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知三传略

美友16846547

<h3>  萧知三,派名中熙,字缉黼,号知三(取《论语 尧曰》“知命、知礼、知言”之义),又号庆安。1914年3月25日生于新化县大同镇牌头冲萧诒谷园(现新邵县坪上镇黄佩村)。1933年就读湖南大学时日军侵华,因此决心投笔从戎,改学军事,1935年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期炮科毕业,1947年赴美留学,1948年学成归国奉派至北平防校服务,同年底随防校迁台。1956年入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大学深造后返台任空军防炮副司令,1959年晋升少将,1967晋升台湾防炮司令部少将司令,1969年当选国民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1年退役。1995年7月19日病逝,终年82岁。</h3> <h3> 一、家世渊源<br>  北宋熙宁年间,萧氏长仲公十子从江西徙湖南,萧汉三卜基今坪上镇老山村老屋场,是为坪上萧氏始迁之祖。萧知三高祖圣轩公广有家资,经其曾祖文斋公、祖父碧岩公,家业日益壮大。其父萧笏君兄弟五人,萧笏君排行第二,萧竹雯排行第三。萧笏君习先人余业,雇工耕作,兼营山林竹木,家道小康,曾经乡民推选担任村长、社团首事等职,为人公正,热心公益,为乡人所敬重。</h3> <h3> 二、从戎经历<br> 萧知三5岁时偕堂弟中铪、堂侄伊莘三人由家聘塾师启蒙,翌年转入其父辈创办的圣功初级小学就读。1923年(9岁)升入大同高小(编入15班),1926年(12岁)小学毕业,因北伐军入湖南,交通阻隔,不能赴长沙报考,在家聘请塾师教授四书、左传等古籍。1927年与堂侄伊莘一同考入长沙岳云中学,1931年考入湖南大学。时值“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淞沪战争相继爆发,萧知三感于国事蜩螗,决心投笔从戎、以身报国。<br> 1933年2月,萧知三与同学数人赴武汉,投考中央航空学校第三期飞行科,在1100余人中脱颖而出,成为8名被录取者之一,从此离家别友,只身赴杭州,开始军人生活。当时航空署署长葛敬恩兼代航校校长,毛邦初为副校长,飞行教官多为美国顾问。不久,航空署创办高射炮班并扩编为防空学校,萧知三由飞行改学防空高射炮,因成绩优秀,颇得当时的航空署署长徐培根(“左联五烈士”之一白莽的哥哥)、防校校长黄镇球(“中国防空之父”)的嘉勉。<br> 萧知三于1935年5月从防校毕业,当时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训部整编各军校,将其编列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炮科,并颁发毕业证书。<br>  1935年冬,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在南京成立军官外国语补习所,萧知三投考并被录取,专习英文,任照测第六队队长。<br> 1937年芦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继起,日机轰炸南京,萧知三抱定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之志,毅然返回杭州航校。1937年12月,移驻长沙,训练新兵。1938年,率所部由衡阳、贵阳抵重庆,负责重庆的防空事宜。<br> 1941年春,由高射炮兵第一区指挥部保送参加军训部留美炮兵见习官考试及格,但因故未能成行。1942年4月,调高射炮兵第一区指挥部作战参谋,驻重庆鹅公岩,指挥官为辛文锐。7月,英国新加坡当局请国民政府派防空军官两名,以顾问身份前往协助办理防空事宜,萧知三奉命与刘炳炎前往,后因新加坡情势紧急、英军已准备撤退,未能成行。<br> 1943年春,萧知三与黄磋志奉航空委员会令,飞印度考察,受到英军热情接待,参观了印度全境主要机场防空设施,返回重庆后,整理笔记,著成《对空伪装要则》一书。1944年7月,调任炮兵四十五团第二营营长。<br> 1946年,调空军总部防空处军防科长,策划全国高炮部队复员整编事宜。1947年夏,参加国防部留美军官考试,录取到美国高射炮兵与防空飞弹学校,1948年9月毕业归国,调任防空学校学员大队长,同年12月防校迁台湾花莲,自此萧知三与大陆的家人天涯远隔。<br> 1950年8月,调任高炮团团长,入圆山军官团受训。1951年调升空军高炮司令部参谋长。1953年7月入陆军指挥参谋大学至1954年1月毕业。对于各兵种联合作战指挥与陆空联合作战要领,以及参谋作业程序,甚感兴趣,愿有机会再赴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大学求学。<br>  1955年兼任中美乐成联合作战计划组高炮小组长,策定扩编部队加强防空配备计划,曾经两次在工作会报中向“总统”蒋中正简报扩编部署计划,面奉嘉许。<br>  1956年底录取国防部留学考试于年底入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大学深造,当时同班同学中,越南军官阮文绍(后任南越“总统”)阮有固等七人同住一宿舍,彼等回国后均任政府要职。<br>  1957年7月由美国参大毕业返台后任空军防炮副司令,11月奉“国防部”通令以在美参大受训成绩特优,获得嘉奖。<br>  1967年5月调升空军防炮司令,1969年5月任期届满,奉颁飞虎一星楷模奖章一座。<br>1969年6月调“国防部”联战委员会委员,1971年届龄退役。</h3> <h3> 三、业绩勋劳<br>  萧知三身强体壮,无不良嗜好,性情刚毅,意志坚强。与朋友交,不苟言笑,不轻诺,为人忠厚。<br>  萧知三勤劳坚忍,埋头苦干,潜心研究学问,凭学问以力行,由力行中求学问。戎马倥偬之际,笔耕不辍,著有《对空伪装要则》、《防空枪炮与防空飞弹》、《美国的民防》、《要径法与联合作战计划作为》、《论中国古代军事艺术》等专著和论文。驻防花莲时,曾主办《公民日报》一年有余。英语水平出色,翻译了多篇外国军事论文。善书法,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十二卷,潇洒遒劲,颇为行家称道。<br>  萧知三精干多能,有勇有谋。长沙“文夕大火”时,城内一片混乱,他沉着应对,率所部安全撤至衡阳。抗战胜利后奉赴南京办理接收日本高射武器事宜,因命只身前往,无法清点,屡次呈请上级增派干部士兵,均以交通困难未能如愿。萧知三果断命令当时仍留南京的日军高射炮兵一百余人,将全部武器集中下关阵地营房封存,圆满完成任务。<br>  萧知三注重军事理论学习,1962年底二度奉甄选入实践学社兵学研究班,专门研究中外战史与战争指导原则以及大兵团作战指导之演练,至1964年3月毕业。在学期间,得“总统”蒋中正召见谈话,询问服务经历、读书心得以及家庭状况,语多勗勉。<br>萧知三治军严谨、领兵得法。强调军纪教育,注重提高军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着力改进后勤措施和营房设备,所带高炮旅在台军军纪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因治军有方、敬业精勤,获得勋章多枚,去世后获“党旗覆棺”荣誉。</h3> <h3> 四、家庭情况<br>  萧知三1935年与同乡(现坪上合心村)龙亦文女士结婚,生有二子一女;大陆解放后,将军滞留台湾,续娶出身四川的大家闺秀张世英女士,育有三子二女。萧知三1987年首次回大陆探亲,与家人在深圳团聚。1990年始回湖南省亲,受到地方政府和相关方面热情接待。此后将军多次回乡,目睹桑梓巨变,急盼两岸统一之情,常溢于言表。<br>  清季民初,国家处于瓜剖豆分之际,周叔川、萧竹雯诸君,兴办新学,倡言维新、救亡图存,使得大同一隅,人才灿若群星。就萧氏家族而言,萧竹雯可为人才链的发端,其后萧光炯(萧竹雯之子,字鉴秋,比利时冈城大学毕业,著名土木工程专家)、萧知三(萧竹雯之侄)、萧伊莘(萧竹雯之孙,著名数学家,湖南省数学会会长)等踵武前贤、各有所成。萧知三元配龙亦文女士家族也出了不少人才,如龙郁文(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译有《霍尔乃特高等代数学》)、龙焕文(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等。</h3> <h3>参考资料:<br>1、《新邵二中一百周年校庆纪念册》<br>2、《湖湘三千国民党将领》<br>3、《萧将军知三先生行状》,湖南文献季刊,1995.10<br>4、《萧知三自传》、坪上萧氏族谱等。<br> <br>特别鸣谢:<br>作者赵金尧先生,地方文史爱好者,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供职于某省直单位。自幼受外祖父熏陶,雅爱诗词对联。诗词对联写作奉“雅、切”二字为圭臬,主张“知文不古、知音不俗,珠走玉盘、为时而著”,笃信胸中有丘壑,笔下有风雷。<br>董俊仁先生,台湾人,眷村文化保护发起人,为台北萧知三及部下空军驻址及旧宅成功申请为当地文化局保护的历史建筑。<br>萧实覃先生,萧知三将军长子,现年83岁,坪上中学退休教师,曾任邵阳市政协委员、新邵县政协副主席。<br>萧濂溪先生,萧知三将军四子,现年64岁,高级工程师,现居台北。<br>萧祥凤女士,萧知三将军孙女,新邵二中172班学生,湖南大学毕业,现在长沙工作。<br>龙文先生,萧知三将军内侄,现年83岁,新邵二中退休教师,现居上海。<br>谢石先生,《湖南日报》高级记者,著名文史专家,现居长沙。<br>谢正升先生,广东省开发银行信贷处处长,新邵二中86班毕业,晚清及民国史研究者,现居广州。<br>李晃先生,隆回县高平镇人,著名诗人、地方文史爱好者,现居深圳。</h3>