他是青城(呼和浩特)的缔造者。明代蒙古土黙特部落的首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隆庆六年(1572),驻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领阿勒坦汗及妻三娘子共同主持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破土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该城竣工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规模较大的城池,在层峦叠嶂的青山辉映下,显露着一派苍郁生机。当时的归化城由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当地蒙古族人民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库库和屯",又译为"呼和浩特",汉意为"青色的城",归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旧城区的雏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瓦剌奇喇古特部落与雄才大略的阿拉坦汗联姻,20岁芳龄的三娘子嫁给了阿拉坦汗,成为王妃。三娘子以其聪明才智积极主张与明朝政府和好。公元1571年3月,经过三娘子的不懈努力,与朝庭双方终于宣布休兵罢战,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蒙汉通贡互市。明朝政府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万历八年(1580年),阿勒坦汗在归化城建成一座大型藏传佛教寺庙,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因寺中供奉有重达3000斤左右的银制释迦摩尼像,所以俗称“银佛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  1640年,清朝遵皇太极命修缮和扩建弘慈寺,完工后,皇太极赐给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把汉名弘慈寺改成“无量寺”。</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民间传说,清朝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路经归化城,当时正值六月酷暑,人困马乏,口渴难耐,突然御马千里驹飞鬃长鸣,前蹄奋起,只见蹄踏处一股清泉汩汩而出,顿解三军之渴。后人们在其上覆石为井,取“御”之谐音定名“玉泉井”。</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种说法,这几口泉眼是康熙年间葛尔丹战役中的"白大将军"——费扬古的坐骑刨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原来的玉泉井共有九眼井口可取水。由南向北排列,北为井神庙,围以红墙,把井区分为两部分,墙内一眼,墙外八眼。在井台北侧,有两根石头旗杆,也叫帆杆。这两根石杆上面,雕刻着“御马”以及缠绕着龙,十分的精美。在石杆的下方,刻着“御泉社”三个字。曾经有句老话叫“石头旗杆木头庙”,当年的“木头庙”就在两根旗杆之间,据说供奉的是“井神”。</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昔日的玉泉井之水,水涝不增,干旱不减,多汲不降,少汲不升,水质纯正,泡茶分外清香,能明目养神,消暑祛疾,甚至有“玉泉水可治百病”之说,井边挑水的人们从早到晚来来往往,络绎不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2月26日,玉泉井东侧一片房屋突然塌陷下沉,井水随之枯竭。1983年5月修复,并添绘《御马刨泉》壁画一幅。中间空地竖有《万古流芳》石碑一通,为清咸丰四年(1854)重修玉泉井之碑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玉泉井虽已干涸,但它是本区区名之渊源,仍不失为古城一景。在这400多余年的历史沿革中,北方的少数民族蒙、汉、回、满、藏等多民族在这儿共同创造了以昭君文化、蒙元文化、召庙文化、旅蒙商文化、民俗文化和革命文化为代表的多元而灿烂的玉泉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  玉泉区作为呼和浩特的发祥地,是呼和浩特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载体。玉泉区除了“御马刨泉”的美丽传说,还有着清代我国北方与俄罗斯通商贸易的“商贸重镇”的称号,有430于年的建城市史的古城池。</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无论何种传说,玉泉水曾给大召前街带来繁荣。茶馆、饭馆、酒楼、剧场、商家字号日益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大召前成了呼和浩特市最繁华的地方,玉泉井的故事也随之流传四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