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坑李氏宗亲和地方文化

安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公碑犹在,读罢泪沾襟。</div> 黄坑诚宝地也,好溪横其前,狮山枕其后,东连东楼,西接马鞍,竹苞松茂,黍稷盈畴。黄坑(蒙公墓碑里称龙坑)旧时因坟庵多而出名,有“黄坑十八庵”之称。东郭云塘李氏家族解放前在这里有三处大型墓葬区,并建了三处坟庵,有专人负责维护墓园,墓园风貌因时过境迁,今昔已经大不相同。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旧时祭祖分春祭秋祀,春祭是清明扫墓,秋祀是冬至庙祭(在家庙或祠堂)。《礼记》中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br></div> 对待父母,生则敬养,死则敬享,事死如事生,忌日必哀。孝子为能飨亲,“飨”,就是“向”的意思,诚心所向,神灵才能享用。<br>一、屋基坵<br>屋基坵是黄坑最东边的自然村,村民基本姓李,是肃行得时公的裔下子孙,属于三房二(十七公)枝树山派。据李锦坚老人讲述,他的小叔曾告诉他,最早迁居的祖先距李锦坚(诚行)这一代已经有八、九代人。一共是兄弟三人,生活穷苦,其中一个来的时候还抱着篾刀。参照宗谱记载,两相对照,可以得出结论:肃行得时公(1718~1771)携其膝下三子(天顺公、天祺公、天保公),在清代乾隆年间由宫前迁至黄坑居住。两百余年的时间里子孙蕃洐,瓜瓞绵绵,已成一村落。上道坛是李氏宗亲最早聚居的宅院,共有房17间。下道坛修建于1922年,有房11间。上下道坛皆毁于火灾,现只剩断壁残垣。 村庄入口处原有一大一小两块山岩,色泽如墨,形似双犬,憨态可掬,被称为乌犬守门(又有一说是守龙脉)。两山夹岙间,清水自岩缝涌出,常年不绝。一棵2人才可合抱的老樟树,树型高大,让孩子认樟树娘是旧时的一种乡间信仰。老樟树因1971年时村中建队屋需要木料,而遭砍伐。村庄通往外界的道路原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羊肠小道,上世纪七十年代进行拓宽,2004年铺设水泥路面。村中原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李氏宗祠,建筑采用木制结构,柱子粗大。三开间的上厅,用于摆放祖先牌位,东西两侧各有厢房3间,中间一个天井,大门朝南开。祠堂里曾放着好几个和字行太公的牌位,最早的是慈字行。祠堂在1973年被村里拆除,将其改建为队屋。<br><br> 屋基坵地处山岙,只有81亩农田,但山地面积宽广,农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茶叶。村民勤劳质朴,村容干净整洁,邻里和善友爱。屋基坵名称的由来,据一位村民所说,早年间盖祠堂时,墙角挖下去是岩塔,岩塔把屋基扣(方言发qiu音,固定的意思)住。2021年人丁统计,屋基坵有2个生产队,一共200余人。 二、大庵<br>白象卷西湖墓位于屋基坵之南,是夔行十七奎公,齐行颐公、蒙公、升公,整行擢公,这五位先人与其夫人的墓穴。墓前原有一座七开间的坟庵,村民称之为大庵,七开间。柱子的木料是槠树,庵虽只有一层,柱子直径却接近30CM。司间内偏东处矗立一块墓碑,庵前有一小池塘。坟墓背部有石板拱壁(坟圈),表面雕刻精美。东西两侧各有墓道,条石踏步长而宽阔。从山脚走到坟墓要经过三个坟坛,坟坛的地面皆用石板铺设。大庵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井,至今犹存,村民将其称为虎眼。司间外有大阊门,每逢祭祀时才打开,解放前清明节举行祭祀仪式时,案台就设在司间,猪头、鹅是祭祀时都会摆放的物品。<br><br> 据今年77岁的赵锡棋介绍:其曾祖从里隆迁至黄坑,三代人住在大庵里为李氏家族护坟。作为报酬,庵前的120把田(现已成水塘)交给他家种植。每年来黄坑祭祀人员的中饭由他家提供,他在4、5岁时还曾目睹祭祀时的盛况。大庵在土改后被分给村中农户,七十年代后陆续被拆除,只剩下四处散落的明代柱础。<br>文革一劫,墓园蒙难。石板、条石踏步在六十年代初被无知村民拆除,挪作他用,坟圈、坟碑在文革时被拆除,蒙公墓碑也被敲成两截,拿去砌氨水池。2013年,经后世子孙出资修葺,墓园已重焕光彩。 三、下庵<div>下庵,又称灿然庵,笃行芸生公、宝生公、春生公、茂生公兄弟四人为看护墓园,在清朝末年由三溪盛园迁居下庵,现居下庵的李氏宗亲共有73人。</div><div>宗谱中将这座墓园称为伏虎墓,安葬着整行珝公(是灿然公的曾祖父),惠行灿然公等数人。据今年78岁的李葛秋老人回忆:下庵原先的建筑形制为正间五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大门内外各有一对抱鼓石(民间称之为擂鼓)。庵边一棵老老的乌桕树,不知有多少年,庵后也有一棵古老的苦槠树,树根处有一个足以容身的树洞。庵前有一小池塘,塘中养着荷花。<br></div> 灿然公的坟墓,位于半山腰,从山脚往上走,是一级级的条石台阶,有三个平整的坟坛。石质的坟圈和围栏,表面雕着荷花、羊等精美图案。关上东、西两面的小门后,坟坛内自成一方天地,不受外界侵扰。坟前原有一小塘,名为塘底,俗称坟前塘。塘边有几丘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里发动群众,将田改造成大水塘。庵在1975年时被拆除,抱鼓石、苦槠树、乌桕树皆已无存,灿然公坟墓的地面建筑在文革中被破坏,石板被拆除后拿去做氨水池、饲料池、水沟和埠头的洗衣板......<br><br> 灿然公(1585~1655),字伯韬,是东郭长房刑部侍郎李棠公的第六代子孙,是万历己未科(1619年)进士,初为福建同安知县,任上组织民众抗击荷兰入侵,官声卓著,后升福建道监察御史、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巡盐御史,官至太仆寺正卿(从三品)。宗谱中记载他性秉孝友,归家事亲至孝,色养周挚,抚爱弟侄,恩谊尤笃。父遘疾不解衣,立候月余,父故事母。年逾五十,依然孺慕,晨昏在侧,每至二鼓,方回私寝。偶值大水入室,以门牌为渡,恐母惊,亲自入水持渡,享年七十有一,乡里赞为纯孝。 史稿中关于灿然公有如下记载:1、天启六年京城王恭厂(火药库)大爆炸,皇帝命西城御史李灿然查报灾情。2、“彭湖平夷次稿”中提及:同安县知县李灿然、龙溪县知县......挽输万灶腾欢,经济八闽安堵,或首郡而周桑士之谋,或防海而扫鲸鲵之窟,或明刑而饶黄石之奇,均应表扬,以俟优异者也。3、“兵部题澎湖捷功”中提及:同安县知县李灿然,批却雄才万斛,控氛异政五年,诵遍苍生,望高青琐。<br><br> 《同安文物古迹》碑记篇中有如下记载:<br>邑侯李公生祠碑记 位于大同镇南门外岳口村中,俗称“英雄碑”。明天启四年(1624)立,今碑在,祠不存。碑石倚立于民宅墙壁之侧,下半部为土所掩。碑高2.46米,宽1.13米,厚0.2米。上端篆额书“邑侯李公生祠碑记”,正文楷书阴刻,共62行,满行62字,由奉政大夫周家椿撰文,光禄寺少卿蔡献臣书丹,湖广道监察御史林一柱篆额。碑文记载万历四十八年(1620)至天启二年间,同安县令李灿然治理同安、率领军民抗击荷兰殖民者的事迹以及当地士民为其建造生祠的经过。李灿然,字伯韬,浙江缙云人,明万历四十八年任同安知县,政绩昭著。该碑是厦门地区迄今为止最早记载抗击荷兰殖民者入侵史实的碑刻。 四、水牛形墓<br>水牛形是一块山的名称,因山的形状似水牛而得名。水牛形墓园里葬着的是东郭三房二,十七公次子颐公裔下的子孙(仓园派)。此处原有一座三开间的坟庵,庵前有一棵数围粗的松树(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一口小塘。据今年83岁的李梅月老人回忆,她的父亲锡柱是最后一个看护这座坟庵的人,在他之前是里隆村民林涣,林涣之前是梅树岙村长元,再往上已不可知。<br><br> 锡柱公原住在屋基坵,1945年时,因生活所困就搬到坟庵看坟,给常贮种田脚(做佃户)。水牛形山是宫前仓园派的太公山,锡柱公既要清扫墓园卫生,还要看护山上的树木不被盗伐(壶镇大会堂的木料一半出自黄坑)。庵前的数丘常贮田交由他种,每年要交纳的租谷由他挑到宫前。1957年后,他搬回屋基坵居住,庵也随之被拆除,现在已经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五、蒙公墓碑<br>蒙公墓碑分上、下两部分,上方部分内容是朝廷给蒙公夫妇的敕书,约占全碑面积的三分之一。下方部分内容由左都御史李鋕公(东郭二房次)撰写,介绍的是蒙公的家世、生平事迹、子孙概况。碑文因人为破坏,已有缺损,能辨识的文章内容如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敕命</div>奉天承运<br>皇帝敕曰:凡群臣之能效力于在朝者,则国家有锡命之典,以推及其亲,所以遡其<br>所自也。尔李蒙乃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昂之父,性笃孝友、义好赈施、植善发祥,用率厥嗣,宜其寿而昌巳。兹以尔嗣之绩,封尔文林郎,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益衍遐龄,以绥茂䄳。<br> 敕曰:朕惟母氏之于子,其劬劳有加焉,而养有弗逮,此人情之所隐也。所以追恤之者,其司后哉。尔樊氏乃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李昂之母,本自华门,作配名族。克持孝敬,而弗履显荣,斯亦有可闵也,兹赠为孺人,昭锡褒嘉,用彰淑懿。<br> <br>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二十日<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坑李氏先士墓碑</div> 从叔祖封文林郎公□既葬二十年矣,姪孙鋕同卒业于公之孙继韶,□稔□公梗概,以故继韶□□□□□□□□□□公姓李氏,讳蒙,字诚之,别号铎齐。始祖讳德大,台人也,为缙云美化书院山长,始居于缙之城东,高祖□□□□□□□赠侍郎,祖讳桧,始自城东徙居霄宫前。父讳奎,□□廪士,娶羊氏,有子四人。□□□□□□□其□□□□□□□□□□□休宁。廪士命公偬家政,故公不使业儒,仕籍然□行谊□卓即儒者□□□之□□□□父□□□□□□□□□□□ 廪士公丧,逾年未葬,公叹然曰古□□□□□妥□□□奈何遵末俗□□□□□□□□□□□□□□□□□□□□欲为公谋别兆,公复毅然曰:龙坑吾亲□□□□□□□□□子□元□甲午□□□□□□□□□□□□□□□□袝次于下即堪□□兢言利害勿□也用是化乡人□有粥身葬父者,公捐赀助之归□□□□□□□□□□□□□□所居旧□□□祠,公叹曰:家无庙,藉今膏壤□宅以贻祈,不知□人如尊尊□。遂仿古□□□□□□□□□□□□□嘉靖间,岁大饥,公出粟,赈里中人□□□□□□□□□婺诸惠□□□□□□□□□□□□□□□□□□□□□□□增石步即□则今由以容之心,其所及岂浅鲜哉!足不入城,府邑大夫□□□谊辄席上宾,迤□□□□□□□□□□□谦恭多类此。晚年以长子昂贵封兵马副指挥,居无何,昂别驾兖州。公移书诫之曰:若沾会秩□□□□□□□□□□□□毋□□箴□先世遗泽,吾愿毕矣!昂既卒于官,公虽痛悼极至,未尝不喜其尽瘁也。季子齐,授陕西□□□□□□□□不忍去,公日趣冶装,不欲以已故□□□易□□。齐不复在侍,公□自无憾焉,此又晓于君臣大义。公生成化癸巳四月廿六日,卒嘉靖辛酉闰五月一日,□享年八十有九。本年十一月内葬于龙坑之圹,诸子姪□鋕□□□□□□□□□□□ 十余年。子男五:长即昂,次相,次交通,潥水县丞。次即齐,今所具状者。次璬,太医院吏目,女一,适库使杜檀□□□□□□□扬太学生:继谐、继咸,凡二人。邑庠生:继康、继统、继武、继韶、继谦、继宁、继让,凡七人。继靖、继谟、继言、□□□□□□□□庠生:邦器、邦治、凡二人。邦音、邦轼、邦辙、邦荐、如松、如椟、邦易、邦城、邦孟、邦、邦垣、邦秀、邦□、如槐、邦□□□□□□□□□□如楠、邦枢、邦扬、邦□、邦育、如椿、邦□、如杞、如林、邦桥、如楸、邦梅、如桢。曾孙女十七人,玄孙男十二人□□□□□□□□□大魁、大正。玄孙女八。者谓公胤裔蕃炽里闬,中无与埒者,盖天与善人,常及其子孙,自古记之不□□□□□□□□清白大义遗后,被褐怀玉者滋德□□世之浅□丘围者类□一身家计视公,可少□矣未艾哉!<br>鋕因□□天道与善之符□□其大者誌之,而系以铭:<br> 瞻彼□□矣,蓊□崇林。中□一吾域矣,而有闻。若□□矣,□□森森,匪朝伊□矣,□德□□千万□矣,宅无垠。<br> 明万历八年岁在庚辰春二月吉旦<br>赐进士出身奉□大夫南京兵部武选清吏司署郎中□员外郎姪孙鋕顿首百拜谨誌<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